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璽玲
(廈門第二實驗小學,福建廈門,361000)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處于形象向抽象過渡的關鍵時期,其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較弱,習作水平也較低。因此,許多學生的習作存在選材角度單一、行文思路混亂、文章詳略不當等問題?!皩W習地圖”作為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能將教學內容直觀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1]讓學生在整理思路的同時邏輯清晰,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
“心電圖”屬于變化式“學習地圖”,通過線條和色塊的變化,把情節和心情“視覺化”,幫助學生理清情節發展和情感變化、透析變化的原因,從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及主旨,直觀地感受作者在文章中的精巧構思。
教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三篇小說后,筆者布置“寫一篇小小說”的小練筆,但學生的作品大都情節平淡、毫無波瀾。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先引導學生用“心電圖”復習本單元的課文情節。通過對課文情節的梳理,學生對“心電圖”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對小說一波三折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著,筆者出示學生小說習作中的典型錯例,帶著學生畫出第一幅“心電圖”(圖1)。

圖1 第一幅“心電圖”
師:和課文的小說情節相比較,這篇小說的情節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1:情節是“一路上升”的,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比較沒意思。
師:想讓小說變得有趣,就要學著給情節制造矛盾沖突。我們幫它加點料吧!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調整“心電圖”(圖2)。經過調整,習作的情節有了波折,安排了一個由偏見引起的誤會,形成故事的“波瀾”,接著情節急轉直下,以悲劇收尾。這樣,一篇原本波瀾不驚的習作就變得尺水興波了。

圖2 調整后的“心電圖”
在這個案例中,“心電圖”作為轉換讀與寫的媒介,改變了知識的表達形式,既能清晰地體現一篇好的小說所應有的一波三折的特點,又能直觀地顯示學生構思上的不足,方便學生修改,提升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學生在進行習作時常存在題材單一、角度狹窄等問題。而將同一主題的文章進行主題閱讀,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學“父母之愛”的寫作課時,筆者將朱自清的《背影》、孟郊的《游子吟》、張曉風的《母親的羽衣》等名篇整合,并指導學生用氣泡圖來探討名家選材的角度(圖3)。

圖3 “父母之愛”氣泡圖一
經過探討,學生發現名家在選材時總是以生活中的小細節為切入點,并以“針線”這樣蘊含情感的事物為線索,將自己對父母之愛的理解暗藏在線索之下,更含蓄、深刻地表達情感。至此,學生清晰什么樣的題材是值得選擇的。但依舊有不少學生“無材可選”。于是,筆者進一步對氣泡圖進行分類加工,梳理出幾位名家選材的角度(圖4)。

圖4 “父母之愛”氣泡圖二
這樣,在歸納素材特點的同時找準角度,幫助學生尋找貼近生活的素材。之后,筆者驚喜地發現許多學生的素材獨特,既切題又能以小見大(圖5)。

圖5 “父母之愛”氣泡圖三
把氣泡圖作為主題閱讀和習作選材的輔助工具,可以清晰地將選材角度和素材呈現在不同的層級中,有效引發學生的豐富聯想,高效完成由讀到寫的資源轉換過程,讓學生輕松地將生活中的素材加工為習作題材。
杜牧曾說:“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盵2]可以說,立意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要想讓一篇作文擁有好的立意,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清晰的邏輯思維。魚骨圖可以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升理解力,還可以通過有序排列的關鍵詞闡明因果關系,提升邏輯思維。
在一次閱讀茶話會中,學生針對《湯姆·索亞歷險記》一書提出了這樣的疑惑:“ 為什么湯姆做了那么多壞事,結局卻依舊圓滿呢?”針對這個疑惑,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用魚骨圖進行梳理(圖6)。

圖6 “壞孩子”結局魚骨圖
在梳理完魚骨圖后,學生驚奇地發現,湯姆之所以能挖到寶藏、得到認可,是因為他勇敢、聰明、正義和善良。而小說中濃墨重彩的叛逆底色,僅僅只是湯姆用來掩飾自己希望得到認可的紗衣。筆者繼續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師:如果馬克·吐溫去掉湯姆性格里的叛逆和頑皮,你們覺得好嗎?
生1:不好,頑皮的湯姆就像我自己,讀起來更能產生共鳴。
生2: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只有優點的人太沒意思了。
生3:作者這么安排可能是因為他想讓讀者明白,叛逆頑皮的小孩也很可愛。
師:這正是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馬克·吐溫借湯姆這個形象,批判刻板、陳腐的教育制度和虛偽、庸俗的社會風氣。
通過梳理魚骨圖,學生不僅解開了心中的疑惑,還更深刻地感悟了人物形象和立意構思。由此,筆者將魚骨圖運用到習作教學中。在一次以“我眼中的‘廈門元素’”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筆者發現學生的習作普遍存在立意淺薄的通病,于是帶著學生梳理匯總“廈門元素”,并用魚骨圖呈現(圖7)。

圖7 “廈門元素”魚骨圖一
初步整理過后,筆者以“沙茶面”為例,帶著學生深挖立意。
實錄一:
師:這些的確是能代表廈門的“元素”,比如沙茶面。但你們想過沒有,為什么沙茶面能代表廈門?
生1:因為沙茶面是廈門人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美食,歷史悠久。
師:的確是這樣的!那么,如果以“沙茶面”為素材寫作,可以怎么提升立意?
生1:立意是從沙茶面里感受到廈門歷史的味道。
師:這么說有點抽象,可以舉個例子嗎?
生2:有一次,我和奶奶去“四里”(一個老市場)吃沙茶面,這家店旁邊有菜市場、雜貨店、花店等,大家都用閩南話買東西、講價,很有廈門的感覺。
師:我明白了。應該說,這篇習作里的“廈門元素”不僅是沙茶面,更是廈門人生活里的“煙火氣”,是嗎?
生2:是的。
實錄二:
生1:老師,其實現在有很多游客來廈門都是去網紅店吃龍蝦沙茶面,我覺得這種沙茶面就不算“廈門元素”。
師:大家怎么看?
生2:這種已經變味了,不能算(廈門元素)。
生3:我覺得可以。因為廈門一直在變化,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在那里生活,如果沙茶面不跟著變化,就會流失很多顧客,最后就會消失。
師:你的見解獨特!請你說得更清楚些,這里的“廈門元素”不僅是沙茶面,更是什么?
生3:我覺得是變化,沙茶面跟著廈門一起變化。
師:可以說,“廈門元素”不僅是沙茶面,更是面里的傳承與發展。
接著,筆者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挖掘剩下素材中的立意。在討論中,筆者引導學生緊扣時事熱點,結合生活事件發散思維,思考事物背后的內在本質,最后形成這樣的魚骨圖(圖8)。

圖8 “廈門元素”魚骨圖二
在這個案例中,魚骨圖幫助學生更好地抓住主線、理清角度,基于事件、事物理性地探究根源,形成溯因思維;還能讓思維可視化,幫助學生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和邏輯性,從而深化習作的立意;更能將城市內涵與人文精神無痕地融入學生骨肉之中,使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