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劉華平,繩宇
職業偏差行為(Workplace Deviance Behavior,WDB)是指員工違反重要組織規范的自發性行為,這種行為會給組織以及組織成員帶來負面影響[1]。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個人主義的盛行,組織成員發生行為偏差成為普遍存在的職場問題[2],職業偏差行為會對組織員工造成負面的社會和心理影響,他們由此會對組織/團隊以及工作產生抱怨等不良情緒,極大地影響工作效率和組織/團隊發展。工作場所偏差行為的治理逐漸凸顯重要性,成為眾多領域研究關注的熱點[3-5]。職業偏差行為問題是評價組織/團隊凝聚力、穩定性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護理人員工作無規律性,工作場所暴力事件高發,在工作中要面臨眾多壓力,有研究顯示,當護士經歷工作壓力時,極易發生職業偏差行為[5]。目前關于職業偏差行為的研究多集中于企業管理領域,還沒有專門用于評價護理人員職業偏差行為的量表,現有的量表不適用于護理人員。因此,針對護理行業特點開發出能夠有效評價護理人員職業偏差行為的測評工具十分必要。本研究通過文獻回顧、開放式訪談、問卷調查的形式形成適用于我國護理人員的職業偏差行為量表,并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以期為護理管理者更好地評價護理人員職業偏差行為提供測評工具。
1.1對象
1.1.1醫護人員 ①訪談對象。2018年9月,便利選擇3所醫院的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具有相關執業資格的臨床一線醫生或護士;工作1年以上;思維清晰,善于表達和溝通;自愿參加本研究。共訪談25名醫護人員,其中北京協和醫院22人,北京腫瘤醫院1人,上海華山醫院2人。醫生3人,護士22人;男3人,女22人;年齡24~48(35.60±6.79)歲。學歷:大專4人,本科16人,碩士以上5人。工作年限:1~年3人,5~年4人,10~年11人,≥20年 7人。職稱:初級7人,中級14人,副高以上4人。②預調查對象。2018年10月,便利選擇北京協和醫院護士進行調查。納入標準:具有護士執業資格證,臨床護理一線工作;年齡18歲以上;工作年限1年以上;溝通能力、理解能力正常,思路清晰。排除標準:試用期護士,實習護生,進修護士。有效調查65人,男8人,女57人;年齡:<25歲11人,25~歲28人,36~歲21人,≥46歲5人。學歷:大專13人,本科50人,碩士2人。工作年限:1~年 11人,3~年5人,5~年16人,10~年15人,≥15年18人。職稱:護師以下48人,主管護師17人。科室:內科15人,外科14人,急診科36人。③正式調查對象。2018年11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中華護理學會某學習班微信群的臨床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護理人員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內蒙古等26個省市二級、三級醫院。納排標準同預調查對象。有效調查300人,男39人,女261人;年齡:≤25歲2人,26~歲216人,36~歲80人,≥46歲2人;學歷:大專19人,本科272人,碩士9人;工作年限:1~年10人,5~年141人,10~年92人,≥15年57人;職稱:護師以下111人,主管護師183人,副主任護師以上6人;科室:內科78人,外科39人,急診科100人,兒科3人,其他80人;醫院級別:二級醫院26人,三級醫院274人。
1.1.2咨詢專家 本研究邀請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和心理學專家進行專家咨詢。護理領域專家納入標準:本科以上學歷;主管護師以上職稱;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及管理經驗,在醫院從事臨床護理或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工作≥10年。心理學專家納入標準:碩士以上學歷;副高級以上職稱;熟悉量表編制及評價等內容。完成咨詢的專家9人,其中北京市8人,山東省1人;醫院6人,院校3人;均為女性;年齡38~56(42.33±5.61)歲。學歷:本科4人,碩士2人,博士3人。工作年限7~35(16.44±8.85)年。職稱:中級3人,副高4人,正高2人。專業領域:臨床護理5人,護理管理1人,護理教學2人,心理學1人。
1.2方法
1.2.1量表條目池的形成 研究小組在文獻回顧與開放性訪談的基礎上,根據Robinson等[1]構建的職業偏差行為分類體系形成量表原始條目池。文獻回顧由2名研究小組成員通過查閱PubMed、Springer LK、萬方數據、中國知網,以“workplace deviance behavior”、“Behavior”、“WDB”、“Nursing/Nurse”、“職業偏差行為”、“行為”、“護士/護理//護理人員”為關鍵詞檢索相關文獻,以檢索與職業偏差行為、與護理人員相關的職業行為的內容。開放性訪談由研究小組3名經統一培訓的成員負責實施。訪談提綱包含3個問題:①您工作中經歷或知道的護士有哪些違反組織規范的行為;②您工作中經歷或知道的護士有哪些損害組織利益的行為;③您工作中經歷或知道的護士有哪些損害組織內部成員利益的行為。訪談結束,對得到的與護士職業偏差有關的資料按照職業偏差行為分類體系進行歸類。最終,從“人際關系層面的職業偏差行為”及“組織層面的職業偏差行為”兩方面歸納出反映護士職業偏差行為的原始條目43個。
