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佩佩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廣東廣州,510507)
現代學徒制作為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學習者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使其在生產實踐中發揮常人與機器無法替代的獨特性。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推動了高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更新。同時,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當前的培養過程存在輕視思想教育偏重技能培養的不平衡現象;另一方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教育內容、角色身份、時間地域、保障機制等差異為職業生涯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現代學徒制的學習者由單一的學生角色向“學生—員工”的雙重角色轉變,他們對自身角色和目標職業的認同將影響其職業發展。本研究探索現代學徒制學習者的職業認同和職業適應現狀,為學生實現職業成功做好準備。
Holland提出,職業認同是個體對職業清晰明確的認識,包含興趣、目標、理念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態度,引導個體在面對職業轉變或困境等不確定的環境下進行職業行為決策。[1]職業適應側重于個體與職業環境互動協調的過程,最終達到和諧的結果。Vondracek提出,學校教育是職業認同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為學校教育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職業指導提升人的職業技能,培養職業興趣。[2]由此可見,提高現代學徒制學習者的職業認同,關鍵在于把握好在校期間的職業生涯教育。
現代學徒制學習者的職業認同是指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習者自覺主動地把目標職業規范內化到崗位實踐上,并在所承擔的職業角色與社會發展過程中,擁有愉悅的職業體驗、高尚的職業情操以及強烈的職業成功動機。作為近年來職教改革的重點,現代學徒制的實踐先于理論研究,多數研究都從宏觀角度論述和解決實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作微觀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調研其職業認同和職業適應的現狀,并就其職業生涯教育提供建議。
調查對象來源于已經簽訂并履行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協議的現代學徒制學習者,共收集有效問卷239份。其中,男生72人,女生167人;年級分布上,大一74人,大二128人,大三37人;在家庭居住地方面,城鎮99人,農村140人;在擔任學生干部方面,86人擔任學生干部,153人未擔任學生干部。
問卷編制結合了姜林的《大學生職業認同程度問卷》以及鄧碧會等人的《大學生職業適應性問卷》,前者共有10個題項,后者共有31個條目。[3-4]上述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良好的結構效度,并且該問卷因子對所有題項的代表性相對較好,適用于本研究。
使用軟件SPSS檢驗量表數據的可靠性。職業認同總體Cronbach’s α 值為0.941,職業適應總體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47,均大于0.9,說明數據整體信度較好,通過檢驗。
利用量表進行KMO采樣充足性檢驗和Bartlett球體檢驗,結果顯示職業認同總量表KMO值為0.923,職業適應總量表KMO值為0.949,均適合做因子分析。研究主成分分析法對職業認同的指標進行歸類,結合因子碎石圖,各題項在各因子上的載荷值均大于0.5,因此職業認同量表分為一個維度。通過類似分析職業適應量表,研究最終提取4個因子并命名為職業心態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職業環境適應性。
1.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認同水平
描述統計顯示,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認同總均分高于中等臨界值3分(M=3.63,SD=0.66),屬于中等偏上水平。進一步分析發現,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認同低的(總均分小于臨界值3)共計20人,占總人數的8.37%,而職業認同高的(總均分高于4)共計40人,占總人數的16.74%。有74.89%的現代學徒制學習者的職業認同居于中等水平,表明現代學徒制學習者大部分對目標職業持肯定態度,認為其具有價值和意義。
2.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適應水平
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適應總均分高于中等臨界值3分(M=3.47,SD=0.53),屬于中等偏上。具體分析發現,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適應低的(總均分小于臨界值3)共計24人,占總人數的10.04%,而職業適應高的(總均分高于4)共計16人,僅占總人數的6.69%。有83.27%的學習者職業適應居于中等水平,表明現代學徒制學習者在面對其未來職業發展已有一定的準備。
從各維度上看,職業適應的各因子居于中等偏上水平。現代學徒制學習者在職業心態適應性方面得分最高(M=3.70,SD=0.60),職業選擇適應性次之(M=3.5,SD=0.62),隨后為人際適應性(M=3.29,SD=0.67),職業環境適應性得分最低(M=3.10,SD=0.71)。
1.現在學徒制職業認同和職業適應在性別方面的差異比較
在職業認同方面,男女均值得分依次為3.65和3.62,從均值大小看男女得分存在略微差異,且男性稍微高于女性,通過進一步的獨立樣本t檢驗可知,男女在職業認同方面的獨立樣本t檢驗的P值為0.77,大于0.05,所以認為學習者的性別在職業認同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類似可知,男女在人際適應性、職業適應總體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現在學徒制職業認同和職業適應在家庭居住地方面的差異比較
在職業認同方面,家庭居住地為城鎮、農村均值得分依次為3.71和3.57,從均值大小看城鎮、農村得分存在略微差異。進一步獨立樣本t檢驗可知,家庭居住地在職業認同方面的獨立樣本t檢驗的P值為0.13,大于0.05,所以認為家庭居住地不同的學習者在職業認同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類似得出,家庭居住地不同的學習者在職業心態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和職業適應總體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現在學徒制職業認同和職業適應在是否學生干部方面的差異比較
