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謝三剛,許 琦,任文斌
(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山西運城044000)
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隨著生產技術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高質量的小麥面粉是當前以及未來小麥育種的重要目標。高分子量麥谷蛋白占小麥貯藏蛋白的10%,它由位于第一同源群1A、1B和1D染色體長臂的Glu-A1、Glu-B1和Glu-D1位點(統稱為Glu-1位點)上的復等位基因所控制,存在多個等位變異[1]。已有研究結果表明,HMW-GS與小麥品質密切相關[2]。通過對HMW-GS的改良,可以改善小麥的加工品質[3-4]。
本研究通過對黃淮地區小麥品系(種)HMW-GS組成的測定,旨在初步了解黃淮麥區小麥品系(種)的品質,為優質小麥品種選育提供依據,并進一步揭示HMW-GS對小麥品質特性的影響。
供試材料是從參加近3 a黃淮地區小麥區試品種中選取的21個品系(種),對照品種為中國春(Null、7+8、2+12)。
1.2.1 HMW-GS的組成分析 對試驗材料進行HMW-GS提取,并采用SDS-PAGE方法對HMWGS的組成進行分析[5-7]。HMW-GS的命名參照PAYNE等[2]的方法。
1.2.2 品質分析 小麥品質指標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和沉淀值采用DA7200型二極管陣列近紅外光譜儀(瑞典Perten)進行分析。
試驗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由表1和圖1可知,21份小麥材料中共檢測到11種HMW-GS組成類型。其中,1/2+12/7+9、Null/2+12/7+9、1/5+10/7+9、Null/5+10/7+9 出現的頻率較高,均為14.29%。在參加試驗的材料中,同時出現3個優質亞基的材料(1/5+10/7+9、1/5+10/14+15、1/5+10/17+18)僅有 5 份,所占頻率為23.81%;同時出現2個優質亞基的材料(1/14+15、1/7+9、1/5+10、5+10/7+9)有 9 份,所占頻率為42.86%。

表1 HMW-GS亞基組成類型
控制HMW-GS的Glu-1位點有3個等位基因,分別是Glu-A1、Glu-B1、Glu-D1。21份材料中,不同等位基因間亞基變異及出現的頻率列于表2。

表2 HMW-GS等位變異及頻率
由表2可知,Glu-A1位點有2種變異:1和Null。其中,優質亞基1出現的頻率較高;Glu-B1位點有 4 種變異,分別是 17+18、14+15、7+8、7+9,所占頻率分別為4.76%、14.29%、23.81%、57.14%,以優質亞基7+9為主;Glu-D1位點也出現2種變異:2+12和5+10,所占頻率分別為42.86%和57.14%。
從表3可以看出,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的變異幅度為12.05%~16.62%,平均蛋白質含量為14.29%;濕面筋平均值為33.92%,變異幅度為27.84%~38.86%;沉淀值的變異系數為1.02,變異幅度較大。

表3 供試材料的品質性狀
研究表明,HMW-GS特定的亞基能夠明顯改善小麥品質[8-12]。在Glu-A1位點,亞基1和1*對小麥品質的影響大于亞基Null,亞基2*和亞基1之間的效應高低尚存在分歧。在Glu-B1位點,因其等位變異位點較多,故該位點內各亞基對品質的效應大小較為復雜。多數研究表明,各亞基對品質的效應大小基本表現為 17+18>7+8>7+9>6+8[13-16]。在Glu-D1位點,亞基5+10對小麥品質的影響優于其他亞基[17-19]。本試驗選取的近3 a參加黃淮麥區區試的21份小麥品系中,在Glu-A1位點,檢測出含有優質亞基1和劣質亞基Null的品系份數基本相同,表明在該位點,小麥品質并未得到改善;在Glu-B1位點,檢測出的亞基多數為優質亞基,表明該位點的優質性得到了明顯改善;在Glu-D1位點,含有優質亞基的材料數高于含有劣質亞基的材料數,表明該位點的優質性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品質分析結果表明,蛋白質、濕面筋含量以及沉淀值變異幅度較大,這可能是因為選取的小麥材料品質參差不齊。
本研究中,在Glu-B1位點檢測出含有優質亞基的材料占86%,但有研究表明,各位點對小麥品質的貢獻不是單獨發揮作用,而是位點之間產生加性效應或者互作效應,從而對小麥品質產生影響[20-22]。這可能是導致小麥品質參差不齊的原因。另有研究表明,LMW-GS以及淳溶蛋白的存在也會對小麥的品質產生影響[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