1.2.2專家咨詢 采用課題組編制的專家函詢表進行咨詢。由研究小組的1名成員逐一通過微信、短信聯系專家,征得專家同意后發送咨詢問卷,咨詢結果要求2周內返回。間隔1個月后,采用同樣的方式實施第2輪問卷咨詢。專家咨詢內容有:①評價每個條目的重要程度:采用5分制評分法,“非常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重要”2分,“非常不重要”1分;②對初始維度或條目的語句措辭及順序進行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兩輪專家咨詢問卷全部回收,有效率100%。專家的權威系數為0.943。結合專家咨詢反饋意見和建議,研究小組組織會議對專家意見進行討論并逐條修改、整合,刪除,最終形成31個條目的問卷初稿。采用Likert 1~5級評分,5分為從不,4分為偶爾,3分很少,2分為經常,1分為總是。
1.2.3量表初稿的預調查 2018年10月,便利選擇北京協和醫院的臨床護士80人,研究者本人向研究對象講解調查目的并征得同意,采用一對一問卷發放進行預調查。發放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65份,有效回收率81.25%。主要對量表各條目的表述、簡易程度、可讀性進行評價,發現問題或有歧義在相應條目后面指出,研究者對問卷中表述不清、難以理解或有疑問的條目進行修改,形成最終的調查問卷。
1.2.4量表初稿條目的篩選 2018年11月,研究者本人聯系中華護理學會學習班負責人,向其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其同意與配合后,詳細說明問卷的填寫方法與注意事項,由學習班負責人在學習班微信群發放問卷鏈接,填寫完成后提交。考慮到本次調查的內容屬于負性行為,為保證被試應答的真實有效性,研究者在填寫問卷的指導語中特別告知調查對象本次研究內容為負性行為調查,強調了研究結果匿名性和保密性。本次調查共提交問卷300份,均為有效問卷。
1.2.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相關系數法、臨界比值法、內部一致性檢驗篩選條目,對不符合量表要求的條目予以刪除。采用內容效度指數(CVI)、結構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評價量表的效度,采用內部一致性和重測信度(選取80名護士間隔2周后再次調查進行重測信度檢驗)評價量表的信度。
2.1項目分析 相關分析顯示, 31個條目得分與量表總分的相關系數(r)為 0.446~0.785;根據臨界比率法來計算區分度,將條目得分從高到低排列,取前27%為高分組,后27%為低分組, 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高、低組每個條目的差異比較,均P<0.05。內部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937,經檢測逐條刪除任意條目后,Cronbach′s α系數為0.933~0.937,未有較大變化。通過項目分析,31個條目均保留。
2.2量表效度
2.2.1結構效度 將31個條目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KMO=0.899,Bartlett球形度檢驗χ2=2 779.998,自由度df=210(P=0.000),適合行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正交旋轉法,經過3輪因子分析,獲得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5個,因子1為組織層面行為偏差、因子2為人際層面行為偏差、因子3為對組織成員的侵犯性行為、因子4對服務對象的侵犯性行為、因子5為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1.816%;最終保留21個條目,21個條目的因子載荷見表1。因子之間Pearson相關系數(r)為0.340~0.609,量表總分與各因子得分的相關系數為0.650~0.871(均P<0.01),見表2。

表1 護士職業偏差行為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n=300)

表2 量表總分與各因子及各因子之間的相關性(n=300) r
2.2.2內容效度 各條目內容效度指數(I-CVI)為0.780~1.000。總量表的內容效度指數(S-CVI)為0.975。
2.3量表信度 總量表的奇偶折半信度為0.897,各因子內部一致性、重測信度見表3。

表3 護士職業偏差行為量表信度結果
