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
摘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飲食已經遠遠超越了人們的物質生存需求,升華為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存在。中國飲食經歷了幾千年的進化,已經由維持個體生命內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審美情趣、藝術理想和儀式感的表征。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儀禮”,人們對于飲食文化的感知不僅有色、香、味的需要,更有了對名、器、境的追求,使其更有“味道”,更具深邃的審美意蘊。
關鍵詞:飲食文化;飲食美學;色澤美;形態美;器具美;香氣美
引言: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具有十分濃厚的情感色彩,以情為導向是中國獨有的飲食觀念。中國飲食通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的體現,展現獨特的美學特征。
1. 中國飲食的美學要素:色澤美
色、香、味俱全,是人們對佳肴最直接的感官評價。其中,色是首要感官評價。一份菜肴,如果擁有鮮艷的顏色,會極大提升人們的食欲。美食的色澤來自食物本身的色澤,比如,翠綠的油菜、紫甘藍、金黃的玉米。還可以使用人工色素添加色澤,比如,紅辣椒過熱水后掉色。還有利用調味品增色,比如,紅燒肉加糖會像掛了一層糖霜,深紅色,讓人看了垂涎欲滴,咖喱雞塊中撒些咖喱粉,顏色就會變成鮮艷的金黃色。以及烹煮變色,比如,蝦、蟹蒸或煮后變紅。
飲食中的色彩相扣需要遵循一定原則:①選用同一色系,可以選擇同一色系的食材,深、中、淺三色相搭配,讓色系保持一致。如“糟溜三白”雞片、魚片、筍片都是白色,視覺上鮮亮明潔。②鄰近色,主料與配料有一部分色澤相近,比如“肉末燒茄子”,兩樣食材都屬于暖色系列中的棕色系,色彩相近,看起來溫馨且明朗。③對比色,也叫撞色搭配,比如,棕色食物搭配橙色食物,讓食物看上去充滿生氣,十分熱鬧。比如“芙蓉雞片”,經典的紅綠配,整個菜品個性十足,非常醒目。
2. 中國飲食的美學要素:香氣美
香氣是食物所散發出的氣味,食物的香氣會讓人愉悅,能夠刺激人的味蕾,引起人的食欲。飲食的香味主要分為食物自身的香味和食物經烹飪之后的香味。食物自身的香味比如稻谷香、麥芽香、薄荷香、紅薯香、水果香。烹煮香是指食物在被加工過程中,不同的烹飪方式,所添加的不同調料的味道,在火候、時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種香。比如,紅燒肉的濃香,清蒸魚、蒸餃的清香,臭豆腐、螺螄粉的異香,醬香鴨的鮮香。
3. 中國飲食的美學要素:味道美
食以味為主,味道美是飲食美的主導因素。一道菜肴,即便色彩鮮麗、造型精美,但如果味道不好,那無論如何都不能被稱之為美食。人類能品嘗出多種味道,概括起來主要分為基本味和復合味兩大類。基本味分為酸、甜、苦、辣、咸、香、鮮七種:①酸味。醋味,去腥解膩,激發食欲,助消化。②甜味。糖味,增加菜肴的鮮美。③苦味。陳皮,苦瓜,蓮子心。④辣味。花椒、八角、蔥、蒜,食物中刺激性最強的味道,川渝菜以辣為主。⑤咸味。百味咸為先。⑥香味。香油,香菜,五香粉。⑦鮮味。魚湯,雞湯。而復合味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基本味組成,比如,涼皮是酸甜味,甜面醬是甜咸味,水煮魚是香辣味。
4. 中國飲食的美學要素:形態美
