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如
關鍵詞:《論持久戰》;客觀規律;主觀能動性
《論持久戰》全篇以主觀能動性觀點為軸心,論述了指揮戰爭的人們以及廣大的人民應怎樣在認識和掌握現實客觀條件基礎上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戰略戰術進行持久戰,改變劣勢地位轉化不利條件取得戰略主動權,達到最后的勝利。
馬克思主義哲學十分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馬克思在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就清楚地說明,一切舊唯物主義者,脫離人的實踐研究認識問題,不懂得主觀能動性的作用,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馬克思既批判舊唯物主義離開實踐只被動直觀的認識問題,又批判唯心主義抽象性的認識,兩者都脫離了現實中的人。
馬克思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與物的能動性在性質和范圍上有所不同,他這樣論述二者差別,“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動物的“類特性”由它們先天生命活動即吃、喝、睡、繁殖等決定。它們的生命活動所表現的僅僅是本能的吃、喝、生殖等生存繁行活動,一種生理學意義上的自然活動。而有思維意識能力的人的能動性就不能只從生理本能活動的層面上來認識,這說明,只有人才能自覺的而不是自發的將自然界的事物轉化為人進行社會物質實踐活動的對象,并通過這種自覺的能動性將客觀對象改造,打上“人”的烙印。
毛澤東的主觀能動性理論是對馬克思的繼承與吸收。他在《論持久戰》中精辟的論述到:我們反對主觀地看問題,說的是一個人的思想,不根據和不符合于客觀事實,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敗,故須反對它。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戰和最后勝利沒有人做就不會出現。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 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一切根據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 一切根據于正確思想的做或行動是正確的行動。
關于上述這段話,我們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主觀能動性是人區別于物的特點。“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說明,人的行動是思想活動的表現而人的思想能通過行動展示,這是人類所特有的能動性。因此,我們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就是怎么樣發揚人的這種自覺能動性,達到我們的目的,贏得最后勝利。
第二,發揮主觀能動性時要尊重客觀規律。人雖然可以通過感官、意識了解和改造客觀世界,但我們無法改變事物運行的法則,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就是從實際出發。只有在客觀實際范圍內,主觀能動性才能大展拳腳。毛澤東指出在戰爭海洋中自在泅水的前提條件就是要認識把握客觀規律。
第三,反對主觀主義,與唯心主義劃清界線。一切不根據客觀規律和客觀現實進行的空想,只能走向失敗。如抗戰前期的得到相當一部分贊同的“速勝論”與“亡國論”這兩種觀點都是在沒有考慮到中國所處的現實情況上妄加判斷,一部分人盲目樂觀覺得戰爭能在短期內立刻結束一部分人覺得不必打一定戰敗。我們的感官只能感知到表面現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的思想是行動指揮的關鍵而正確的思想必須以符合規律的客觀事實為基石。
發揚主觀能動性必須符合客觀現實。正如《論持久戰》中所說,只有在戰爭客觀規律的舞臺上,主觀能動性這位演員才能大放光彩。我們只有對中日雙方現實情況鞭辟入里直達要害,才能將巧思妙想付諸實踐得到好的結果。《論持久戰》中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
日本較之于中國而言,是一個軍事能力、經濟實力、政治組織力極強的帝國主義國家,這是日本的優勢,這正是這一優勢決定了戰爭的長期性與無法規避。但與此同時日本國度小其人力、物力、財力無法支持長時間的戰爭,長此以往日本國內的人民也會因此發生國內戰爭。春秋無義戰,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沒有義的非正義的戰爭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支持,這是日本方面最大的劣勢。中國比之于日本,雖是一個現實物質條件都處在下風的半殖民半封建國家,但卻走在歷史上的前進階段,我們有掌握先進理論的黨,有了早已覺悟或正在覺悟的廣大人民群眾,國家地大物博,世界上的多數國家也會給我們以援助,戰爭是正義的。正是這些決定了中國會贏得最后的勝利,這是我們目前戰爭雙方的一切特點。它是始終貫穿于雙方全部問題和所有作戰階段之中的并不是無足輕重的,我們必須要重視這些特點加以利用轉化。
利用一切物質條件,化劣為利。人們可以認識掌握客觀條件去造出新的條件體系。在抗日戰爭中,根據已經認識和掌握的客觀條件,創設出有利的條件擴大我方優勢以加速影響戰爭進程。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這樣指出“然而情況是繼續變化的。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接近最善的努力,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戰爭之延長而發展,必能繼續改變著敵強我弱的原來程度,繼續變化著敵我的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主觀能動性的發展被客觀規律所制約,我們只有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在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個范圍內,人們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基于此,毛澤東提出了一整套戰略戰術,他指出這場戰爭是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犬牙相制的戰爭形態。由此研究制定了具體的戰略方針:在最開始由于敵我雙方力量強弱差距明顯在這一時期是處于敵進攻我防御階段;第二階段是敵人由進攻變為保守并企圖將第一階段所得到的占領地據為己有而這一階段我軍轉入敵后開展廣泛游擊戰爭,這一階段是最困難的過渡階段卻是戰爭轉變的樞紐;第三階段便是需要國際力量的反攻階段。為了更好的執行這個方針,毛澤東又具體分析了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這三個問題,分析了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三種戰爭作戰形式的特點和戰略地位,論述了作為戰爭效果的消耗戰和殲滅戰 的具體實施方針。怎樣抓住敵人馬腳,還有三類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應采取的措置。科學嚴謹的邏輯分析、深入淺出的語句、詳細有序的計劃措施,所有的這些都使我黨我軍不但有取得必勝的決心勇氣還有把握戰爭變化發展趨勢的能力。
