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業
(武威市民勤縣東關小學,甘肅武威,733399)
在如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伴隨而來的是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1]環境問題極大破壞了生態環境系統,阻礙了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政府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在2019年的黨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2020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緊密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持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以滿足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這反映出政府改善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
然而,環境問題的改善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號召,還需要教育的引導,提高人們的環保素養,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環境教育成為國家的當務之急,而小學語文在滲透環境教育方面有著別具一格的優勢。[2]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逐漸開始重視環境教育與目標學科相互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小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保護環境的行為意識。[3]對環境教育在學科中的滲透,各學者根據不同的學科和年級情況,尤其是在自然學科方面,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探索。但是,關于環境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研究并不多。由于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環境教育目標不明確,教育內容單一,環境教育發展速度緩慢。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解決環境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問題,本文以小學語文滲透環境教育的應用現狀和問題為出發點,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要想實現這一變革,就要發揮各個層面的作用,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而教育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4]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能力,還要將培養重點放在學生可持續發展態度的養成和價值觀的構建上。學校管理要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與環境教育改革相結合的任務,將環境教育滲透進學科教育中。
語文課程具有自身獨特的學科特點,除了教學生識字、寫作、閱讀等基礎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精神層面的教育,培養他們的道德素養、情感態度、人文關懷能力等。2018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了《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顯示了小學四年級學生對各科教師的喜歡程度。如圖1所示,語文教師占比最高,達94.7%。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科就是語文。教師如果能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就能取得其他學科意想不到的效果。

圖1 各科教師受學生喜歡程度
實驗對象為小學段的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為A、B兩所小學1—6年級的全體語文教師??紤]到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本次只對上述兩所學校的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兩所小學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現狀如下。
語文課本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載體,它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特性而編寫的。教師利用語文課本滲透環境保護最自然,也最易于被學生接受。大部分學生表示,語文課中滲透環境教育對培養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有很大的作用。這部分學生的占比為90.80%。
環境教育滲透成果的有效性與教師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密不可分。語文教師在講解環境保護知識時,選擇講授法、討論法的比例分別是46.4%、35.2%,而選擇實踐教學法的僅有8.1%。由此可見,雖然大多數教師已經將環境教育滲透進語文課堂教學中,但以簡單的引導和講述為主。雖然組織小組討論是改進教學方式的表現,但小組討論仍然屬于課堂教學部分。
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知識的意識不強,主要原因是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夠。有 27.3%的教師表示學校不夠重視學生的生態環境教育,有25.4%的教師認為是教學任務太重導致沒時間進行滲透環境知識的教育,有19.4%的教師認為課本上有關環境知識的內容比較少,而有20%的教師表示自己知道的不多,即自身缺乏環境知識。綜上所述,教師對語文教材的環境教育因素挖掘不夠,在教學任務繁重、自身缺乏環境知識的情況下,便不夠重視將環境教育滲透進小學語文教學中。
口語交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教學內容,教師滲透環境教育不僅可以充實口語交際教學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把生活中的環境保護經驗滲透進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在發展自己語言能力的同時,成為保護環境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本文主要介紹以下三種口語交際課活動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滲透環境教育的口語交際活動形式
教師不應該把語文教學的視野局限在課堂上,而應注重現代科技與語文學科的相互結合,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比如,舉辦有關環境科學知識的專題講座,深入淺出地講解環境保護知識。教師還可以帶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等場所,讓學生意識到清潔水資源的來之不易。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環境問題的社會調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到社區、校園周邊進行社會調查、實地觀察。學生通過問卷、觀察等方式對周邊環境進行分析,然后得出結論,最終提出感想并討論。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近大自然,了解自己周邊的生態環境,還能幫助學生培養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近年來,人們開始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將注意力放在學生成績上,開展環境教育的意識不強。最主要的原因是,以成績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當以成績為唯一評價依據時,分數高的學生往往得到教師的重視以及學生的崇拜,但成績稍差的學生卻被忽視,容易出現自卑心理。這種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來片面評價學生和教師的做法是不科學的,無法準確獲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情感態度。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對促進學生將環保意識轉變為環保行為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利于提高他們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以環境保護為主導的評價體系,應側重于評價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生態價值觀和道德觀,主要的評價方式有家庭作業、情境考察、檔案袋評價等。檔案袋評價作為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主要功能是用來收集和記錄學生的學習動態。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業情況、參加環境活動的照片或者討論記錄、有關環境保護的手抄報等內容,作為評價學生在環境保護教育方面成績的依據。
現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意識普遍不高,有的教師甚至反映自身的環境知識水平不夠。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興事物不斷出現,學生因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能夠敏銳地發現其中的變化,而教師則由于思維方式固化,可能會出現與學生思維頻度不一致的情況。
教師順應時代的發展,學習環境教育知識,并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這些必要的環境教育知識能夠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保護價值觀。因此,學校有必要對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培訓:第一,完善教師的進修制度,給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第二,與環保部門、社會組織聯合起來,面向全體師生開展大型的環境教育專題講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環境教育難題時,通過自我反思、自我研讀或向專業人士求教等方式,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兩所小學為例,本文探討了現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實施難點,并從小學語文教材特點出發,提出結合口語交際模塊滲透環境教育,多舉辦有關滲透環境教育的實踐活動,結合環境教育優化評價體系等方式,提高教師自身滲透環境教育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