在職業認同方面,學生干部和非學生干部均值得分依次為3.73和3.57,從均值大小看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得分存在略微差異,進一步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是否學生干部在職業認同方面的獨立樣本t檢驗的P值為0.08,大于0.05,所以認為學生干部和非學生干部在職業認同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類似可知,學生干部和非學生干部在職業心態適應性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4.現在學徒制職業認同和職業適應在年級方面的差異比較
在職業認同方面,各年級的學習者均值得分依次為大一(3.75)、大二(3.56)、大三(3.60),從均值大小看各年級的學習者得分存在略微差異。通過進一步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年級的學習者在職業認同方面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為0.14,大于0.05,所以認為不同年級的學習者在職業認同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類似可知,不同年級的學習者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采用皮爾遜相關性檢驗,對職業認同和職業適應進行相關性檢驗。

表1 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認同和職業適應的相關性分析
職業認同與職業心態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職業環境適應性、職業適應總體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67、0.89、0.92、0.84和0.60,系數均已通過了顯著水平為1%的顯著性檢驗,由此可知,職業認同與職業心態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職業環境適應性和職業適應總體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
研究發現,現代學徒制學習者的職業認同水平總體上居中等偏上程度,表明大部分現代學徒制學習者對目標職業持肯定態度,認為目標職業有價值、有意義。因為現代學徒制學習者從大一入校開始就由行業企業介入指導,校企聯合培養有助于學習者提前樹立擇業意識和職業目標,從而做好職業準備。
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適應總體居中等偏上程度,表明現代學徒制學習者在面對其未來職業發展已做了一定的準備。在校企聯合培養和崗位實踐中,現代學徒制學習者已經開啟了職業探索,能夠應對和處理職業環境中面臨的問題。
具體對比各維度,職業適應的各個因子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職業適應發展水平最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職業環境適應性方面。由于學習和工作的雙重任務壓力,學習者未能充分準備應對學校學習和工作崗位之間的切換,在不同環境中的角色轉換存在困難。其次是人際適應性方面。對職場人際關系的不適應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者的思維停留在學生角色,未能從職業角色進行自我塑造和調適,對學校和企業的人際變化應對不足。
1.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適應在性別方面的差異
男女在人際適應性、職業適應總體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此結果與相關學者的研究一致。[3]在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社會對男女職業期望不同:男生對職業發展更加主動;女生的成就動機稍弱,總體處于相對弱勢地位,處理職場人際關系能力不足。
2.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適應在家庭居住地方面的差異
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學習者在職業心態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和職業適應總體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居住在城鎮和農村的學習者存在經濟條件、教育資源、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異。相比農村學習者,城鎮學習者面對未來職業更加自信,應對更加自如,能夠自主調整和適應不同的職業環境。
3.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適應在擔任學生干部方面的差異
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在職業心態適應性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相比非學生干部而言,學生干部在社團活動或具體實踐中更加主動擔當、積極協作,并將學生干部經驗遷移至職業實踐中,能夠更加沉著地應對和處理職場困境。
職業認同與職業心態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職業環境適應性和職業適應總體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學習者樹立職業認同之后,在學習和實踐中接收有效的職業發展指導,有助于學習者積極地應對未來職業變化。
第一,現代學徒制學習者的職業認同總體上居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現代學徒制學習者對目標職業持積極態度。
第二,現代學徒制學習者的職業適應總體為中等偏上水平,表明現代學徒制學習者在面對其未來職業發展已做好一定的準備。其中,發展水平較低的是職業環境適應性和人際適應性。
第三,男女在人際適應性、職業適應總體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家庭居住地不同的人在職業心態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和職業適應總體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在職業心態適應性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
第四,職業認同與職業心態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職業環境適應性、職業適應總體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
1.協同育人引導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認同發展
學校要與企業協同育人,通過榜樣宣傳、行業認知、崗位體驗等實踐活動統一學習者專業學習和職業角色,激發學習者自覺發展職業認同的主觀能動性。
2.共建課程保障現代學徒制學習者職業適應培養
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習者職業適應的第一主陣地,學校在課程體系中要將培養職業適應作為核心的技能貫穿其中,將職業技能培養的觀念滲透在各類課程和課程的不同階段,增強其職業精神。為此,學校要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建設模塊化、項目化的課程體系,建立以職業適應為核心的評價機制,適應行業發展要求。
3.搭建平臺支持現代學徒制學習者未來職業發展
學校可以搭建職業咨詢與輔導平臺,培育專業性強的職業咨詢與輔導團隊,為學習者提供針對性的職業發展路徑,增強學習者職業適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