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芳,宋丹,張彩云,謝曉芬,宋婷婷,孔祥菡
肝硬化具有病程長、不可逆進展等特點[1]。患者在住院和居家康復過程中,不僅要忍受疾病帶來的軀體折磨(如疲勞、食欲不振、腿部腫脹、黃疸瘙癢、睡眠困難、疼痛等)[2],還要飽受心理困擾。既往研究表明,肝硬化帶來的心理困擾是對其臨床結局產生不利影響的重要因素[3-4]。但目前針對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干預大都忽略了患者的實際需求,患者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干預效果。PBL式健康教育是在使用“成人學習原則”的基礎上實施的一種集教育、認知和行為改變于一體的健康干預,真實體現患者的主體地位和真實需求,以“問題”為切入點,為患者提供精準干預,提高患者的參與度及激發解決問題的潛能,可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并提高對疾病的認識[5];對患者的健康行為及健康結果有潛在益處[6]。本研究對肝硬化患者實施PBL式健康教育,旨在探索PBL式健康教育改善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及心理痛苦的有效性,為臨床護理干預提供新思路。
1.1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在山西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住院治療的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為肝硬化,且患者或家屬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②年齡18~80歲,性別不限,病情穩定,溝通無障礙;③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A級或B級;④自我感受負擔[7]得分≥20分;⑤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臨終危重或存在其他嚴重器官功能障礙;②患惡性腫瘤或精神類疾病;③有嚴重視聽障礙或意識障礙;④近期遭遇重大應激事件;⑤正在參與其他干預類研究。本研究入組患者8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42例,分別入住本科室不同樓層病房。研究過程中干預組1例死亡、1例因并發腦出血而退出研究;對照組1例因家庭問題、1例因手機失聯而失訪,1例因并發肝性腦病而退出研究,最終干預組40例,對照組39例完成研究。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
對照組按消化內科常規行健康教育,住院期間由責任護士通過口頭面對面宣教,發放健康宣教手冊供患者和家屬閱讀。出院后每周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1次基于微信的家庭遠程隨訪健康教育。干預組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實施PBL式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表1 兩 組 一 般 資 料 比 較
1.2.1.1組建健康教育團隊 團隊成員包括研究者本人、1名護士長、2名資深主管護師。護士長為質量控制員,負責監督PBL健康教育的落實,并就相關問題進行協調,確保干預順利進行。1名組員負責PBL健康教育“問題庫”的歸類總結和實時更新;1名組員負責PPT課件制作;研究者本人承擔并履行首席研究員職責,負責對從PBL問題庫的建立到PBL健康教育方案實施的全程把控。為確保團隊成員的專業性,請1名教授對小組成員進行PBL教學方式的統一培訓,分2次共計4 h完成,培訓內容包括導入環節設計、講課技巧、教學組織及管理、PPT制作等。
1.2.1.2建立PBL“問題庫”并制作健康教育課件 通過查閱文獻、問卷調查及專家咨詢,確定患者普遍存在和需要解決的護理問題,并按照患者的個體差異列出問題的優先次序,然后根據問題所涉及的內容進行整理歸納分類,建立全面而有層次的PBL健康教育“問題庫”(見樣表1)。圍繞“問題庫”制定課件,課件內容包括生活常識、飲食教育、用藥教育、運動教育、皮膚管理、腹水癥狀管理、上消化道出血家庭救護、心理健康教育等模塊。課件要求目標清晰、重點突出、文字醒目、通俗易懂,以達到切實幫助患者掃清健康盲點的目的。
1.2.1.3健康教育的實施 ①組建PBL患者組。以“同一問題群”為單位, 3~5例患者為一小組,組成PBL患者組,并在“線下”基礎上做好“線上”對接(建立若干微信群),群主為研究者本人(對群內的成員、信息傳播、信息分享具有管理權限),群名片統一格式為“姓名-手機號”,嚴禁成員擅自拉無關人員入群(家屬除外),在群內禁止發布與健康無關的任何廣告。②設立PBL健康教育課堂。患者住院期間采取“線下課堂”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出院后利用微信的視頻會議功能采取“線上課堂”,所有教育內容以“問題”為切入點展開,每次課程45 min,前30 min圍繞患者關注的共性問題集中講解,對于疑難問題要把握點撥時機和點撥力度,并通過例證著重講解,以提高課堂教育效果。后15 min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討論、提出問題、激活先前的知識,并評估新獲得的知識及其實用性,在小組討論中促進患者對學習目標的反思,并鼓勵患者在小組內共享學習目標,將自己的發現和知識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協同實施同伴教育,將問題暴露給大家,引導小組成員進行發散性思考,如未戒煙、戒酒的后果,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后果等,以激發患者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邀請親屬參與課程,以提高患者的學習熱情。對于“線上課堂”,為確保每個小組成員參與到討論中來,干預者在討論中要始終保持活躍。干預持續3個月,住院期間每周2次,共4次,為面對面的“線下PBL健康教育”。出院后以微信形式進行“線上PBL健康教育”,出院后的第1個月每周1次,持續1個月,第2~3個月每2周1次。

