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麗 韓虹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兒童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方法。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隨機抽取同一地區的兩個小區的400例保健兒童為臨床研究對象,按照地點差異將兒童分為兩組,對照組(n=200例,實施常規兒童保健),觀察組(n=200例,實施兒童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方法),比較兩組結局。結果:觀察組200例患兒的手足口病發病率2.5%(5例/200例)小于對照組患兒的手足口病發病率23%(46例/200例),差異顯著(P<0.05)。結論:加強兒童手足口病預防控制,可減少該病的發病率,可促進兒童健康生長發育,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手足口病;常規兒童保健;預防控制方法;發病率
【中圖分類號】R512. 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2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導致的傳染性疾病,該病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且該病的傳染性極強,發病年齡也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其中5歲以下的兒童是高發病率群體。患兒的臨床主要癥狀有發熱、厭食、口痛、口腔與手足等部位發生小皰疹或小潰瘍。少數患兒甚至會引發肺水腫、心肌炎與無菌性腦膜腦炎等疾病,嚴重損害患兒的神經系統,甚至會危及患兒的生命[1]。因此,制定一種有效的手足口病預防方法,有效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隨機抽取的400例保健兒童為臨床研究對象,主要分析探究兒童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隨機抽取同一地區的兩個小區的400例保健兒童為臨床研究對象,按照地點差異將兒童分為兩組,對照組(n=200例),觀察組(n=200例)。對照組有男童118例,有女童82例;年齡在6個月至6歲,平均(3.2±1.5)歲。觀察組有男童111例,有女童89例;年齡在6個月至5.5歲,平均(3.0±1.4)歲。兩組兒童的基線數據對比,差異不存在(P>0.05),有比較性。
1.2 方法
對照組200例兒童給予常規兒童保健,指導兒童家屬做好兒童的衛生工作。
觀察組200例兒童給予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方法:(1)個人預防控制:根據當地的手足口病流行情況,合理制定防控措施。指導兒童日常多洗手,飯前、便后要洗手,熱天要每天洗澡,冬天隔一天或隔兩天洗一次澡,勤換衣物,患兒所使用的床單被褥需定時晾曬,及時殺菌消毒。其次,兒童應多喝溫熱的白開水,不可食用生冷食物,避免腸胃受損。再者,患兒居住的房間需定時通風換氣,需為患兒營造一個質量達標的生活環境,從而降低患兒的病毒感染幾率。再者,家庭中的生活垃圾要及時清除,避免垃圾在室內停留時間過長,衍生大量細菌,導致兒童患病。家長應定時進行大掃除,定時清潔家庭環境,不斷提高兒童生活環境的質量,從而降低兒童的手足口病發生率。若患兒已經出現手足口病的表現,需及時就診。(2)家庭預防控制:兒童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家庭,因此兒童監護人需重視家庭的衛生清潔工作,需每天為各個房間開窗通風,需增加房間的日照時間,需定期更換家庭成員的衣物以及床上用品。要定時對患兒使用的餐具、玩具、接觸的物品、家具等進行消毒處理,尤其是兒童年齡小于1歲的家庭,還需對患兒的排泄物消毒,定期蒸煮兒童常用的奶瓶和餐具。同時,要向兒童家長講述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告知兒童家長,該病是可預防的,并向兒童家長詳細講解如何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同時,增加兒童家長的手足口病辨別能力,及時發現手足口病的臨床癥狀,及時就診治療。(3)加強宣傳教育:定期(2周一次或一月一次)進行手足口病知識教育,告知兒童家屬,兒童長期活動的公共場所多為游樂場所,比如小區內的小型游樂場、幼兒園、托兒所等等。這些區域均存在一定的手足口病感染風險,如有條件,可針對這些公共場所建立相應的消毒制度,定期清潔這些區域的公共設施,尤其是兒童經常玩耍的設施。若無條件,則幫助兒童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宣傳人員需在教育過程中讓兒童家長了解手足口病的相關疾病知識,需讓家長掌握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對患兒生理、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讓家長認識到加強兒童手足口病預防的重要性。同時,宣傳人員可針對兒童手足口病制定相應的教育手冊,發放給兒童的家長,讓兒童家長學習手冊內容,不斷清除兒童身邊的手足口病感染風險因素。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兒的手足口病發病率。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經過統計分析,觀察組200例患兒的手足口病發病率2.5%(5例/200例)小于對照組患兒的手足口病發病率23%(46例/200例),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現有局部癥狀與全身癥狀,全身癥狀多在潛伏期,一般會持續2天至7天,患兒此時無明顯癥狀,若出現病癥,病情就會變得十分緊急,病情也會變得十分嚴重,患兒會發生持續數日的發熱(溫度在38℃)癥狀,也會伴隨著患流鼻涕與感冒等癥狀[2]。而局部癥狀的特點在于患兒出現發熱后,會有手足口部發生斑丘疹,斑丘疹頂端有弄保養白點,白點周圍會伴隨小面積紅暈,這種癥狀在口腔黏膜中十分常見。一旦出現這種癥狀,患兒會有不吃飯、厭食、煩躁、哭鬧等現象。皰疹在一定程度上會發展成潰瘍,進而出現疼痛感,讓患者感到不適。但加強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可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發病率。因此,在公共衛生教育過程中,加強兒童手足口病防治的宣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結果充分證實了這一觀點,觀察組的手足口病發病率2.5%小于對照組23%。
由上可知,加強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方法,可減少手足口病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和勝芳.小兒手足口病的傳染預防及控制策略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19):55-56.
孫蕙.我市兒童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方法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8,143(17):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