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東


浙江省中學德育特級教師、溫州市第二中學教師,長期擔任班主任。
曾獲首屆浙滬蘇“長三角”教科研標兵、長三角首屆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初中組第一名、浙江省優秀教師、浙江省優質課一等獎、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溫州市名班主任、溫州市優秀教師等榮譽。出版專著《細節成就優秀的教師》《守候陽光》《21世紀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等。
說起熊孩子,很多老師都是一臉無奈,熊孩子的家長更是如此。然而,一個孩子會成長為什么樣的人,80%取決于家庭的影響。也就是說,家庭是決定一個人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核心因素。
所以,要想改變一個熊孩子,家校合作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內容:家校從哪些方面合作
內容是家校合作的起點。一個孩子的成長包括思想、學習和行為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的廣度給家校合作帶來了困難,所以,我們必須要抓住其核心。合作的時候,歸屬于思想的責任感、歸屬于學習的效率和歸屬于行為的規則意識是家校合作中的核心。責任感、學習效率和規則意識決定了一個孩子的人品、學習水平和行為表現。
以學習效率為例,即如何利用家校合作的力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操作上來說,學校需要以專業的方式分析、概括提高學習效率的具體方法,分析學習過程并合理調整。家庭需要記錄學習效率提高的過程,做好學習過程中的情緒防御準備。一般說來,要想靠家校合作提高學習效率,要從以下4個步驟人手:
1.專業實踐提高學習效率。學校的專業分析、專業判斷等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核心。通過制訂時間管理表,以35分鐘為一個單位項目時間,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規定任務。過程中的主要操作方式是:合理安排時間,規劃實踐任務,全神貫注提高學習效率。
2.記錄提高學習效率的過程。由家長每天晚上記錄孩子的學習時間與學習表現。是否完成,為何沒有完成,差多少時間,主觀還是客觀的原因,彌補的時間是多少,等等,都要記清楚。每項任務5個問題,家長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最后分析提供材料。
3.做好學習過程中的情緒防御心理準備。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會有較大波動,枯燥的過程和無助的堅持會讓學生情緒崩潰。這時,家長需要關注學生的成長目標,穩定學生情緒,激發過程中的成就感,以此來催生學生成長的動力,建立信心,為堅持做好心理預設。
4.分析學習過程,確定結論。經過較長時間的堅持,通過每天記錄的材料,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特點:每個項目每天都能在規定時間完成嗎?若不是,主要是哪幾個項目?主觀原因多還是客觀原因多?項目是如何安排的?孩子的心理反應如何?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發現學生學習效率低的原因、畏難的學科、影響的主要因素等,然后對癥下藥,這就是家校合作的全過程。
過程:家校何時合作
家校合作為孩子成長創設了良好的環境,但并不是教師和家長一起做事,就叫家校合作。合作的關鍵是家庭和學校各負其責,合作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合作。它主要表現為合作的時機,以及不同時段的不同合作內容。
以“目標意識”為例,九年級階段,通過家校合作引導學生確定目標并為實現目標而努力,最終提高學習成績。學校解析目標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用具體方法引導學生實現目標。家長分析并將成長目標具體化,關注目標的實現過程。具體分三步走:
1.解析目標對成長的作用。一個人的成長決定因素包括物質、智商、情商和心力。其中心力是指內心的驅動力,具體就是我們所說的目標。一個有目標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將會表現得比其他學生更有動力。目標的制訂有3個特點:挑戰性、適切性、過程性。挑戰性是指目標的實現要有一定難度,要比當前的要求高一點,需要努力一下才可以達到。適切性是指目標要吻合學生當前的狀態、階段和個性特征等。過程性是指目標不僅是一個結果,更是一個過程,讓人有成就感。
2.分析并細化成長目標。細化目標就是將學生制訂的成長目標變成可操作和可視的行為。同時,分析學生當前的狀態,認清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制訂行動計劃,并在限定時間完成。家庭分析目標越具體,家長和學生就越能認清目標。
3.引導行動,實現目標。目標的實現程度,更多是在學校的評價中看出的,是學校引導行動的過程。學校制訂目標的時候,同時制訂目標達成的步驟。根據不同時間段的不同目標任務,制訂線路圖,在規定的時間進行反思,修改,調整目標進程,最后達成目標。整個過程需要學校專業的分析、判斷和調整,體現了學校教育的專業性。
形式:家校怎樣合作
家校怎樣合作?是家長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還是老師去家訪?或是家長來學校咨詢?家校怎樣合作,其實就是家校合作的“落地”方式。
形式是家校合作的抓手,主要有家長主動、學校主動和雙方主動3種方式。家長主動到校咨詢班主任;學校開展家長會、約談家長、家校記錄本、家長課等;雙方都主動的方式有:咨詢、利用現代網絡平臺溝通等。
以家長課為例。家長課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家長的專業特長以及教育需要等,設置課程內容,邀請家長來校上課。在操作的時候,需要統一主題,約定上課時間,設置專項提問,布置反思作業,如此,才讓家校合作更有效。
1.統一主題。統一主題,目前有兩種形式,一是主題確定,譬如“我的青春歲月”“我的奮斗史”“我的夢想”等;另一種是類別確定,根據家長的職業或特長,讓家長選擇授課內容,譬如“醫學常識”“廚房故事”“安全保障”等。主題確定的家長課是針對孩子的成長需要,發揮家長的作用。類別確定的家長課是為了拓寬孩子的視野,讓孩子看見更多成長的可能。家長課在發揮家長作用的同時,也在引導家長深入認識教育。
2.約定上課時間。什么時候上,一節課上多久,以什么形式上,這是課堂的要求,也是給家長提的要求。一般說來,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家長按照固定的流程上課是常規操作。
3.設置專項提問。通過課前的訪談和準備,針對主題選擇合適的問題。譬如,對家長奮斗史的深入了解,對專業知識的深究,不僅了解了一個家長的成長過程,更能讓他的子女懂得父母的不易。
4.布置反思作業。家長課結束后,學生要對當天的家長課做反思,并寫下感受,可以選擇一個角度,結合自身特點提出自己的觀點。寫下的結論就是對自己成長的總結。
反思:邊界在哪里
家校合作不是學校的事情家校一起做,或者家庭的事情家校一起做。家校之間是有邊界的,哪些事情屬于家庭,哪些事情屬于學校,不能越界,也不能融為一體。
從學校角度來說,教育的專業內容是老師的責任范圍;從家庭角度來說,教育的成長內涵是家長的責任范圍;從合作角度來說,雙方都需要清楚了解孩子的成長點。
1.教育的專業內容。這是教師對教育的專業認識,主要表現在學生的成長問題上,包括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問題的分析和判斷、方法的設計和具體化、結論的分析和評價。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家庭環境、成長過程、個性特征等對問題進行合理分析,從而設計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方法教給家長,一起引導學生成長。
2.教育的成長內涵。這是家長對孩子成長的理解和對孩子成長中遇見的可能性、心理的變化以及成長過程的記錄。家長需要了解成長是孩子人生經歷的核心意義,懂得孩子在成長中遇到問題是正常現象,需要從心理、個性特征等角度去分析。同時,家長還需要關注孩子成長問題的演變過程,引導孩子科學成長。
3.合作的成長點。家校合作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成長點的外延和內涵歸屬不同主體,但是不同主體之間的邊界應該是相對模糊的。如此合作,才能找對孩子成長背后的那個人和那股動力。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