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 黃御瑕

關鍵詞:法律教育;法治人才;普法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立法工作,尤其強調“形勢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法律體系必須隨時代和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法律教育能夠為立法體系培養優秀的法律人才隊伍,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教育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法律教育包括法律的職業教育和法律的普及教育,前者旨在培養法律領域內的專門人才,后者致力于普通國民的法律教育。[1]法律教育在培養法治人才、普及法律常識、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培養人們維護和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法律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工程,這是預防犯罪的重要措施。法制教育的基礎工作是普及法律常識,也包括遵守法律的習慣養成和評價,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遵循。目前各大高校均有開設法律專業,對于法律方面人才儲備十分重視,對于法律人才的考核制度也日趨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教育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下提出的法治理論與教育理論相結合的思想。
習近平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論述。習近平強調,在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構建法治國家的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中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須加強黨對法治工作的組織領導,要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準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準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點任務,著力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堅定不移推進法治領域改革,堅決破除束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體制障礙。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帶動全黨全國人民一起努力,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上不斷見到新成效。深化體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
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關于教育重要性的重要論述。“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突出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對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具有重大意義。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實踐中,我們就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一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二是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三是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四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五是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六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七是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八是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九是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
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的依據,是保證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強大武器,每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又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人人都要養成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觀念和習慣,同違反和破壞憲法的行為進行斗爭。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必須以憲法法律為行為準則,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2]我國憲法是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好憲法,是我們國家和人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根本法制保證。首先,學習憲法可以了解我們國家的性質、基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明確遵守和維護憲法權威的意義,從而堅定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其次,學習憲法有助于公民了解自身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從而使公民樹立正確的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觀點,明白既沒有脫離權利的義務,也沒有脫離義務的權利,更好地運用憲法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最后,學習憲法還有助于每個公民積極投身到推進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的進程中去,為實現依憲治國的目標,端正自己的憲法觀和權利觀,牢固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理念。
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2020年第12期《求是》雜志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是公民權利的宣言書,只有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深入領會、廣泛普法、加強解讀,才能讓民法典真正走進群眾心里,讓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偉大的時代,催生偉大的法典。縱觀民法典的編纂歷程,細讀民法典的通篇內容,深入領會民法典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其標志著中國法治的新時代,也寄托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人民至上”這一執政理念的最好體現。要深入領會民法典頒布實施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具有的重大意義。
其他法律法規。法律法規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于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除了上述談到的憲法和民法典,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法律法規也是法律教育的重點課程,這些法律法規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規定了人民的權利義務,在保護自身權益、防止侵犯他人權利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加強,未來的工作生活中都會涉及很多法律問題,所以現在的我們就算不從事法律行業也要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要將法制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全社會法治觀念。同時,要推進法治隊伍建設,發展壯大法律服務隊伍,加強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
