薩日娜,王愛瓊,李曉安,王佳,武榮
(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 兒科,內蒙古 鄂爾多斯017000)
肺炎支原體肺炎是學齡前期和學齡兒童常見的一種肺炎,占住院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0%~40%[1]。近年來,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的患兒明顯增多,傳統抗感染治療療效較慢,兒童用藥較為有限,且肺炎支原體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耐藥的報道越來越多[2-3],給臨床上SMPP的診治帶來了新的挑戰。支氣管肺泡灌洗技術是一種新的診療方式,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在直視下對呼吸道中淤積痰液進行吸引清除,改善呼吸道堵塞情況,維持氣道通暢,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彌補了內科常規治療的不足。
目前,SMPP診斷和評估主要靠臨床癥狀、體征、胸部X 線及CT 檢查。肺部超聲對肺炎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減少放射性輻射暴露。本院兒科自2018年12月起,對SMPP患兒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適時應用支氣管肺泡灌洗技術,并用肺部超聲評估療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8月本院兒科行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的SMPP患兒47例作為研究對象(治療組),另選取2018年3月-2018年11月于本院兒科住院治療的有相同支氣管鏡適應證、病歷資料完整、未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的47例SMPP 患兒作為對照組。治療組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2~11 歲,平均(6.78±2.67)歲;對照組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18個月~12歲,平均(6.31±2.39)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入院時病情、肺部體征、實驗室檢查[白細胞、C 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乳酸脫氫酶(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D-二聚體]和影像學改變(胸部CT 改變、入院當天肺部超聲)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所有患兒符合《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訂)(上)》[1]和《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4]中的診斷標準。SMPP 診斷符合以下10 項中任何一項:①一般情況差;②拒食或脫水征;③意識障礙;④呼吸頻率明顯增快(嬰兒>70 次/min,年長兒>50次/min);⑤發紺;⑥呼吸困難(呻吟、鼻翼扇動、三凹征);⑦多肺葉受累或肺浸潤范圍≥2/3 的肺;⑧胸腔積液;⑨脈搏血氧飽和度≤92%;⑩肺外并發癥。
①伴有肺結核、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異物者;②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心律失常者;③合并嚴重肺外并發癥者(嚴重型滲出性多形性紅斑、急性腎炎綜合征等);④運動發育落后、嚴重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1個月內因肺炎反復住院的患兒;⑤臨床資料不完整,各種原因中途自動出院、轉院的患兒。
所有患兒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給予阿奇霉素足量、足療程靜脈滴注。考慮合并細菌感染者聯合頭孢曲松鈉靜脈滴注。考慮合并流感病毒感染者聯合磷酸奧司他韋口服。年齡大于8歲、阿奇霉素過敏或者阿奇霉素治療7 d 仍發熱、肺部病變加重、考慮阿奇霉素耐藥者給予米諾環素口服治療。高熱持續不退、咳嗽劇烈、喘息、精神不振、胸部影像學顯示肺不張、胸腔積液、血清學指標為CRP ≥40.7 mg/L、LDH≥302 IU/L時,給予常規劑量糖皮質激素等治療。治療組經家長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1 至2 周內行支氣管肺泡灌洗術。所有患兒入院當天、治療后3~7 d(一般為阿奇霉素靜脈滴注7 d 后,治療組為做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前1 d)、出院時由同一名醫生行肺部超聲檢查。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存在常規治療療效不佳、肺部體征改善不明顯,有明顯氣道阻塞癥狀體征(如呼吸音降低或消失、管狀呼吸音、反復固定喘鳴音),肺部超聲評估肺實變范圍擴大、肺不張,尤其是實變內支氣管充氣征消失。
采用Olympus BF-XP-290F、BF-290 電子支氣管鏡,患兒采取仰臥位,局部表面麻醉復合清醒鎮靜,術中一側鼻腔插入吸氧管至后鼻道吸氧,經鼻進鏡,觀察聲門、氣管、隆突和各葉段支氣管,最后到達病變肺段及亞段,吸出分泌物,然后在支氣管鏡直視下,用37℃的生理鹽水于病變肺段分次灌洗(每次10~15 mL,總量≤5 mL/kg),每次灌洗后負壓吸引(負壓100~200 mmHg),將肺泡灌洗液送檢。灌洗治療后,在病變肺段開口處注入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0.5 mg。
使用Mindray Resona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L14-5 WU 頻率為9.0~14.0 MHz,探頭SC5-1U 頻率為5.0 MHz。在患兒安靜狀態下,取坐位,以腋前線、腋后線為界,每側胸部分成前、側、后3 個區域,每個區域再分為上下兩部分,即每側胸部分為6個區,將探頭垂直于胸廓,沿肋間隙對雙側肺臟的每個區進行觀察,主要觀察胸膜線、A線、B線、支氣管征、肺實變和胸腔積液等[5-8]。
