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羽
關鍵詞:前景化;領導人話語;構建價值
基金項目:2019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經費項目
前景化現象一直在文學領域頗受重視,然而對于領導人話語前景化現象的研究卻寥寥無幾,雖然與文學領域有一定的重疊部分,但是由于其使用領域不同以及領導人話語特有的語言特點,前景化現象也有所差異。了解前景化理論,探究領導人文本前景化的特點和效度,可以便于我們以一種新穎的角度來分析領導人話語。
前景化的概念源于視覺藝術,指的是畫家把要突出表現的藝術形象從作為陪襯的背景中凸顯出來,引人注意的方法。前景化作為藝術上的偏離,其理論的最初提出是屬于語言學范疇,用于對文學的研究,指一種具有文學、藝術價值的元素從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是語言上的偏離,而背景是人們一致接受的語言系統。前景化作為文體學理論的重要概念和組成部分,以及進行文體分析的重要手段,受到西方文體學者的重視,歷經形式主義學派、生成學派、布拉格學派、功能學派和以什卡洛夫斯基、穆卡洛夫斯基、雅各布森、利奇、肖特、海姆斯、韓禮德等為代表的西方文體學者的艱辛努力,系統揭示了前景化的語言、文化、文學、認知語用等功能,逐步形成涉及文體風格、語言行為、認知機制、語用語境等較為成熟的西方文體學前景化理論框架,并在文體分析中得到實證應用。
根據國內學者較為一致的看法,這一理論起源于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卡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但早在亞里士多德時期,亞里士多德就曾以“驚奇”“奇異”等說法來形容與人們所經歷的平凡事情相隔較遠的內涵不平常的氛圍。什卡洛夫斯基用“陌生化”一詞表明“詩歌與實用語言的區別在于前者的可感知性”(Crawford, 2009),而這種可感知性即是由“陌生化”造成的。20世紀60年代,布拉格學派穆卡洛夫斯基在《標準語言與詩歌語言》中提出 “前景化”是對標準常規的一種系統違反(Jan Mukarovsky,1964),提出前景化的形式在于“偏離”。后來俄羅斯語言學家雅各布森基于此,提出前景化的等價原則和投射說,再次引入一個新的前景化形式,即“平行”。利奇分析兩種前景化形式后,概括為“質量性偏離”及“數量性偏離”,即韓禮德所說“對常規語言行為的否定性偏離”和“常規基礎上的數量上的偏離”。我國文體學研究繼承古代修辭學精華,學習借鑒西方現代文體學研究成果,20世紀60年代,首由國內文體學先驅王佐良先生倡導并身體力行。改革開放后,國內文體學研究日益深入,取得重大進展。
前景化是為了主題目的或藝術目的而偏離常規,也就是為了產生“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或主題效果。文學的標志就是前景化。語言的前景化特質通常是通過語音(重復使用、疊詞、頭韻等)、格式、詞匯、語法、修辭等文學自指和曲指范疇的偏離來構建。前景化能增強話語的表達效果和張力,采用前景化的表達方法往往會超越讀者的閱讀習慣,使前景化語言行為凸顯在讀者或聽者面前;前景化突破常規語言,使一些常用詞語或表達方法富有新意;前景化有助于加深對語篇、語義和主題意義的理解,作者運用“前景化”手段,與讀者互動交流,引起讀者的好奇或新鮮感,引導讀者關注對語篇、語義和主題意義的理解和評價,而讀者在閱讀前景化文體語言時,能動地對作者的意圖進行反映,啟發讀者的思維,達到鑒賞和審美需要;前景化更是文學發展的強大動力。
領導人話語作為政治思想的主要載體,在國內外的各種領導人活動及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意義,在一個國家內部及各個國家之間的政治溝通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信息的傳播起到重大的影響作用。關于領導人話語的研究,人們往往較多地探討其政治性、準確性和功能性,較少涉及其中的文學特點和美學價值,甚至文本背后隱含的強烈情感。
隨著新時期我國領導人話語的時代特征和語言藝術越發凸顯,以及學者們對文學當中前景化理論研究的深入,領導人話語中的前景化風格也顯現出了重要的研究意義。研究領導人話語的前景化特點,首先要明確文本的目的性。領導人話語作為一種領導分析和實踐的方式,在本質上體現了政治理論、學說由思想向現實轉化的具體過程(劉朋,2014)。也就是說,官方話語通常是為了傳播意識形態,將官方主張和思想觀點傳達于眾,以求接受與執行。因此,為了盡快實現這樣的效果,領導人話語的設計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以便達到讓讀者在較短時間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實質,從而將實現這種主張的障礙減到最小。