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健
摘要: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推進,教師不斷挖掘幼兒園內外的課程資源,開發了幼兒、家長、教師共同策劃參與、具有園所特色的園本課程。在幼兒日常生活的點滴中,追隨兒童的興趣,用兒童的視角去觀察、聆聽、發現、支持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促進了幼兒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關鍵詞:課程資源;幼兒園;幼兒發展
一、“相遇”自然角——激發幼兒的深度學習
自然角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角里的動植物具有生命力,他們生長發展的過程,具備特定的教育功能。教師采用和幼兒進行談話、發放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幼兒感興趣的植物,采用讓幼兒參與環境布置的策略,鼓勵幼兒搜集相關的材料,利用搜集的機會讓孩子去了解一些種子、植物、動物等。孩子們帶來了蝸牛、金魚、蠶寶寶、螳螂、土豆……每一樣不同動植物的出現,讓他們表現出無比興奮。他們自己商量擺放的位置,確定各組輪流照料的規則,進一步萌發了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案例1:等待紅薯發芽。
開學初有一個小朋友帶來紅薯、蘿卜,孩子們分別把它們水培。水里的蘿卜沒過多久葉子就茂密了,可紅薯從二月進駐后一直默默無聞,不管是放在太陽下還是陰暗處,都毫無發芽長葉的動向。隨著時間流逝,它外形干癟,孩子們開始每天積極地幫它換水,慢慢地都對它不抱希望,還有人提議“干脆把它扔了”。經過商量,大家決定再等一個月。一次假期后天氣暖和了,孩子們欣喜地跑來告訴教師:“紅薯長根了?!币恍瞧诤蠹t薯的根須密密麻麻,開始長出嫩綠的小芽。半個月后,紅薯枝繁葉茂,成了植物角的“明星”,每天都有一大群孩子圍著它,孩子們得意地說:“還好沒有扔掉它。”
整個活動中,教師關注幼兒已有經驗、愛好興趣,讓幼兒在等待中慢慢學會管理自己,幫助孩子理解了等待的意義,明白了萬物生長都有其自然規律,做事需要耐心并學會等待,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案例2:紅薯葉子生病。
紅薯在小朋友們的精心照料下生機勃勃,可是有一天紅薯的葉上長出了白點點,他們驚奇地告知教師,紅薯葉上長蟲了。為了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教師鼓勵幼兒進行討論:想辦法救紅薯?!袄蠋?,用水給它洗洗吧,我媽媽說洗干凈不愛招蚊子?!薄拔覀兗矣卸疚米拥乃?,毒死它吧?!薄跋x子死了,紅薯也不會死的?!薄澳怯孟舅袉??老師擦桌子時就用?!薄敖o紅薯注射行嗎?”最后教師給出建議:回家問問有經驗的爺爺奶奶。這天晚上家長群熱鬧非凡,最后有家長說:“這白點不是蟲,是葉片析出的植株無法吸收的多余的無機鹽,有可能是碳酸鈣,是因為水質太硬了,推薦用純凈水或者燒開的水種植。”小小的紅薯牽動著大家的心,孩子們知道了把它養得漂亮,必須要付出辛勤的勞動,還要注意觀察,科學飼養。
本次課程中,教師判斷植物角隱含的教育價值建設課程,讓孩子親自體驗,支持與滿足孩子探索的欲望,為育兒交流分享搭建平臺。不但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他們積累和提升相關的知識經驗,也萌發了孩子愛護動植物、親近自然的情感。
二、“相遇”家長助教——挖掘家長資源的多元價值
幼兒園的課程應該利用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把幼兒園、家庭、社會密切結合,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家長助教活動讓很多家長愿意走進教室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和互動。
案例3:有趣的魔方。
班本課程《我喜歡的玩具》中,教師給幼兒在區域中提供了魔方玩具,魔方是一種有趣的益智玩具,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同時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孩子們很喜歡,但用不了多長時間幼兒就開始“求助”教師幫助。教師挖掘家長資源,請來了家長的朋友,給孩子們帶來一次不可思議的魔方課。在“魔方阿姨”的仔細講解下,大家認識了不同的魔方;在不斷地旋轉中,了解了這個由小方塊組成的玩意實在是奧妙無窮;在一片片驚嘆聲中,二、三、四、五、七、九階魔方,金字塔型魔方,球型魔方,鏡面異形魔方,旋轉魔方……在“魔方阿姨”手中一一復原,孩子們被深深吸引。
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幼兒園課程的參與者,他們的職業、閱歷、特長對幼兒來說就是一筆豐富的教育資源。應發揮家長優勢,彌補教師在其專業領域中的不足,豐富課程內容、開闊幼兒的眼界、拓展幼兒思維。教師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通過不同的教育途徑,為幼兒提供與課程相結合的家長助教活動,均衡幼兒全面發展。
三、“相遇”傳統節日——把握課程實踐的時機
每一個傳統節日在現實生活中可謂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教師為幼兒提供傳統節日的游戲課程,創設區域環境,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充分感受、體驗、探究,體驗節日教育活動的樂趣,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浸潤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情懷,促進健康情感的培養。
案例4:趣味端午節。
端午節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的習俗,如“吃粽子”“聞艾葉”“唱歌謠”等。教師給孩子提供低結構材料,如紙杯、報紙等,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龍頭、報紙做成船槳,拿著椅子去操場上賽龍舟。在紙杯上搭配上彩色紙條,在孩子們的手中一段段“龍身”出來了。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把龍身拼一起,加上準備好的龍頭,一條游動的小龍呈現在大家的眼前。舞龍比賽開始了,要求孩子們必須手腳協調,全組七八個幼兒步調一致,有節奏、有順序地上下晃動。孩子們歡呼著,吶喊著,他們的體能、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他們動用多種感官探究、交往、表現,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體現。端午節的假期中家長們都積極配合,和孩子共同制作粽葉作品,有粽葉籃子、風車、小船、棉花包、粽葉時裝……再來一個在,開學時孩子們穿著精心設計的粽子葉時裝,帶著粽子葉首飾和小作品,和著動感的音樂節拍,在“T臺”上來一個“粽葉作品秀”展示自己的風采。
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教師開發不同節日的潛在資源,配以適當有效的活動形式,讓幼兒和每一個傳統節日相遇、相約。孩子們通過傳統節日活動,了解節日風俗,感受節日精髓,從而激發愛國情感。
班本課程為幼兒提供了獨立探索和自主服務的機會。其目的是強調幼兒學習過程的體驗,注重幼兒的能力發展和創新精神。讓我們追隨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追隨兒童和生活的每一次相遇,促進幼兒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盛志凌.基于自然的生態化園本課程構建的研究[J]才智,2020(5).
(責編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