唯武器論是戰爭問題的機械論,對人的主觀努力最易產生不利影響。它的缺點是過度夸大武器作用卻忽視人的能力。我們之所以是持久戰,就是日本擁有更多先進武器,這是日本的優勢。武器固然是決定戰爭輸贏的主要要求,但人才是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核心。
人是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結合體。人多兵力足,有心系大眾的人民軍隊和隱藏著無限潛力群眾力量,這是我們的人力;齊心協力、勇敢拼搏、不懼生死,這是人心。在一定物質條件下,將人心與人力正確結合,即使我們的武器裝備處于劣勢,也能改變條件、創造條件贏得最后的勝利。
通過對中日雙方現實力量的對比可能使戰爭分出勝負,但人的主觀努力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一擊。戰爭中發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具體表現是主動性、計劃性、靈活性。毛澤東指出“戰爭是力量的競賽,但力量在戰爭過程中變化其原來的形態。在這里,主觀的努力,多打勝仗,少犯錯誤,是決定的因素。客觀因素具備著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但實現這種可能性,就需要正確的方針和主觀的努力。這時候,主觀作用是決定的了。”
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是人的主觀努力在戰爭中的具體表現。這里所說的主動性指的是與軍隊行動處于被動不自由狀態有所不同,而是軍隊擁有自由行動的權利。[7] 主動的地位不是空想得來的,而是可以有意識的去爭取。毛澤東指出:“從這點上看,戰爭就是兩軍指揮員以軍力財力等物質基礎作地盤,互爭優勢和主動的主觀能力的競賽...勝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正確,敗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錯誤。”指揮員在這場競賽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指揮員如果能科學分析冷靜判斷目前戰爭的客觀現實情況實現一般正確的指導,我們就可以多打勝仗,否極泰來。“由此可知,戰爭力量的優劣本身,固然是決定主動或被動的客觀基礎,但還不是主動或被動的現實事物,必經過斗爭,經過主觀能力的競賽,方才出現事實上的主動或被動。”
靈活不是妄動的,靈活是以客觀情況為基礎的,能及時判讀時勢及情況的變化的一種能力。時機、地點、部隊是靈活的使用和變換戰術的三個關節點,比如運動戰中的拼命主義就是軍事上的近視眼,根源是懼怕喪失土地,因為懼怕喪失土地,即使已經明確處境堪憂,卻還要搶這土地,結果就是土地沒保住,軍力也不得以保存。
由于戰爭特有的不確定性因此戰爭的計劃性是戰爭指揮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主觀性與靈活性也以計劃性為實際基礎,戰術計劃適用于特定時間的內固定性,當戰爭向著新的時段發展,那么所用的戰略方針也要隨之轉變,運籌帷幄是實際的運用之妙。
離不開個人與集體的共同努力。發揮人的主觀努力,離不開優秀的戰爭指揮員更離不開那些早已覺悟或正在覺悟的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締造者,合舉國之力共同發揮人的主觀努力,以贏得最后勝利。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贏得勝利的因素有很多,而最基本的前提是對全體軍民的廣大動員。毛澤東多次談到抗日戰爭中政治動員的重要性,沒有先進武器尚在其次,廣泛動員全國老百姓投入戰爭中才是克服困難的關鍵。《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專設一節“抗日的政治動員”細致有條理地論述了政治動員這一體系。
《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文件,很好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持久戰》以人的主觀能動性為軸心,論述了抗日戰爭中的一些基本問題,科學分析了戰爭雙方力量對比、詳細嚴謹制定了戰略計劃、準確預測了戰爭的發展走向。鼓舞了全國人民投入持久戰中,為贏得最后的勝利提供了一套科學理論。
歷史是一頁紙,一面寫著過去一面畫著未來。在新時代的今天,《論持久戰》所體現的主觀能動性思想對于我們黨和國家事業向前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我們更應要有計劃的靈活主動的把握運用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縱深發展。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作為正在崛起的新興大國面對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應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權,保持戰略定力發揮主體優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余源培.掌握客觀規律提高駕馭能力——學習《論持久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06)
[5]田伯泰.正確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重讀《論持久戰》[J]中州學刊,1981(02)
[6]孫冶文.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探析[D]安徽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