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君(華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食品產業逐漸成為國際化產業,食品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促使我國亟需培養一批真正了解飲食文化且精通英語溝通能力的國際型人才。為了適應新世紀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許多高校紛紛開設食品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課程,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在食品專業領域的聽、說、讀、寫、譯五項主要英語技能。然而,目前食品專業英語教學中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多以教師講授為主,缺乏師生互動;教學材料過于陳舊、教學環境不夠完善;教學評價僅以考試成績為主,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改革迫在眉睫,亟需尋求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效果。《基于生態視角下的ESP課堂教學芻議》一書深入淺出地論述了ESP課堂生態化教學模式,把整個食品專業英語教學系統中的教師、學生、教學模式、教學材料、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評價等各個生態因子緊密聯系在一起,能有效地彌補食品專業英語教學中現有的不足,改善教學質量。
《基于生態視角下的ESP課堂教學芻議》一書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主要論述專門用途英語的意義、發展歷程及內涵;第二章著重構建專門用途英語生態教學理論;第三章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了專門用途英語生態課堂及學習情況;第四章聚焦于專門用途英語生態課堂中的教學需求及實踐,并詳細論述了教育教學先進理論與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耦合,為實現生態化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第五章探討了專門用途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與教學,這也是食品專業英語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書中的具體教學實施過程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指明了方向。
“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院長Cremin L.A在其所著《公共教育》一書中正式提出的。Cremin認為“生態學的概念是有用的,因為它強調聯系”,教育應視為一個有機的、復雜的、統一的系統,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態因子都是有機聯系的。食品專業英語教學就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生態系統,只有積極構建生態化教學模式,才能保證食品專業英語教學系統的平衡。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做好教學需求分析。食品專業英語,作為一門ESP課程,與基礎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截然不同。這就需要參考書中第四章的ESP教學需求調查方法,為食品專業學生設計需求調查問卷,分析他們的教學需求,設定專業知識與語言技能相結合的具體教學目標。
第二,保證師生關系和諧。摒棄“詞匯講解-文章解析-練習鞏固”的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和匯報呈現等方式,把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強化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食品專業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的教師和學生這兩大生態因子之間的和諧平衡。
第三,教學材料要與時俱進。教學材料也是食品專業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生態因子之一。陳舊的教材和文獻是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適當補充內容新穎的教學材料,吸引學生興趣,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第四,完善教學環境。教學環境包含影響教學活動的各個因素。一方面,學校要組織教師參加教學技術培訓,保證教師能跟上大數據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班級規模和教室設施要設置合理,不影響學生的參與性,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第五,教學評價多元化。教學評價多元化可以改變目前食品專業英語課程以最終的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式,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激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以實現教學評價與其他生態因子的和諧共存。
《基于生態視角下的ESP課堂教學芻議》一書內容翔實,條理清晰,實用性強,能夠有效地彌補食品專業英語教學中現有不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是一本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專業性教材。不斷提高翻譯技巧,并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完善英語翻譯理論,才能實現食品專業英語人才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