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國良 張鳳強

編校質量是報刊出版工作的生命線。今年5月28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報紙期刊質量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報刊質量提出明確要求,并對編校質量和出版形式差錯數計算方法作了具體說明。號稱“史上最嚴”《規定》的出臺,對作者、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我們結合編校實踐,總結了政工文稿中的常見編校差錯,進行了差錯分析,并提出了防范策略,以期對文字工作者規范行文和編校人員提升校對能力有所幫助。
編校差錯五花八門,對差錯的分類也有不同的形式。從編校實際出發,我們暫且將差錯分為四類。
政治性差錯。政治性差錯是報刊中最嚴重、最致命的錯誤。凡是涉及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泄露國家秘密、煽動民族仇恨等差錯都屬于政治性差錯。有的政治性差錯是輸入法選詞導致的表述性錯誤;有的是作者敏感性不強、保密意識薄弱,如將一些部隊內部信息、具體數據寫入稿件;有的差錯十分隱蔽,潛藏在字里行間,必須仔細閱讀才能從整段或全文中找出致命差錯。對作者、編校人員而言,政治性差錯是“高壓線”,任何時候都不能觸碰。
基礎性差錯。此類差錯包含多個方面,考查的是作者和編者的基本功?!邦}中應有之義”錯作“題中應有之意”,“推脫責任”錯作“推托責任”,這類涉及錯別字、詞語誤用、多字、漏字、生造詞等差錯可歸為字詞差錯;“撲滅火勢”“據……數據顯示”等搭配不當、句式雜糅類差錯可歸為語病差錯;“一國兩制”漏掉引號,第五次反“圍剿”錯作第五次“反圍剿”,這類差錯可歸為標點符號差錯;“第四方面軍”錯作“第4 方面軍”,“二〇二〇年”錯作“二0二0年”,這類差錯可歸為數字用法差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錯作“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錯作“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這類差錯可歸為引用差錯。勤查工具書,掌握語言文字規范標準,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基礎性差錯。
知識性差錯。與基礎性差錯不同,知識性差錯更具隱蔽性,涉及政治、經濟、人文、歷史、天文、地理等多方面,可謂包羅萬象,涵蓋多學科、多領域、多職業。比如,“羅榮桓”錯作“羅榮恒”,“菏澤”錯作“荷澤”,《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錯作《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軍委主席負責制學習讀本》錯作《軍委主席負責制讀本》,“生態環境部”錯作“生態環保部”,這類人名、地名、文本名、機構名差錯可歸為專名知識性差錯。一名作者在稿件中寫道:“1939年5月的鋪嶺伏擊戰中,3 門荔枝炮發揮了威力。”編校人員校對時感覺不妥,查閱資料發現,這場伏擊戰叫“五月鋪嶺伏擊戰”,發生在1939年4月。這屬于與史實不符的知識性差錯。另外,還有專業表述失誤、計算失誤、褒貶錯位、使用資料過時等差錯都屬于知識性差錯。對待知識性差錯要多質疑,多種方式查閱資料,多渠道驗證。
表述性差錯。差錯的類型劃分有時候并不是絕對的,可能一個別字就會讓普通的文字差錯變成政治性差錯。表述性差錯有時可歸為知識性差錯,有時甚至可歸為政治性差錯。本部分特別將表述性差錯單列為一類差錯,主要是強化精確意識,倡導規范表述。比如,將“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錯作“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就是政工文稿中常見的表述性差錯。類似的還有將“宗教極端勢力”錯作“極端宗教勢力”。政工文稿中常見的表述性差錯還有:“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不寫作“新時代強軍目標”(可簡寫為“強軍目標”),“‘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不寫作“新時代‘四有’革命軍人”,等等。表述性差錯有其特殊性,不能漏字、少字,不能改變標點符號,也不能隨意顛倒順序。