首先,法律教育可以有效地掃除法盲。當今社會基本沒有文盲了,但是法盲仍然是普遍存在的。法盲是指沒有法律知識或者法律意識的成年人,其對自己的權利義務缺乏了解,法律意識極其薄弱,不能以法律規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也不能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一方面,對于不能以法律知識約束自己行為的法盲對社會來說存在很大的隱患,例如盜竊、搶劫、販毒、虐待同居成員等等犯罪行為往往容易發生在缺乏法律知識的人群中,很多犯罪被抓的人總會辯解自己不知道這是犯罪行為或者懊悔自己不懂法,然而法律并不會因為別人不懂法而對其作出無罪判決。人犯了罪總是要受到相應的刑罰的。為了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大力發展法律教育是最基本卻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工程。另一方面,不能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的法盲對社會來說也具有一種潛在的危害。在一些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的曝光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在遭受到家暴、詐騙、故意傷害等非法侵害時,他們不懂得用法律途徑去解決問題,往往有些人會選擇以暴制暴,有些人會選擇隱忍。然而這些做法可能會對施暴者或加害者,甚至是社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這是一種悲哀,我們要吸取教訓,培養自身的法治觀念,同時要配合國家機關進行普法宣傳,只有大家都具備法律意識,法律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其次,法律教育可以增強人們對法律的尊重與信賴。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國,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偉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誠的信仰。法律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法制觀念的樹立,形成對法律的尊重與信賴。實際上,我們可以把法律教育看成是一個態度,是現代人必須對法律持有的一個基本態度。法制很健全的國家并沒有執行庭,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民眾的法律意識。法律具有強制執行性,但是,我國現在面臨著嚴重的“執行難”問題,比如具有還債能力卻拒不還錢的老賴,即使其被告到法院,面對生效的法律文書還有可能拒不履行義務,最后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受到限制高消費等信用懲戒之后才被迫履行義務。這里實際上涉及民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的問題,其表現為對法律的尊重和信賴,被執行人需要尊重法律,自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申請執行人信賴法律,相信法律可以替自己挽回損失,真正地把法律當做保護自己權利的一個最主要的準則,而且是一個最基本的、絕對不能去突破的底線。
最后,法律教育可以為國家的法制建設提供優秀的法律人才隊伍。一個不懂法律的人是無法承擔從事國務活動的重任,無法更好地為公民服務,更無法維護自身和公民的合法權益。[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4]總體來說,我國的法律人才缺口比較大,法律行業從業要求升高,法律專業增多,不僅包括原來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還包括檢察員、公證員、法律顧問、法務、公務員、法律講師、法律編輯之類等職業。再加上現在是法治社會,根據黨的領導依法治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學法懂法守法護法。法律人才隊伍可以推進完善立法體系、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和幫助普法。
第一,在法律職業教育方面,要注重德法、知行二元融合。“德法兼修”“知行合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法學教學改革致力于實現的人才培養目標。[5]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與法律都是一種行為規范,但是道德主要是依靠人們內心信念、社會輿論保證實施的,而法律的實施則主要是依靠國家強制性來保證。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首先,在德法二元融合方面,學校在保證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例如開展道德第二課堂、邀請著名學者開展道德講座、道德演講等活動,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學校要堅持立德與修法齊頭并進,促進德才兼備法治人才的培養。當然,除了學校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德法教育外,學生也應該積極配合學校的德法教育安排,積極參加德法教育的課堂學習及課外活動,在學習活動中提升自身的道德與法律素養,爭當德法兼備的優秀人才。其次,在知行二元融合方面,由于法律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只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目前我國法學教育的課堂理論與法律實務嚴重脫節。作為學校來講,要注重法學生的實務操作,加強學校與律所、法院等的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法院的旁聽或實習、參加律所的實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法律實務經驗豐富的法官或律師到學校開展實務知識講座。作為一名法學在校生,必須要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熱情和決心,例如參加法律援助活動、下鄉普法活動、班級法務活動以及模擬法庭活動等,在幫助弱者和其他活動中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最后,法律職業教育離不開學校、學生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共同為國家的法律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決心。
第二,在法律的普及教育方面,要注重“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具體落實。國家機關是國家法律的制定和執行的主體,同時肩負著普法的重要職責。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將法制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首先,國家機關要按照普法責任制的要求制定普法規劃、年度普法計劃和普法責任清單,明確普法任務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普法領導和工作機構,明確具體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員。其次,國家機關要充分利用法律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起草制定過程向社會開展普法。在法律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起草制定過程中,對社會關注度高、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要廣泛聽取公眾意見。法律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出臺后,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權利救濟方式等主要內容,通過政府網站、新聞媒體公布或在公共場所陳列,方便社會公眾理解掌握。再次,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法官、檢察官在司法辦案過程中要落實好以案釋法制度,利用辦案各個環節宣講法律,及時解疑釋惑。要通過公開開庭、巡回法庭、庭審現場直播、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等生動直觀的形式,開展以案釋法。最后,創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在鞏固國家機關櫥窗、板報等基礎宣傳陣地的同時,積極探索電子顯示屏、電子觸摸屏等新型載體在普法宣傳中的運用,建好用好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切實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在我國全面推行依法治國,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背景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教育思想為我國的法律職業教育和普通國民的普法教育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法律教育事關我國的法律職業教育和法律的普及教育,首先必須明確法律教育的內容,其次要全面認識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要牢牢把握法律教育的方向,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法律教育思想而努力,為國家的法治建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蘭照,韓德陽.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律教育問題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48):53.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第1版.
[3]杜學元,王新兵.西塞羅法律教育思想及啟示[J].2007(04):40.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第1版.
[5]劉耀輝.德法兼修 二元融合 法學實踐教學模式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9(4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