包括體溫降至正常時間、肺部體征改善時間、應用糖皮質激素時間、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和肺部病變恢復情況(肺部超聲情況)。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體溫降至正常時間(4.32±1.34)d、肺部體征改善時間(8.02±0.89)d、應用糖皮質激素時間(4.88±1.14)d、住院天數(9.71±0.97)d,明顯少于對照組體溫降至正常時間(5.21±1.21)d、肺部體征改善時間(10.35±1.02)d、應用糖皮質激素時間(5.97±1.50)d、住院天數(11.27±1.25)d,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住院費用(7 561.14±924.40)元,對照組住院費用為(7 838.23±701.01)元,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和住院費用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and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和住院費用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and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治療組(n=47)對照組(n=47)t值P值體溫降至正常時間/d 4.32±1.34 5.21±1.21 2.73 0.008肺部體征改善時間/d 8.02±0.89 10.35±1.02 8.32 0.000應用糖皮質激素時間/d 4.88±1.14 5.97±1.50 3.48 0.001住院天數/d 9.71±0.97 11.27±1.25 10.31 0.000住院費用/元7 561.14±924.40 7 838.23±701.01 1.27 0.152
兩組患兒治療后3~7 d肺部超聲檢查顯示,肺實變、支氣管征、胸腔積液例數較入院時增多,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肺部超聲檢查,治療組17例患兒有肺實變(實變范圍較前次檢查明顯縮小),對照組28例患兒有肺實變(實變范圍較前次檢查明顯縮小),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出院時有支氣管征1例,對照組有支氣管征8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治療組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顯示,所有患兒均有氣管支氣管內膜炎癥(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其中支氣管內膜壞死脫落3例,黏液栓形成、段支氣管通氣不良11例。治療過程中有2例血氧飽和度下降至92%以下,經退鏡至氣管后緩解,無嚴重并發癥發生。

表3 兩組患兒肺部超聲檢查結果比較 例(%)Table 3 Comparison of results of pulmonary ultrasound examin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肺炎支原體是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體之一,而近年來SMPP患兒明顯增多,其合并癥和后遺癥的報道也逐漸增多[9]。SMPP 癥狀重、病程長、肺內外并發癥多,可遺留肺不張、支氣管擴張、閉塞性支氣管炎和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等后遺癥,造成兒童患慢性氣道疾病,影響患兒生活質量[10-11]。SMPP 僅用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多難以治愈,目前經靜脈使用激素和丙種球蛋白可以有效控制SMPP患兒的發熱和過度炎癥反應,但無法清除支氣管內大量痰栓、壞死黏膜阻塞和塑形性痰栓阻塞[12]。
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支氣管鏡介入治療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支氣管鏡下可直接、動態觀察氣道病變,協助判斷肺炎病原,解除氣道阻塞,促進肺炎盡早痊愈,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彌補了內科常規診治的不足[12-14]。有研究[15]報道,肺炎支原體感染時間越長,支氣管壁及管腔出現管腔擴張、管腔狹窄、管腔閉鎖和壞死物質栓塞的概率越大。
本研究治療組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1 至2周內應用支氣管肺泡灌洗術,在電子支氣管鏡下均顯示氣管支氣管內膜炎癥(黏膜充血、水腫和分泌物增多),其中支氣管內膜壞死脫落3例,黏液栓形成、段支氣管通氣不良11例。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癥狀體征恢復時間、全身糖皮質激素應用時間和住院天數均明顯縮短,出院時肺部超聲顯示肺部病變恢復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組住院費用沒有增加,考慮與對照組住院時間長和應用丙種球蛋白有關。本研究提示:支氣管肺泡灌洗術在兒童SMPP 的治療中效果較好。且該技術安全性高,本研究中治療組47例患兒術中和術后無1例出現嚴重并發癥。
本研究還有一個亮點是,所有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和出院時行肺部超聲檢查進行評估。兩組患兒治療3~7 d后行肺部超聲檢查,肺實變、支氣管征、胸腔積液例數較入院時增多,符合SMPP 肺部影像學特點,經積極治療后(包括使用靜脈激素和丙種球蛋白、行支氣管肺泡灌洗術等),肺部超聲肺部病變明顯改善。肺部超聲無放射線輻射,操作簡便,可在SMPP 的治療中實時動態地監測肺部病變,為臨床提供及時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SMPP 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適時應用支氣管肺泡灌洗術,可以清除黏液分泌物和減輕炎癥反應,縮短病程,有助于肺部病變恢復,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支氣管鏡檢查為有創性操作,會增加患兒痛苦,臨床上需權衡利弊,嚴格掌握適應證。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為回顧性研究,對照組為歷史對照,非大樣本研究,且未進行隨訪,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更進一步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