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遵軍 董秀梅

【摘 要】 目的:研究對比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手術在早期乳腺癌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價值。方法:選取12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為64例實驗組患者采用保乳術治療,為64例參照患者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結果:實驗組患者的切口長度小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手術耗時、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術后半年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參照組;二組數據之間對比P<0.05。兩組患者在1年內的復發轉移率比較無差異,P>0.05。結論: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療中,采用保乳術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且術后并發癥少、生活質量高,較比改良根治術更具推廣價值。
【關鍵詞】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改良根治手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生活質量
乳腺癌是一種在女性中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好發于未生育、晚生育者以及乳腺癌家族史者中。乳腺癌患者,因癌細胞喪失了正常細胞的特性,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連接比較松散,容易脫落成游離癌細胞,隨之血液或淋巴散播全身,形成轉移后可威脅其生命安全[1]。早期乳腺癌是指腫瘤直徑小于3cm,同側腋窩淋巴結沒有轉移或僅有微小轉移,且無遠處轉移的患者,該類患者經有效的治療后可望永久性治愈[2]。為探尋更加理想的治療方案,我院對12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進行分組治療,以研究對比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的臨床開展效果及價值。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基線資料數據
將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科接受治療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納入研究小組,共計128例,入院后經影像學檢查、細胞病理學、組織病理學結果被確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參照組各64例。實驗組患者的年齡分布在30--58歲范圍內,平均(41.6±5.5)歲;右側腫瘤30例,左側腫瘤34例;腫瘤之間在0.88--2.97cm之間不等,平均(1.80±0.22)cm;TNM分期:I期45例,II期19例。參照組患者的年齡分布在29--56歲范圍內,平均(42.0±5.8)歲;右側腫瘤33例,左側腫瘤31例;腫瘤之間在0.85--2.98cm之間不等,平均(1.75±0.25)cm;TNM分期:I期43例,II期21例。對二組患者的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P>0.05,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符合早期乳腺癌診斷標準,年齡不超過60歲者,腫瘤直徑不超過3cm者。
排除標準:將患有免疫系統缺陷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全身嚴重器質性疾病者、不配合研究者剔除研究小組。
1.2 方法
實驗組:本組患者采用保乳術治療,結合患者的腫瘤實際情況、身體狀況選擇麻醉方案,包括氣管插管全麻、硬膜外阻滯、硬膜外阻滯復合氣管插管全麻等。麻醉起效后,以乳頭為中心取一放射狀切口,在距離腫瘤邊緣1.0cm位置將其完整切除,之后要作病理檢查,當切緣呈陽性時則要將切除范圍適當擴大,確保切緣呈陰性為止;另取腋窩順皮紋小切口來清掃淋巴結,外側清掃至背闊肌,內至胸小肌深面,上至腋靜脈。對皮下腺體需進行游離處理,并予以整形,最后關閉創口并留置引流管。
參照組:本組患者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將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的乳房切除術與同側腋窩BergI、II水平淋巴結清掃術結合應用。依據患者的腫瘤位置決定切口方向,在與腫瘤相距3cm處將皮膚切開,對皮瓣進行游離處理,再將胸骨下血管分離,并清掃淋巴結;最后沖洗創面,并在腋下與胸壁上各留置1條引流管,做好加壓包扎處理。
二組患者術后均予以抗生素來預防感染,并接受化療輔助療法。
1.3 觀察指標
(1)手術相關指標。(2)并發癥發生率。(3)復發轉移率。
(4)生活質量評分:在術后半年,采用QOL-100生活質量量表[3]來評估患者生存質量,分為生理狀態、心理狀態、環境狀態、社會功能4個維度,每項評分范圍均為0--100分,生活質量與分值呈正相關。
1.4 數據統計
以統計學軟件SPSS21.0為工具,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當P<0.05時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分析價值。
2 研究結果
2.1 二組患者手術指標的差異性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切口長度、出血量、手術耗時以及住院時間與參照組比較均有明顯差異,組間對比P<0.05;見表1。
2.2 二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轉移率的對比
