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飛 李文 楊鵬偉 張欣


【摘要】目的:探討互聯網+在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的康復中的臨床應用,探索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冠心病患者更加科學、規范、高效的康復體系。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2014年及2015年-2017年于我院行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患者各150例,分別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采用出院告知、電話隨訪等傳統方式,試驗組采用互聯網+方式,收集數據,對比兩組患者術后1年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N端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6分鐘步行距離及復查率、生活質量狀況。結果:術后1年研究組患者的LVEF、6分鐘步行距離較對照組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37、0.039),研究組患者NT-proBNP值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1),研究組患者復查率及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結論:互聯網+可提高冠脈介入術后患者的LVEF、6分鐘步行距離及復查率、依從性,降低NT-proBNP值,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264-02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同時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冠脈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疾病[1]。PCI術后患者需長期、規律服藥,進行適當、合理的運動及定期復查[2]。本文對比傳統康復方式及近年來互聯網+方式,探討互聯網+在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的康復中的臨床應用,探索PCI術后更加科學、規范、高效的康復體系。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2014年間及2015年-2017年間于我院行PCI術且符合入組標準的224例及278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在兩組中各隨機抽取150例患者,前者為對照組,后者為研究組,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入組標準①根據冠心病診斷標準,確診為冠心病的患者;②符合冠狀動脈介入術成功標準:病變冠脈經介入治療后血管前向血流TIMI3級,靶血管殘余狹窄<25%;③無手術相關并發癥及心臟不良事件發生;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
1.3排除標準①冠狀動脈介入術后需擇期再行介入術的患者;②患者合并嚴重肺部疾病、心律失常、惡性腫瘤及精神類疾病等。
1.4研究方法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行冠脈介入術后予以藥物治療,即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每早1片,氯吡格雷75mg,每早1片/替格瑞洛90mg早晚各1片,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片口服。兩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指導健康清淡飲食,保持情緒穩定及充足的睡眠時間、良好的睡眠質量,適當、規律的活動;1年后來院復查心臟彩超、BNP、6分鐘步行距離等,并對復查率及生活質量進行統計記錄。①對照組:囑患者遵醫囑規律服藥;采用出院告知、電話隨訪等傳統方式。②研究組:以醫療組為單位,實行專人負責制,建立患者檔案,以互聯網+模式,如醫院網站、微信、QQ、微博、公眾號等媒介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聯系,定期推送疾病相關知識及健康管理方法,通知患者定期復查,可隨時通過互聯網與主治醫師取得聯系,及時、規范的調整用藥方案,給予生活方式、運動模式及情緒調節方面的專業建議。
1.5觀察指標從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N端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6分鐘步行距離及復查率、生活質量狀況進行觀察對比。
1.5.1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使用Philips-EPZQ超聲心動儀測定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
1.5.2N端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用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中N端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的含量;
1.5.36分鐘步行距離使用心肺運動測試系統(瑞士席勒公司SCHILLER-CS200),根據患者心肺功能及日常活動情況選擇合適功率,在醫師陪同下行可能情況下最大量心肺運動試驗,計算6分鐘患者所行走距離;
1.5.4復查率統計1年后來院復查患者人數,進行記錄并對比;
1.5.5生活質量狀況應用改良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II(HPLPII)衡量患者生活質量狀況,從人際關系、自我實現、營養、健康責任、壓力應對、運動等維度來評估,各個維度評分范圍為1-4分,維度總分為項目總分之和[3]。
1.6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距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入院時及1年后來院復查的LVEF、NT-proBNP、6分鐘步行距離的對比。入院時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年后復查時研究組患者的LVEF、NT-proBNP、6分鐘步行距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1年后患者來院復查率的對比發現研究組患者復查率遠高于對照組,差距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研究組患者在人際關系、自我實現、營養、健康責任、壓力應對、運動等6個維度項目中評分及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本研究發現,在應用互聯網+模式后,PCI術后患者的心臟各項指標,如LVEF、6分鐘步行距離較以往傳統模式明顯增加,BNP較以往傳統模式減低,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提高了復查率,從而進一步減少冠心病介入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產生,改善預后。從各個方面來看,互聯網+模式對于冠心病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患者的康復明顯優于傳統模式。
互聯網+模式為醫生及患者提供了一個便捷的交流平臺,使患者能夠更加及時、準確的掌握醫療健康訊息、改善生活方式、遵醫囑用藥及規律復查等。互聯網+模式是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更加科學、規范、有效的康復體系,且不僅僅應用于心血管疾病方面,各種疾病的康復模式均可借鑒。值得全社會推廣及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孟佳,杜少英,婁士寧,等.冠心病患者參與心臟康復動機的相關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9,36(06):63-68.
[2]任斌,劉達瑾,孔永梅.心臟運動康復對PCI術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動漫粥樣硬化雜志,2019;27(9):779-782.
[3]于淼,王建輝,趙彩杰,等.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對遠期生活質量的影響[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22(01):24-28.
[4]唐蓮,劉春雪,李泱,等.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心臟康復認知度與運動依從性相關的調查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8,17(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