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亞靜
【摘要】目的:本次分析高血壓老年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及常規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采用隨機數據表法,將50例患者分成觀察組25例、常規組25例,高血壓老年患者50例均是選擇在本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指標,常規組接受基礎護理干預,觀察組聯合中醫護理干預,比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及血壓水平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及血壓水平改善情況與常規組臨床指標數據比對有意義(P<0.05)。結論:高血壓老年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的效果更佳,可提高護理質量,改善護患關系,改善患者血壓水平,提高患者自護能力,使其可有效改善臨床病癥,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中醫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104-0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舒張壓超過90mmHg,收縮壓超過140mmHg;年齡超過60歲;患者知情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50例患者通過隨機數據表法分成觀察組25例與常規組25例,常規組接受基礎護理干預,觀察組聯合中醫護理干預。常規組最長病程為2年,最短病程為1個月,中位病程為(15.2±0.3)個月;最大年齡為91歲,最小年齡為55歲,中位年齡為(78.5±0.8)歲;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排除標準:排除合并皮膚瘙癢、腹脹、疼痛情況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
觀察組最長病程為2年,最短病程為11個月,中位病程為(14.2±0.4)個月;最大年齡為92歲,最小年齡55歲,中位年齡為(79.5±0.7)歲;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
1.2方法
常規組接受基礎護理干預,觀察組聯合中醫護理干預:
(1)情志干預。護理人員需評估患者心理情緒,制定對應的情志干預,同時體貼與關心患者;護理人員需耐心傾聽患者心理訴求,取得良好的護患關系,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制式,告知患者通過打太極拳、練習降壓操可轉移注意力并緩解患者負性情緒。
(2)辨證中醫干預。腎氣虧虛證高血壓老年患者臨床病癥有脈沉細弱、舌淡苔白、尿失禁、夜尿頻、耳聾、腰其酸軟等病癥。因此,護理人員需做合理調整病房溫度,指導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鼓勵患者多吃百合、黑芝麻等滋陰益腎的食品;痰瘀互結癥高血壓老年患者臨床病癥有舌胖苔膩脈滑、肢體麻木、皮下瘀斑、嘔吐、胸悶等。因此,護理人員需保持好病房通風、干燥,強調患者保持好心情舒暢,多吃薏米、冬瓜、赤小豆等食物煮粥,不可食用生冷、厚膩、肥甘的食物;針對肝陽上亢證高血壓老年患者臨床病癥有舌紅苔黃、便秘、口干、目赤、面紅、急躁易怒、眩暈等病癥。因此,護理人員需保持好病情通風、涼爽,保持心情舒暢,多吃決明子、芹菜、山楂等食物。
(3)中醫干預。全息刮痧干預,指導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在患者刮試部位涂抹刮痧油;仰臥位刮痧區域為太沖、太溪、三陰交、足三里穴、手三里、陽明大腸經曲池區域;坐位刮痧區域為兩側足太陽膀胱、腰部夾脊穴、頸部外側風池、雙側頭臨泣、風府、風池、百會、四神聰等穴位。
(4)吳茱萸穴位貼敷中醫干預,采用棉簽蘸取生理鹽水對涌泉穴進行清潔,將15~30g吳茱萸研磨,之后將研磨粉用醋調成糊狀,將其敷在雙足心涌泉穴上,敷貼24h,采用膠布固定。
(5)中藥足浴。按照患者實際病情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常見的方劑有桑寄生桑枝、鉤藤桑葉方、桑葉芹菜方等,使用方法為在足浴儀中加入2000mL40℃溫水,同時加入1000mL降壓足浴液,足浴時間30~40min。
(6)耳穴埋豆。按照患者不同分型選擇對應的耳穴埋豆干預方法,常見的穴位有肝、心、耳背、皮質下、交感、腎、內分泌、神門、降壓溝等。使用方法為:對患者耳廓皮膚使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并將小塊膠布(0.5cm*0.5cm)放置在患者對應穴位上,按壓數次,每次3~5分。上述治療時間為20d,一日一次。
1.3評定指標
比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及血壓水平改善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卡方檢驗,以%形式展開,t檢驗,以±s形式展開,P<0.05有意義。
2結果
2.1滿意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率為100.00%,高于常規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血壓、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血壓、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舒張壓、收縮壓較護理前降低,生命質量評分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血壓監測達標時間、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血壓監測達標時間短于常規組,治療依從性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高血壓是慢性疾病的一種,也是導致一系列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病因與飲食不當、吸煙飲酒、精神壓力等因素存在聯系。原發性高血壓病情遷延,臨床上需要長期予以血壓控制。單用降壓藥物進行治療,血壓控制并不理想,且容易出現耐藥性,因此還需要配合護理干預。中醫將高血壓歸入頭痛、眩暈等范疇,病機以瘀血阻絡為主,需活血化瘀。中醫護理結合中醫整體辨證,并綜合情志、飲食、運動等方面開展護理。其中,穴位貼敷主要講中藥貼敷于相應穴位,刺激穴位,同時藥物可作用于皮膚、腧穴,實現疏通經絡以及調和氣血的效果。中醫認為,耳與臟腑、經絡聯系密切,可反映機體臟腑器官的生理病理情況,因此通過耳穴埋豆的方式,可實現理氣活血、滋腎養肝以及調和氣血,從而實現降壓。我院研究得出,觀察組干預后血壓改善情況優于常規組,數據統計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可見,在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配合中醫護理,可進一步加強降壓效果,促使患者病情癥狀緩解。
綜上所述,采用延伸護理干預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率,明顯降低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使患者的血壓能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彭春華.社區護理干預在提高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中的作用[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8,13(1):173-176.
[2]玉榮.淺談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吸入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6):5238-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