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輝
【摘 要】目的:研究針刀與中醫按壓手法聯合應用在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及價值。方法:選取我科在2018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2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個組別,參照組(n=51)予以針刀松懈法進行治療,實驗組(n=51)予以針刀松懈聯合中醫按壓手法進行治療,對比二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膝關節功能評分。結果: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4%,顯著高于參照組的84.31%,實驗組患者的關節功能總積分低于參照組;兩組數據間比較P<0.05,具有統計學分析意義。結論:為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予以針刀聯合中醫按壓手法,可使臨床療效得到有效提升,有助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針刀;中醫按壓手法;膝骨性關節炎;治療總有效率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2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與骨質增生為病理特征的骨關節疾病,也被稱之為退行性骨關節病,在中老年人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該類患者主要是在機械性與生物性因素的共同、相互作用下,致使關節軟骨細胞、細胞外基質、軟骨下骨合成與降解的正常平衡狀態遭到破壞,使得患者表現出疼痛、關節活動受限、腿軟等癥狀[2],隨之病情進展、病程延長,還易出現關節積液、肌肉萎縮等病癥,這對患者的機體健康與日常生活質量均有嚴重影響。為提升患者疾病療效,我科在2018年2月--2019年7月,為部分患者采用針刀松懈聯合中醫按壓手法進行治療,并已獲得顯著效果;現將治療過程及結果闡述如下:
1 基線資料及方法
1.1 基線資料數據
此次研究對象均為2018年2月--2019年7月在我科接受治療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樣本數量為102,來院后行X線等常規檢查,均符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個組別,實驗組(n=51)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3例、28例;年齡分布在45--70歲范圍內,平均(61.2±5.8)歲;最短病程為6個月,最長病程為8年,平均(3.0±0.5)年;Kellgren-Lawrance分級:14例為I級,23例為II級,14例為III級。參照組(n=51)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4例、27例;年齡分布在43--69歲范圍內,平均(60.8±5.9)歲;最短病程為5個月,最長病程為8.3年,平均(3.2±0.6)年;Kellgren-Lawrance分級:13例為I級,26例為II級,12例為III級。對二組患者的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呈現出P>0.05,可開展此次研究。
納入標準:符合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年齡為40--60歲者,有晨僵表現且不超過30min者,近1個月內未接受其他治療方案者。
排除標準:將伴有骨結核患者、骨腫瘤患者、膝部有急性外傷史者、嚴重骨質疏松者、伴有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依從性差者、不配合研究者剔除研究小組。
以上患者均為自愿參與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針刀松懈法治療,實驗組采用針刀松懈聯合中醫按壓手法治療,具體如下:(1)針刀松懈法:在患者仰臥位狀態下,取一小軟枕墊于腘窩下,保持患膝屈曲30°,之后完成定點工作。在患膝關節周圍選取、標記松懈治療點,如髕骨下脂肪墊、髕骨周圍、內外側副韌帶等壓痛點,選取4--6個即可。完成常規消毒,予以局麻方案,之后利用漢章牌I型4號針刀,自之前所選取的治療點進入,進行松懈剝離處理,進刀水平需要與標記點周圍的肌纖維、血管、韌帶、神經平行,使針刀抵達最為堅硬位置或骨面,再予以橫行剝離、縱行疏通等處理。如患者出現酸脹感,或術者感受到局部松動感,要將針刀立即抽出;手術完成后,做好消毒及包扎處理。1次/周,4次為一個療程。(2)中醫按壓手法:在患者每次接受針刀治療后的2--3天時,可為其開展中醫按壓手法。在患者仰臥位狀態下,術者在患膝周圍與肌肉部位,利用按揉、拿捏、一指禪推法進行按摩,直至出現溫熱感,讓局部肌肉放松。之后,術者通過彈筋點穴手法,對股四頭肌起始點進行拇指按揉,并對膝關節周圍肌腱及韌帶進行彈撥,主要選取膝眼、梁丘、鶴頂、陰陵泉、血海、承山等穴位進行點按。而后,由術者利用拇指對患膝髕骨向各個方向進行反復推動,起始力度要輕,之后逐漸加大力度,利用手掌對髕骨進行反復按揉,以擴大膝關節活動范圍。最后,術者引導患者屈伸患膝關節,屈曲程度以患者最大耐受為宜,術者將一前臂置于患膝腘窩位置,再利用另一只手握住踝部,雙手同時進行,對膝關節進行慢搖,完成外旋、內旋等動作,這樣有助于關節滑利。每次治療時間為30min左右,1次/日,連續治療5日,休息2日,4周為一個療程。二組患者均連續治療兩個療程后,對比療效。