實驗組中,出現皮下積液1例,上肢水腫2例,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25%(4/64);參照組中,出現皮下積液4例,皮下出血1例,上肢水腫4例,蜂窩組織炎2例,感染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31%(13/64);經統計x2=5.4944,P=0.0191,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中,1年內出現局部復發1例,遠處轉移2例,復發轉移率為4.69%(3/64);參照組患者中,1年內出現局部復發1例,遠處轉移1例,復發轉移率為3.13%(2/64);經統計x2=0.2081,P=0.648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二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差異性對比
術后半年,實驗組患者的生理狀態評分為(75.6±5.7)分,高于參照組的(62.8±5.5)分,經統計t=12.9279,P=0.0000。實驗組心理狀態評分為(80.3±6.2)分,高于參照組的(71.4±5.8)分,經統計t=8.3863,P=0.0000。實驗組環境狀態評分為(82.1±5.9)分,高于參照組的(69.6±6.3)分,經統計t=11.5857,P=0.0000。實驗組社會功能評分為(80.2±5.5)分,高于參照組的(72.4±5.8)分,經統計t=7.8067,P=0.0000。兩組數據之間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乳腺癌是一種發生于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約99%的患者為女性[4]。乳腺癌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隨之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臨床對于早期乳腺癌篩查的普及,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越來越高,早診斷、早治療,能夠有效控制腫瘤發展,以獲得較好的近遠期療效。
以往多為乳腺癌患者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勢,其近遠期療效均較好,能夠有效預防局部復發與轉移。其不足之處是,在手術切除的操作中,對乳腺組織的切除范圍較大,導致術后易出現并發癥,并影響乳房美觀度。乳腺癌的發病率逐漸趨于年輕化,年輕女性對手術美觀度與乳腺功能的要求較高,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乳腺癌治療也逐漸摒棄了單一、傳統的治療方案,目前比較趨向于社會-心理-生物學模式,保乳術應運而生。該術式更加符合現代醫學要求與女性患者的心理需求,通過保乳術可將病灶組織清除,同時可最大限度上維持乳房的生理功能與美觀度。尤其是對于早期乳腺癌患者而言,保乳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需要注意的是,在臨床操作中,術者要嚴格把握保乳術的適應癥與禁忌癥,如腫瘤病灶分布在兩個及以上象限、經乳腺或患側胸壁放射治療者、在經廣泛切除后病灶邊緣仍呈陽性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或存在結締組織疾病者,以上這些均不宜行保乳術治療。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住院時間的記錄值均少于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組間對比P<0.05,這與張義龍[5]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也再次證實了保乳術的優勢。有學者認為[6],保乳術的切除范圍有限,其復發轉移風險較高,但經此次研究發現,二組患者的轉移復發率比較無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P<0.05;這說明為早期乳腺癌患者實施保乳術,并未增加其復發轉移風險,但因切除范圍小、創傷小、美觀度高,致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也較高。但因此次樣本數量有限、隨訪時間較短,對于保乳術的遠期療效尚為得到證實與肯定,這還是需要擴大樣本、投入更大的精力而研究。
綜上,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療中,采用保乳術的整體效果及價值,優于改良根治術,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郝秀秀,王暘,李巖密.探討多模式超聲檢查技術在早期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效果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裝備,2019,16(8):54-57.
[2] 顧偉青,王強,繆卡莉.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乳腺癌的效果 差異分析[J].中外醫療,2019,38(18):32-34.
[3] 張鐵,曲更寶,朱強, 等.保留乳頭乳暈復合體皮下腺體全切術在早期乳腺癌中應用[J].臨床軍醫雜志,2019,47(9):914-916.
[4] 江衛兵.不同手術治療Ⅰ~Ⅱ期乳腺癌對保留肋間臂神經的影響比較[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2019,13(5):525-527.
[5] 張義龍.乳腺癌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9):34-36.
[6] 史源,胡建民.保留胸前神經及肋間臂神經的根治手術治療早期乳腺癌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9,31(6):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