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華 陳水章
一、提出問題
在初一地理的學習中,有一個讓學生們十分頭疼的章節——《認識地球》。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大多只能用一個固定式的地球儀以及書本上的平面圖進行教學,而該章節中很多知識點需要依靠立體空間思維,如經緯線的定義,經緯線的長度判讀,經線圈以及低、中、高緯的劃分等。這就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法有效、直觀地呈現立體空間,學生也無法高效掌握立體空間的知識。
“DIY經緯網地球儀模型”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它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降低知識難度,還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對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能力的培養也有重要的意義。
二、設計思路
對傳統固定式經緯網地球儀加以改進,設計一個可拆分和拼裝經線、緯線的經緯網地球儀模型。學生通過手工拼裝,感知經線和緯線的形狀、經緯線的度數和長度變化規律。此外,在不同緯度地區設置溫度傳感器,通過電燈照射不同緯度地區,模擬不同緯度地區的溫差,學習地球表面不同緯度地區溫差的成因及變化規律。
三、制作材料
直徑為25厘米的半圓塑料板12塊,直徑為25厘米的整圓塑料板1塊,帶傳感器的溫度計1個,白熾燈1盞,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圖1幅,紅色、綠色彈性繩索若干。
四、制作步驟
1.在整圓塑料板上每隔30°開一個大約4厘米的卡槽,如圖1所示。
2.在12塊半圓塑料板的相應位置開好卡槽,按規律標注經線的度數(0°、30°E、60°E、90°E、120°E、150°E、180°、30°W、60°W、
90°W、120°W、150°W),以此作為12條有代表性的經線,如圖2所示。
3.把12塊標注好經度的半圓塑料板按“東大東經,西大西經”的方式插入整圓塑料板,完成初步的經緯網模型制作,如圖3所示。
4.用紅色彈性繩索纏繞赤道、30°N、60°N、30°S和60°S;用綠色彈性繩索纏繞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如圖4所示。
5.制作地球儀外殼,如圖5所示。
6.在赤道、北緯45°和北緯75°附近安裝溫度傳感器,并調試好燈光,觀察相同燈光照射下不同緯度地區的受熱差異,如圖6所示。
五、教學建議
制作本教具時,老師要鼓勵學生探究思考,查閱相關資料,全面了解經緯網的知識,如經線的形狀、長度以及東、西經度數的變化規律,緯線的形狀、長度變化規律以及低、中、高緯的概念,南、北半球,東、西半球位置劃分概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