文風不正。當前,全文抄襲的稿件基本不存在,但有些人寫稿喜歡拼湊,幾篇同類文章湊一篇。有些人從互聯網上直接復制相關語句后,連英文輸入法的逗號格式都沒有改就直接粘貼到文本中,最后被印刷出來。尤其是直接復制他人引用過的經典詩詞名句,如果不核準,很可能把本來就錯的知識再次錯誤地傳播,以訛傳訛。比如,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句錯誤的“豈因禍福趨避之”,如果有人借鑒時,并沒有改為正確的“豈因禍福避趨之”,那么,錯誤就繼續出現了。當然,寫文章引用經典名句并沒有錯,關鍵要做到“凡引用必核準”。如果文風不正,只會繼續重復別人犯過的差錯。
輸入法之誤。近幾年,政工文稿中的輸入法之誤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具有迷惑性。比如,將“大是大非”錯為“大事大非”,將“嚴陣以待”錯為“嚴正以待”,將“按捺不住”錯為“按耐不住”,將“排憂解難”錯為“排擾解難”,等等。這類差錯有一定的隱蔽性,必須多讀幾遍才可能讀出來。有的差錯是依賴輸入法的提示而誤選詞所致,如將“勠力同心”錯為“戮力同心”,將“鉚足干勁”錯為“卯足干勁”。還有兩種情況需要注意:一種是在拼音輸入法狀態下誤以五筆編碼操作,如把“中國共產黨”(五筆編碼為KLAI)錯作“看來”;另一種是在拼音輸入法狀態下漏打或多打了字母,如把“科班出身”錯作“科班出生”,就是多輸入了一個字母“g”。
能力不足與責任心缺失。有人說,出現文字差錯,作者和編輯“要么是不懂,要么是不認真”。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不懂”多是因為作者和編者能力不足,“不認真”主要是作者和編者責任心缺失。作者基本功不扎實,知識欠缺不更新,就容易在稿件中“埋雷”。編者缺乏對文字的敬畏就不會排出“雷”,這個差錯就會一直潛伏。報刊出版需要過好幾道關口,當作者和編校人員同時出現“不懂”“不認真”的狀況時,差錯就會白紙黑字呈現在出版物上。如果作者不“埋雷”,編輯不“來稿照登”,就會大大降低差錯的發生。
編校質量把關不嚴,最終影響的是報刊自身形象和口碑。消滅編校差錯,不是責任編輯一個人的事,與作者有關,也與審校人員有關,與每一個出版環節都息息相關。
作者要成為“專家”,對編者負責,不“埋雷”。經常聽一些作者說,某編輯的工作能力很強,投去的稿件經過編輯加工處理后,“工整”多了;一些編輯也常吐槽,有些稿件被改成大花臉,改稿改到深夜……對發表出來的稿件,有的作者從來不對照原稿,看編輯是如何修改文字差錯的,錯失了提高寫作能力的大好機會。作者是文稿的第一把關人,政工文稿的有關表述、用詞規范、注意事項都應該全面把握。如果一個作者壓根沒帶過兵或不懂帶兵,卻滿篇如何帶兵,肯定會寫外行話。對作者而言,一方面要加強調查研究,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寫起,爭做“專家”;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多地掌握編校知識,從編輯的角度審視要投的稿件,做到稿子有錯不出手、多次檢查不“埋雷”,將差錯隱患消滅在投稿之前。
編者要爭做“雜家”,對作者讀者負責,不“甩手”。編者一頭連著作者,一頭連著讀者,責任重大,對待稿件細節萬不可甩手不管,也不能當稿件的中轉站。對編者而言,一方面要對政工文稿把牢政治大局觀、把準事實表述關、把好語言文字關,讓差錯無處遁形;另一方面要提高編校業務能力,這個“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具備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匠心意識,需要旁學雜收,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闊新視野。爭做文字“工匠”,爭做編?!半s家”,爭當編校業務的行家里手,理應成為編校人員的職業追求。
全員參與當“行家”,對報刊負責,不“缺位”。一是加強對報刊社全體人員的培訓,通過制度性學習與培訓,讓美編、發行、通聯、印刷等各崗位人員都煉就一雙發現差錯的“火眼金睛”。二是嚴格審校流程,嚴格落實《規定》標準,建立嚴格規范的校對制度,明確責任編輯、責任校對、值班編輯、特約校對責任,確保每個環節都不“缺位”。三是總結交流經驗,積累“易錯詞庫”,與《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大報大刊對標對表,規范表述,準確表達。四是把握發展趨勢,開發或引入校對軟件,借助新技術手段彌補校對力量弱、校對速度慢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