飲食除了滿足人們的味覺需求外,還要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比如,餐廳用餐與外賣用餐的最大區別就是餐廳用餐的擺盤漂亮,廚師會為了菜品的視覺效果精心布置,從食物擺盤到燈光設計、拍攝技巧,所以,食物除了是一份菜品,也是一件造型藝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我們才會看到這么“美”的食物。一盤精美的菜品,食材大小要均勻,形狀要一致;食物造型多種多樣,可以通過捏塑、雕刻、鑲嵌等方法凹處造型,還可以借助雕花、水果、醬汁來豐富餐盤元素。比如,撒些芝麻、堅果碎、奶酪碎、圣女果等,增加視覺美感。總之,飲食的形態美是食物美感的一部分,人們也要注重對食物外在裝飾的重要性,遵循美的法則,帶給人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
5. 中國飲食的美學要素:名稱美
中國人講究含蓄,講究韻味,喜歡猶抱琵琶半遮面,一個好的美食名稱,不僅要悅耳動聽,還要能引人遐想,在品嘗美食的同時,能激發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特點的思考。比如:
(1)以人物名字命名的食物,西施舌、貴妃雞、昭君鴨、貂蟬豆腐,這四樣菜是以我國古代四大美女命名的;東坡肉是以我國唐宋文學家蘇東坡名稱命名的;麻婆豆腐是以清朝同治元年一位成都女老板名字命名的;狗不理包子是以天津一位包子賣的極美味的老板名字命名的。
(2)主料名+配料名:冰梅涼瓜;松仁玉米。
(3)主料名+調料名:紅油抄手;蒜泥娃娃菜。
(4)主料名+烹調方法:紅燒獅子頭;鹵水鵝掌。
(5)主料名+地名:北京炸醬面;四川辣子雞,展現地方風味和鄉土風情。
(6)以虛名命名的更是意境悠遠,比如《還珠格格》中經典的“在天愿作比翼鳥”“鳳凰臺上鳳凰游”“燕草如碧絲”“紅嘴綠鸚哥”“雪里紅”“佛跳墻”“他似蜜”,意味深長,引人遐想,藝術價值極高。
6. 中國飲食的美學要素:器具美
餐具需要儀式感,美食也要有美器來襯托。每個人對美都是有追求,高顏值餐具可以讓食物看起來既精致又美味,反之,如果精心烹制的美食被放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塑料飯盒里,食物立即就會變得“黯然失色”。中式的餐具風格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從陶器到瓷器,千姿百態,或清秀大方,小巧玲瓏,或莊重典雅,或富麗堂皇,繁復的紋樣和色彩裝飾,爭奇斗艷,比如,刻有牡丹圖樣的花容系列餐具寓意生活富貴,不爭亮眼,將美味佳肴的美味凸顯出來;刻有傳統紋飾——纏枝紋的餐具,有永遠長青、連綿不斷的美好寓意;國瓷紅葉系列餐具,水墨文采,盡顯書香氣息;景德鎮“錦簇”系列,大氣又高貴,彰顯強烈的藝術性與裝飾性價值。美食要配美器,不同的食物配上不同的器皿,吃起來才會更有食欲。那些充滿儀式感的餐具,讓吃飯這件小事變得精致、溫馨。
7. 中國飲食的美學要素:環境美
環境是影響人情緒的因素之一,享用美食時的外部環境尤為關鍵,秀色可餐,就餐時的心情也會變得更愉快,從心理上覺得食物更美味。黃色、橙色等暖色調可以大大提高食欲;炎熱的夏天,冷淡燈或淡藍色的桌布可以為整個餐廳增添一絲涼意,食欲更佳;簡潔大方的裝修風格,人們就餐時就覺得更舒服;餐桌的合適高度,相鄰餐桌的合適距離,會減小人們就餐時的緊張感。當人們辛苦工作、學習一天后,在一個優雅、整潔的環境中進餐,能夠放松身心,美化生活,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追求。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飲食文化因民族特點、地域、時間、食物自身、人為等因素而蘊含著濃烈的藝術魅力。飲食會激發人的感受,提升審美,而非僅僅為了填飽肚子維持生計。通過美食、美味與美儀,人們體會事物的美妙,充滿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是華夏兒女對中華美食文化的真正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