但與此同時,與這一目的相矛盾的地方在于,領導人話語屬于典型的書面語體,因其與政府執政理念、施政方針和官方立場密切相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極強的政策性,語體風格莊重嚴謹,官方話語使用的詞語通常較高級、正式且宏觀,而且按照要求表達需準確。而這樣的話語風格往往會給人以公式化的感覺,普通民眾有時由于認知水平參差不齊,看后容易產生枯燥、難懂的感受,不能保證完全領會其中的精神,尤其是有意突出和強調的地方,也未必會被加以特殊的關注。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在這方面就作出了合理的處理,通過語言前景化特質的使用,很好地調和了這兩者的矛盾。例如:“真刀真槍推進改革”(習近平2017:97),這里的“真刀真槍”按照常理來講,很少會使用在官方話語中。如果想表達這一說法,領導人話語通常可能會說:“切實推進改革”。而這里使用了一個文學作品里常用到的說法“真刀真槍”,不僅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收到了準確的表達效果,并且讓讀者有了更深的印象。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一章中也有一例:“這就叫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 此句采用了十分整齊的語言格式,“辦法”一詞重復了四次,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鮮明的前景化特質,形成極為強烈的氣勢。
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答中外記者問》《外交部長王毅2020年兩會答記者問》等領導人話語中,不難發現領導人在闡釋國家立場和內政外交問題時,不僅保持高度敏感和嚴謹,而且注意到了新時期官方話語的通俗生動,拉近了國家大政方針和廣大人民的距離。例如李克強總理在談到中美關系時指出:“幾十年來風風雨雨,一方面合作前行,一方面磕磕絆絆。”“風風雨雨”和“磕磕絆絆”這類疊詞的反復使用是語音前景化的重要形式,體現出領導人講話時的強烈情感。同樣的前景化方法也體現在總理的這句話中,“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沖擊,我們不可能輕車走熟路,只能是大車行難路”,且不說以“路”的反復來增強語音,格式上的工整對仗也是前景化的典型表現。李總理在談到疫情時期經濟如何穩定運行時說:“特殊時期要有特殊政策,我們叫作‘放水養魚。沒有足夠的水,魚是活不了的”,“所以我們采取的措施要有針對性,也就是說要摸準脈、下準藥”,此句多次運用隱喻,屬于修辭前景化的手法。“放水養魚”形象地描述了政府為恢復經濟所創造的良好且平衡的發展環境,“摸準脈、下準藥”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意象,生動地說明了政策的精準性。
綜上所述,領導人話語中運用形式多樣的前景化特質體現了突出的文學價值。首先,從話語接收者的角度,前景化轉變人們對領導人話語原有的刻板印象,吸引讀者興趣,增進其對話語內容的關注度,增強對領導人話語內容的理解,深化對于官方話語的認知與感受。其次,從話語發出者的角度,前景化的表達恰當、感染力強,便于講話者抒發情感,增進與讀者之間的情感共鳴,起到很好的宣教效果;增強領導人話語的藝術性,拉近與讀者和聽者的距離;話語內容從多角度出發將中國幾千年的淵博文化融會貫通,使語言內容豐富且具有深度,成為中國聲音和中國文化在世界傳播的強大載體,助力我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和國家語言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海光.前景化概念與文學文體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專刊.
[2]鄧仁華.“前景化”概念的演變及其對文學文本解析的功用[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2).
[3]劉朋.領導人話語變遷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4(01):21-24.
[4]吳顯友.前景化與文體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02).
[5]楊磊.重估“前景化”:布拉格學派的美學貢獻[J]文藝理論研究,2015(02).
[6]葉子南.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