1.3 療效評定標準[4]
經治療,患者的膝關節疼痛、腫痛等癥狀完全消失,基本可自如活動,日常生活及工作不受限,則為治療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膝關節活動輕微受限,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則為治療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膝關節活動情況未見好轉,或加重,對日常生活及工作有嚴重影響,則為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評價指標
在治療前、治療后,利用1988年國際骨關節炎WOMAC量表[5]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評估項目包括關節疼痛、關節僵硬、關節功能障礙3項,統計總積分,評估值越低表示患者膝關節功能越良好、膝關節健康越佳。
1.5 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此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n,%)的比較結果分別予以t值和2值驗證,當P<0.05時表示組間數據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分析意義。
2 研究結果
2.1 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實驗組與參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8.04%、84.31%,前者明顯高于后者,組間對比P<0.05;見表1。
2.2 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 治療前,二組的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評分要顯著低于參照組,組間對比P<0.05;見表2。
3 討論
隨之年齡增長,人膝關節軟骨會逐漸出現磨損、退化以及繼發性骨質增生等病變,所伴隨的韌帶萎縮、肌肉松弛、肌力下降,會出現膝關節負荷傳導失調與運動紊亂,進而形成一種以膝關節疼痛、僵硬以及活動障礙為特征的慢性疾病[6];臨床主張,恢復膝關節內外力學平衡是該類患者的治療重點,而如何妥善處理膝關節周圍高應力點,對恢復膝關節力學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針刀松懈法的治療目標,是對膝關節周圍高應力點、病變粘連組織進行疏通與剝離,通過松懈粘連組織能夠有效改善膝關節周圍肌肉與韌帶的收縮性,并調整負荷力線,以達到恢復膝關節應力平衡的目的[7]。中醫將膝骨性關節炎歸于“膝痹癥”等范疇,因肝腎虧虛、氣滯血瘀、風寒濕邪侵犯等,致使關節周圍經絡痹阻、淤血阻滯,其治療當以通經活絡、活血祛瘀為主[8]。中醫按壓手法,主要是通過彈、撥、按、揉等手法按壓膝關節周圍的穴位,與此同時再輔以伸、屈、旋膝等動作,對患者膝關節周圍肌群進行牽拉,這樣可使膝關節周圍肌腱、肌群、韌帶的緊張狀態得到有效緩解,并能增加髕骨活動度、改善膝關節功能狀態。將針刀松懈法與中醫按壓手法聯合應用,二者可發揮各自作用與優勢,通過內外兼施法,對病變膝關節進行根本性治療。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膝關節功能評分的改善程度較比參照組也更為顯著,組間數據對比P<0.05,這一結果也充分說明了聯合治療方案的有效性。
總結上述研究結果得出結論,為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予以針刀聯合中醫按壓手法,可獲得理想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曹賀,孫宏偉等.針刀聯合拔罐治療膝骨性關節炎33例[J].河南中醫,2019,39(08):1268-1271.
胡丹麗. 針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9.
丁方平,王人彥,趙劍鋒.小針刀聯合手法松解腘肌治療膝骨性關節炎117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7,52(08):612-613.
胡瓊. “固本通經”針刺法結合三步推拿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D].湖北中醫藥大學,2017.
劉柱,王曉玲,昝強,李小群,余紅超,王世金,赫東林.小針刀松解高應力點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分析[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03):54-56.
王倩倩. 針刀聯合臭氧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研究[D].湖北中醫藥大學,2017.
劉柱,王曉玲,昝強,李小群,余紅超,王世金,赫東林.小針刀松解高應力點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分析[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01):52-54.
陳祖朝.針刀聯合中醫按壓手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效果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2014,21(2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