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
關鍵詞:“三轉”;國有企業;基層紀檢監督
2014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紀檢監督機關“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紀檢監督機關要緊緊圍繞監督執紀問責,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全面提高履職能力。[1]
中紀委提出的“三轉”是面的向全國紀檢監督機關,紀檢監督機關的專責是監督執紀。然而,國有企業有自身的生產經營管理特點、著力點和工作重心與紀檢監督機關不盡相同。因此,國有企業紀檢監督機構如何將“三轉”真正落地,就需要切合企業自身經營管理實際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特點,動態推進企業“三轉”工作有效開展。
紀檢監督部門的定位。黨章規定,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對黨員領導干部行使權力進行監督;要經常對黨員進行遵守紀律的教育,做出關于維護黨紀的決定;檢查和處理黨的組織和黨員違反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的比較重要或復雜的案件,決定或取消對這些案件中的黨員的處分;保障黨員的權利;受理黨員的控告和申訴。[2]
因此,紀檢監督部門作為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其主要任務是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情況,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協助黨的委員會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
企業紀檢監督工作目標。企業紀檢監督工作與紀檢監督機關工作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工作主體是企業,因此企業紀檢監督工作必須要緊密結合企業實際,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心工作,并服從和服務于生產經營,保證企業各項生產經營、安全環保、改革發展措施的順利進行,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安全。
企業紀檢監督工作就是依法合規經營和干部員工的防火墻,企業紀檢監督部門要積極參與企業決策,將紀檢工作滲透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之中,為經營管理、選人用人、紀律作風把好關、服好務。
紀檢監督工作職責。目前有的企業紀檢監督工作“三轉”還未有效落實,工作措施還未有效形成,對“監督的再監督,檢查的再檢查”認識不夠。有的國有企業仍然將重大工程項目、物資采購的招投標監督、效能監察和銷售過程監管納入紀檢監督部門職責,致使紀檢監督部門仍然參與一些該由職能部門負責的過程監管、現場監督,被動監督、旁站式監督的現象較為普遍。
思想認識不到位,導致工作“越位”。企業單位對“三轉”的必要性以及具體要求理解的還不夠深刻,由于紀檢監督部門的雙重領導體制,黨委、行政都認為紀檢監督部門辦事信得過,工作中如有紀檢監督部門介入,就能保證公平公正、安全高效。因此,就會出現除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外,在中心工作、項目建設、采購銷售、招投標等重大問題、重要工作上,總會讓紀檢監督部門多參與,應由業務部門承擔完成的任務,紀檢部門卻主動或被動的承擔,履行不該履行的職責。部分工作逾越了紀檢監督機構職責的邊界,有時還充當了“救火隊”的角色,哪里阻力大,哪里問題多,哪里就讓紀檢監督部門去抓,這就導致企業紀檢監督工作覆蓋領域過寬、戰線過長,導致工作“越位”。
工作落實不到位,導致工作“缺位”。企業紀檢監督部門一方面,大包大攬,做了很多本不該由紀檢監督機構承擔的事。另一方面,該履行的職能沒有完全履行到位,“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導致有些工作該下沉一線的沒有及時下沉,該跟蹤監督的沒有監督,在監督制度執行、紀律規矩和問責追責等方面缺乏主動性,影響了集中力量抓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主業,導致工作“缺位”。
比如,個別基層紀檢監督工作人員,在參與基層單位集體議事決策監督時不能有效發揮監督作用,在基層評優推先、績效考核、崗位調整等集體議事決策會議上不明確身份、不發表意見、不糾正缺陷,只是簽字表示存在,造成工作缺位失位,監督形同虛設。
職能發揮不到位,導致職能“錯位”。紀檢監督部門對企業內部其他業務部門專業主責與紀檢監督協調監督認識不清,存在著包攬過多甚至替代職責的情況,分不清主次與責任,沒有調動和發揮牽頭部門的主體作用,甚至出現“協調變牽頭、牽頭變主抓、主抓變負責”的情況。一些本應是業務部門職責范圍內的事項,讓紀檢監督機關去參與,充當“擋箭牌”。
比如,有的單位要求紀檢監督工作人員參與招投標過程監督、項目驗收監督,這些程序性、業務性、連續性很強的工作,僅僅參與項目中一項環節一個程序進行監督,根本不能起到監督作用,再加上各單位專職紀檢工作人員都較少,遇到工程項目較多時,又無暇分身。這種“越俎代皰”的現象在實際工作中不時發生,嚴重削弱了組織協調工作的有效性,造成職能“錯位”。
落實“三轉”是履行職責需要。推進企業紀檢監督部門“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能夠更加有利于紀檢監督機構突出主業主責,聚焦黨風廉政建設、執紀監督問責、科學有效預防腐敗。
落實“三轉”是企業健康發展需要。企業要持續發展、健康發展,管理嚴格規范、干部廉潔從業是先決條件之一。通過預防性的事前監督,或警示性的事后監察,都可以對領導干部的管理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督促其依法合規、勤政廉潔、履職盡責。
落實“三轉”是保護干部員工的需要。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許多干部和關鍵崗位員工涉及到人、財、物的管理、使用和處置,因而也面臨著諸多誘惑,稍有不慎就會觸碰違紀違法紅線,給企業造成損失,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災難。這就需要紀檢監督部門轉變方式在“不能為”上下工夫,加大制約和管控力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幫助和促進各級干部員工規范用權、廉潔從業,保護他們的事業和人生一帆風順。
從“廣泛參與”向“主業專攻”轉變。紀檢監督部門不是“包治百病”的機構,要厘清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要退出諸如參與管理業務的議事決策、考試競賽監考、參與招投標現場監督、參與工程項目某些環節的監督。要結合生產經營實際,履行監督、執紀、問責三大主要職責,聚焦作風建設、懲治腐敗、預防問題發生三大主要任務,結合企業紀檢監督業務特點著力在教育提醒、防控預防,在“治未病”上下功夫。
從“過程監督”向“日常督查”轉變。監督工作要取得成效,首先要切實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把保持黨的純潔性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將全面從嚴治黨貫穿到思想文化、生產經營、意識形態和作風建設的各個方面,體現到教育、制度、監督、管理的各個環節。其次,要抓好干部監督,要緊盯關鍵崗位、重點對象,健全權力公開透明運行機制,提升廉能風險預警防控能力。也要注重維護整片“森林”,關注政治生態,使黨員干部知敬畏、守底線。同時,注重以人為本,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著力在監督檢查、整改落實上抓實效,在“除病灶”上下功夫。
從“事后處置”向“監督推動”轉變。當前,基層微腐敗現象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四風”問題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還不同程度存在。紀檢監督部門只有堅持重心下移,建立黨內和黨外監督相結合,組織和群眾監督相結合,上級監督和下級監督相結合,主輔交叉的大監督體系,發揮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黨內監督作用,才能確保監督工作取得實效。只有充分發揮各級紀檢監督隊伍的監督作用,緊緊盯住重點領域、重點崗位,聚焦人、財、物和施工項目,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教育,科學運用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及時談話提醒、函詢誡勉,變“事后處置”為“監督推動”,防止“小毛病”變成大問題,才能為企業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