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杭燕

勞動教育至關重要,但就現階段來看,幼兒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有待提高,勞動習慣尚未養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長、教師未重視勞動教育或缺乏勞動教育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幼兒勞動現狀為背景,探索培養幼兒良好勞動行為習慣的路徑。
以幼兒的生活和興趣為基礎,發現適宜的勞動項目
1. 家人的一天——家務勞動
身邊的勞動者是幼兒最熟悉的,也是幼兒最容易觀察到的。從幼兒最熟悉的家人入手,可以幫助幼兒了解家庭中的勞動者及家務勞動,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式記錄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家的勞動情況。如,小班幼兒使用家務勞動記錄表記錄,中大班可用簡筆畫記錄,在記錄的過程中,認識到家庭的正常運轉是建立在家長的辛勤勞動基礎上。收集到的記錄表和簡筆畫可放在班級閱讀區,幼兒可根據記錄表和簡筆畫講述家里的勞動者勞動的故事,提升幼兒對家務勞動的認識。
2. 家長助教——父母的職業
為了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豐富幼兒對勞動類型的認知,我們每月邀請一名家長做家長助教。家長助教的授課內容也要符合一定的標準,有職業特點,班主任提前梳理班級家長的職業類型,幼兒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職業和勞動。
3. 春秋游活動——社會中的勞動
春秋游活動,不僅可以讓幼兒感受到春天秋天的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還可以幫助幼兒認識不同崗位的勞動者,如,博物館講解員,環衛工人等。因此,可在中大班開設“尋找最美勞動者”活動。以“千桃園之旅”為例,共分為3步:第一,討論“千桃園里誰是最美勞動者”?第二,為什么他是最美勞動者?第三,幼兒預設的最美勞動者是不是跟實際一致?這一環節主要是幫助幼兒正確認識不同勞動者的勞動。
如何讓幼兒愛勞動、會勞動
1. 以審定課程為基礎,融合個性化課程
將勞動教育與園本課程融合是基本措施之一。如,在中班《我來顯身手》主題中增加《我來做》分主題,大班增加《我為幼兒園做事情》主題,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感知勞動的意義,提升勞動能力。同時,為了讓勞動教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具有連貫性和系統性,小中大三個年齡段,我們都設置了勞動課程,如下圖所示。
[生活
課程][生活
技能][我的生活好習慣][我會運動(中班上)
保護我的身體(小班下)
健康吃出來(中班上)]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班上)
為集體做事情(中班下)
為幼兒園做事情(大班下)][我會做] [你好,朋友(小班下)
有趣的中國禮儀(大班上)
來我家做客(小班上)][生活
禮儀][生活
環境][桃花朵朵開(小班下)
美麗的桃花(中班下)
有趣的桃樹(大班下)][桃園
探秘] [哭泣的地球媽媽(大班下)
垃圾分類知多少(中班下)
垃圾變變變(大班上)][環保衛生]
(勞動教育課程示意圖)
2. 在自主游戲中豐富勞動經驗
通過一系列活動,幼兒對勞動已經有了一定認知,在此基礎上鼓勵幼兒自己勞動。如“豐富多彩的角色游戲”,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能力與興趣設置不同類型的游戲,小班設置各種類型的娃娃家;中班設置“消防員的游戲”“交通警察游戲”等;大班設置類似于“戶外野戰游戲”等。還如,“有趣的生活勞動區”,此活動由固定項目和靈活項目組成,固定項目是指每天的常規勞動,包括掛毛巾、擦桌子等,靈活項目是教師根據當天的情況,為幼兒適當安排一些勞動任務。
3. 以種植園地為載體,開展各類勞動活動
幼兒園根據節日和節氣舉行勞動競賽。如勞動節開展“我的小手真能干”摘菜活動,秋收時候開展“我運的蔬菜最多”等活動,搭建各種活動平臺,讓幼兒在真實的勞動中獲得勞動技能。本班的種植園地種什么,什么時候種,如何進行管理等,都由幼兒自行討論和決定,幼兒對蔬菜定期除草、施肥、松土,最后自己收割、搬運、整理、清洗,再交給食堂阿姨,食堂阿姨加工后給小朋友加餐。
4. 以特色勞動為載體,豐富勞動內容
為了進一步豐富幼兒在園的勞動內容,幼兒園開展了各類特色活動。如“美味午餐我參與”,每天早上設立“我的午餐食材清理時間”,幼兒自主選擇午餐食材。“我的發型我做主”,中大班午睡間設立簡易梳妝臺,放上種類繁多的發圈,發夾,鼓勵幼兒午睡后自己梳頭發,自己設計發型,感受自我服務的快樂。“能干的值日生”,設置不同值日內容的值日崗位,與幼兒討論每類值日生的勞動范圍,制訂值日生競選制度。“大手幫小手”,中大班的幼兒每周定時定點到小班,幫助小班的弟弟妹妹。
5. 制訂勞動計劃書
幼兒可以通過提前撰寫勞動計劃書來明晰自己的勞動內容,考慮到撰寫勞動計劃書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適合在大班實行。寫勞動計劃書的一般步驟是:第一步,制訂勞動計劃書。計劃書的形式多樣,如,掛牌式、清單式、私人訂制式,可根據不同情況設置不同類型的計劃書;第二步,執行勞動計劃書;第三步,分享勞動計劃書,可采用集體分享或小組分享形式;最后一步是調整勞動計劃書,針對前期計劃書的不合理之處進行優化。計劃書的制訂需要家長和教師的深度參與,可由家長、教師與幼兒商討決定計劃書內容,然后與幼兒一起制作計劃書。
建立長期有效機制,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1. 給予幼兒選擇勞動項目的權利
在培養幼兒勞動習慣時,應尊重幼兒的選擇,給予幼兒勞動項目選擇的自主權。不強求幼兒一定在某個時間段完成某項勞動,以免讓幼兒感覺勞動是一項負擔,反而不喜歡勞動了。
2. 多維度定期評價幼兒勞動情況
習慣的養成需要堅持和反饋,因此,教師和家長應給予幼兒勞動行為適當的評價。不同的評價主體可以設計不同的勞動記錄表和評價表。家長評價可以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每兩周記錄一次。教師評價表,可從兩個維度設計,維度一是幼兒縱向的勞動情況,維度二是橫向對比本年齡段幼兒勞動能力的發展情況。幼兒的評價記錄表宜直觀、易操作,幼兒每周記錄一次,在羅列的勞動項目后面標注就可以了。
3. 建立獎勵機制,鞏固幼兒勞動習慣
獎勵可以分為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物質獎勵是指在班級設置“小星星園地”專欄,當星星達到一定數量可兌換禮物等。精神獎勵是指在全體幼兒面前表揚愛勞動的幼兒。總之,獎勵注重價值觀的塑造和體現,盡量避免以外在的物質驅動幼兒愛勞動的行為,更多了解幼兒的心理,以責任感、榮耀感、成就感這些內在的感受驅動幼兒,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丁蕙第二幼兒園)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