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 斌 高賽昆 楊谷生
小滿時節,遍野農忙。而當筆者近日走進“江蘇省文明村”——啟東市海復鎮均里村,卻是另一番景象。一撥撥留守在家的大叔大媽們,在大棚、車間、河塘,辛勤勞動并快樂著。靠著村黨總支鋪設的四條致富“管道”,農戶們在家門口掙錢既省心省力,又輕松自在。
要說均里村有啥致富門道,村黨總支書記黃新忠簡單作答:“引進了農業項目、組建了勞務隊伍、發包了溝塘水面、提供了企業用工。”他隨之提供數據:2019年,全村1500農戶通過流轉3500畝耕地,獲得凈收入280萬元;日均200人進入7個農業基地務工,獲取工資350萬元;150戶從500畝水面放養中獲利120萬元;160名鄉親從村內2家企業、3家紙工藝作坊中拿到工資超出500萬元。
均里村以上四條致富門道,除了流轉耕地的家家戶戶從中得利,最大受益者便是全村400多個已無力外出務工掙錢的55至75歲的在鄉群眾,正是靠著這幾條致富路徑,這個人數眾多的低收入群體才得以在家門口獲得不菲收入,其中還包括村里最后一批“摘帽”的8個特困戶。
15年前,黃新忠就任村黨總支書記,面對全村眾多60歲左右群眾外出打工無能力、在鄉增收無渠道以及為數眾多耕地因勞力不足而粗放生產、產出低下的困局,他立下“拓展增收渠道,實現共同致富”諾言,與總支一班人共同擔當起“為鄉親找尋致富新路”的使命。
多方尋覓中,黃新忠終于依托本村相對地多人少、土地成片優勢,成功引進了全村首個農業鋪就四條致富道鼓起鄉親錢袋子項目——“億霖苗木園”。苗木園流轉180畝土地,不但年畝租金800元,還能帶動二三十戶常年進園務工。
嘗到甜頭后,黨總支再也停不下富民強村的腳步。此后,村里又先后引進了面積各超100畝的“百合”“能新”兩個花卉苗圃、配合政府實施了1800畝租地造林、招引了300畝“勃大”果蔬項目、建立了160畝慶亞家庭農場。2019年,黨總支再出大手筆,一班人響應鎮黨委召喚,聯手創建了占地680畝的“添一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從而使全村流轉耕地總面積達到3500畝,占全村總面積的85%,在成片耕地中的占比更是達到95%。
一個個農業項目在均里村生根開花結果,一筆筆鈔票源源落入辛勤勞動的農戶口袋。除了直接的租金增收,還因村里組建了200多人務工隊,滿足農業基地生產經營所需的同時,實現了在鄉有勞動能力農戶的二次增收,年人均收入超過了2萬元。
村黨總支并不滿足做好了地面上的增收文章,2017年以來,借助于市、鎮兩級開展的高標準農田和水利建設東風,將全村疏浚后的550畝溝、河(塘)水面全部發包于農戶,150個養殖戶家家實現水中“撈”金;通過扶持壯大“杰通建材”“程光光電”兩個私營企業及3個紙工藝作坊,吸引160多人就業致富。這樣兩筆相加,又實現增收額達到620萬元。
鄉親忙致富,村中少閑人。得益于黨總支的凝聚力和召喚力,均里村這些年舊貌換新顏,繼2016年獲評全省“水美鄉村”稱號后,2019年又喜獲“江蘇省文明村”殊榮。

婦女進廠就業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