樣表1 PBL健康教育“問題庫”
1.2.1.4質量控制 住院期間每周五、出院后每月月底對患者實施目標結果評定1次,根據評定結果提出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對策并及時補充、完善修改課件,再次制定下一輪目標,如此循環往復,不斷豐富和充實患者的知識庫,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1.2.2評價方法 于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干預后)由對患者分組不知情的資料收集員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心理痛苦量表收集數據。①自我感受負擔量表由Cousineau等[7]于2003年研發,本研究使用武燕燕等[8]漢化修訂后的版本,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1。共包含身體負擔(5個條目)、情感負擔(4個條目)和經濟負擔(1個條目)3個子類1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5級計分, 1分(從不)到5分(總是),總分10~50分,分數越高自我感受負擔越重。②心理痛苦量表由Holden等[9]編制,為13項自評量表,為單維結構。按5級計分,報告了2個元素,1個與心理量表的前9項有關(回答從“從不”到“總是”),另一個與后4項相關(回答從“非常不贊同”到“非常贊同”),總分13~65,總分越高說明心理痛苦程度越嚴重。本研究采用楊麗等[10]修訂的中文版量表,該量表總體Cronbach′s α系數為0.90。
1.2.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行t檢驗、χ2檢驗及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感受負擔得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感受負擔得分比較 分,
2.2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痛苦得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痛苦得分比較 分,
3.1實施PBL式健康教育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自我感受負擔 自我感受負擔作為肝硬化患者的重要心理體驗[11],對疾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采取適當的干預策略促進患者健康行為,進而管理和改善其心理健康就顯得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我感受負擔總分及各維度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1)。常規健康教育忽視了患者的實際需求,且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PBL式健康教育從患者角度,深度挖掘其潛在需求,以“問題”作為患者學習的觸發點和落腳點,以口頭、圖片、語音、短視頻、視頻會議、PPT等方式切入,注重利用興趣(心理動力)提高患者參與健康教育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疾病相關知識水平。且從問題根源出發為患者量身定制飲食計劃、運動方案等,同時為患者提供壓力管理、放松技巧、問題解決技能,加強心理支持、家庭遠程監督等,以應對疾病給患者帶來的不確定性和負擔感。PBL式健康教育為同一問題群患者搭建了一個彼此分享經驗、溝通病情的社交平臺[12]。經過若干次PBL式健康教育,同一問題群患者之間彼此分享成功經驗、交流康復心得,互相激勵,這不僅彌補了患者的知識空白,而且使患者獲得了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同時這種小組學習使患者從小組成員中尋找支持,有助于降低自我感受負擔。
3.2實施PBL式健康教育可降低肝硬化患者心理痛苦 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心理痛苦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分析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PBL式健康教育是一種基于患者實際存在的問題開展的教育,患者自身問題的逐一解決可降低其認知焦慮,緩沖疾病帶給患者的負面影響,間接降低其心理痛苦。②PBL健康教育針對患者問題根源實施心理干預,并靈活滿足患者不斷變化的問題需求,相關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減少負性思維,從臨床層面緩解患者的心理痛苦。③PBL健康教育通過在線互動、推送相關視頻、系列科普文章等為參與者提供了更廣泛的認知和行為資源[13],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力和應對力。同時線上PBL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享受優質護理延伸服務帶來的便利性,這有利于產生積極的心理感受。另外,患者在小組內的討論與互動,有助于患者從孤獨感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釋放負性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某些可控因素(知覺性負擔感、治療絕望感、挫敗性歸屬感、社會孤獨感)等引起的心理痛苦,從而改善個體的心理健康。
PBL式健康教育為肝硬化患者提供了集“線上線下”于一體的知識教育平臺,為患者提供了一種高效、簡單易用且精準的知識獲取渠道,這不僅有利于提高疾病相關知識水平,而且有利于激發患者解決問題的潛能,可以有效改善其自我感受負擔及心理痛苦。本研究的局限性:①樣本僅來源于一所三甲醫院,代表性有限,因此未來需要開展多中心研究來驗證該干預方法的有效性。②本研究僅對自我感受負擔及心理痛苦指標進行了評價,未來的研究可增加生理參數等方面的客觀評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