3.1編制護士職業偏差行為量表的重要性 護理工作是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范的護理行為要求護士全身心的投入,并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生理、心理與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才能滿足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護理服務[6]。近年來,受醫療環境的影響,醫護人員職業偏差行為的問題不容小覷,有學者指出不能因為這種行為帶有負性色彩且在醫療領域較敏感就熟視無睹[7]。相反,正視職業偏差行為將有助于促進個人自覺約束自身行為,引導組織和個人向更好的方面發展。當代護士相比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思想、個性較為突出,希望被尊重,尤其年輕護士是護理隊伍的主力,由于年資尚淺,他們存在經驗不足、對事情預見性不足,對臨床工作缺乏一定的辨證思維[8]。在這一背景下,護士職業行為得當與否對提升患者醫療服務體驗、加強醫護團體凝聚力非常重要,將直接影響到護理質量和社會對護士職業的認可。客觀、正確的評估是有效識別護士職業行為偏差的前提。
本研究研制的量表包含組織層面行為偏差、人際層面行為偏差、對組織成員的侵犯性行為、對服務對象的侵犯性行為及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5個維度。這些維度及具體條目內容全面,體現了護士在其職業場所中所有能夠涉及的關系,包括護士個人、個人與團隊成員、與服務對象之間各方面的關系,以及這些關系發生互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行為。這些維度的明確對護士職業過程中不當行為分類具有指導意義。而且,本量表有別于一般職場偏差行為量表,適用對象為臨床護理人員,針對性強,能較好地反映護理人員的職業偏差行為,為醫院管理者準確識別護理人員職業偏差行為現狀、辨別高風險人群、明確導致其發生偏差行為的原因提供了導向,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建議醫院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多從護士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護士的切身利益,做好其職業規劃,同時,護理團隊管理者應積極營造團結、輕松的工作氛圍,充分運用智能激發和權變獎勵[9],加強護理人員的社會交流、溝通能力、人文關懷能力培訓[10-11],使行為舉止更加貼合護士行為規范要求,從而保障護士規范職業行為的養成。
3.2量表編制及形成的質量保證 本研究量表主要結合文獻回顧、問卷調查、半結構訪談結果形成,目的在于編制適合我國護理人員的職業偏差行為量表。職業偏差行為體系是一個被廣泛認可和接受,并被業內學者認為相對精確和完整的偏差行為分類體系[12]。由此可見量表編制的理論體系可靠。在此基礎上,通過兩輪專家咨詢修訂量表初稿,使量表在內容上更加科學、嚴謹。同時通過小樣本預測,調適量表的語言,使其更加通俗易懂,優化可讀性。量表條目根據臨界比值法、相關性系數法、內部一致性系數法、探索性因子分析法進行篩選,量表條目的項目鑒別度良好。最終形成的正式量表包含5個維度共計21個條目。
3.3量表的效度與信度評價 效度是指量表的有效性,內容效度是描述量表實際得到的內容與期望得到的內容之間的代表程度和適切性[13]。一般情況,總體內容效度(S-CVI)≥0.78,各條目內容效度(I-CVI)≥0.80時認為量表內容效度較好[14]。本量表的總體內容效度(S-CVI)為 0.975,各條目內容效度(I-CVI)為 0.780~1.000,說明量表條目的分布和內容較合理。探索性因子分析時,因子累積方差貢獻應>60%,每個條目的因子載荷應>0.5[15]。本研究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1.816%,且每個條目在其歸屬的公因子上的載荷為0.534~0.804,說明量表結構效度良好,符合預期。信度是指量表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信度越好,測量隨機誤差越小[16]。經檢測,本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37,奇偶折半信度為0.897,重測信度為0.846,各因子重測信度均>0.7,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
本研究在明確護理人員職業偏差行為內涵的基礎上編制護理人員職業偏差行為評定量表,可較好地用于評價護理人員的職業偏差行為。本研究所調查的300名護士較分散,導致了在不同地區被調查的護士數量少,在未來的研究中,建議針在不同地區擴展采樣范圍、擴大樣本量對量表進一步修訂。此外,本研究的咨詢專家盡管覆蓋了不同領域專家,但因僅有9名專家實施了專家咨詢,這可能會對量表的質量產生影響,在今后的研究中將進一步完善,修訂出更全面、科學的護士職業偏差行為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