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文

【摘 要】目的:探討對子宮肌瘤患者行層級護理對于術后康復的臨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所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共為114例,本次研究的時間選擇在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將所有患者按照數字隨機表方法分為層級組和常規組,各組57例。層級組行層級護理,常規組行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層級組患者導管拔出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恢復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等均短于常規組,層級組患者切口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腸梗阻以及腹脹等并發癥的發生率2例(3.51%),明顯低于常規組8例(14.04%),P<0.05。結論:對子宮肌瘤患者行層級護理,利于減少泌尿系統感染以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促進了患者的術后恢復。
【關鍵詞】層級護理;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0-016-01
Effect of level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Zhou Wenwen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Jining 272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rade-level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Methods: A total of 114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The time of this study was selected from July 2018 to July 2019.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tratified and regula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random table method. , 57 cases in each group. Level-level group-level nursing, routine group routine care,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compl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stratified group, the catheter extraction time, anal exhaust time, eating recovery time, and time of getting out of bed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wound infecti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in the group was 2 cases. (3.51%),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of 8 cases (14.04%), P<0.05.Conclusion: The level of care for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complications such a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wound infection, and promot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Key words:hierarchical care;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子宮肌瘤作為一種最為常見的良性腫瘤疾病,多發生于年齡在30到50歲的婦女人群,目前,臨床上通常采取手術切除的方式進行治療,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患者術后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并不利于患者的預后恢復[1]。近年來,臨床上通過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加以有效而又規范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于提高護理工作的整體質量效果顯著。常規的護理模式通常是按照醫囑開展服務,但是并未結合患者的實際所需,忽視了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感受,容易增加護患糾紛的發生率[2-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所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共為114例,本次研究的時間選擇在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將所有患者按照數字隨機表方法分為層級組和常規組,各組57例。其中,層級組最大年齡50歲,最小年齡30歲,平均年齡(37.12±2.75)歲;病程4到15個月,平均病程(7.5±1.9)個月;常規組最大年齡54歲,最小年齡30歲,平均年齡(37.84±3.05)歲;病程4到20個月,平均病程(8.2±2.5)個月。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過B超或者CT檢查,確診患有子宮肌瘤疾病;②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療和研究。排除標準:①排除資料不全的患者;②排除依從性差的患者。兩組資料可比,P〉0.05。
1.2 護理方法
層級組行層級護理。①建立護理小組。由科室醫生和護理人員構成護理小組,根據護理人員各個方面的能力進行評估,每個小組選出1名組長,負責整個護理工作的分配、監督和指導,并且根據層級的高低進行合理的分配。在小組組長的領導和監督下,開展責任分層的管理模式,進而利于為患者提供更為規范的護理干預,確保醫療衛生的安全;②護理方案的實施。由護理人員和科室醫生共同參與制定護理方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不斷改變和完善護理方案和流程,進而合理安排排班制度,加強對于早、晚護理人員的管理力度;③護理方案的完善。小組組長每天查房至少3次,對于所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和處理。在進行交接班的過程中,需要由交接護士以及責任護士一同查房,完成基本的檢查工作,確保患者并無異常。每個月定期開展會議進行討論,根據護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不斷完善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更加理想的護理服務。除此之外,對于表現良好的護理人員需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嚴格分明獎懲制度,進而利于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常規組行常規護理。根據醫生醫囑以及以往的工作經驗,開展一系列常規的護理工作。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21.0軟件進行兩組臨床研究展開統計學分析,總結歸納并分析兩組子宮肌瘤患者臨床保護治療所涉及的各項數據資料,檢驗水準為P<0.05,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康復效果
層級組患者導管拔出時間、進食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等均短于常規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層級組患者切口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腸梗阻以及腹脹等并發癥的發生率2例(3.51%),明顯低于常規組8例(14.04%),P<0.05,卡方值=3.946,P值=0.047。
3 討論
近年來,伴隨醫療水平的提高,前來就醫患者不僅注重治療效果,同時,對于護理服務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臨床上通過行層級護理模式,按照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工作經驗以及職稱等方面分層管理,能夠為患者提供更為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更加利于護患之間的溝通,能夠促進患者的預后康復[4]。經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層級組患者導管拔出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恢復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等均短于常規組,層級組并發癥的發生率2例(3.51%),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由此可見,通過給予層級護理模式,不斷完善護理機制,按照院內情況合理分配有限的醫療資源,切實落實每一個護理環節,及時回答并解決患者所提出的問題,進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子宮肌瘤患者來說,通過給予層級護理干預,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新. 針對性子宮護理提高子宮肌瘤圍術期護理效果的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3):169-170.
[2]高欣.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優質護理對患者康復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5):361-362.
[3]劉建平,陳曉燕,范玉容. 舒適無縫隙優質護理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9,26(06):747-750.
[4]廖英. 優質護理對腹腔鏡子宮肌瘤挖除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 當代護士(下旬刊),2019,26(0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