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軍

【摘 要】目的:腔氣管插管用于食管癌微創手術的臨床效果分析。方法:選取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診治的食管癌微創手術患者58例,根據不同的插管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n=29例)和研究組(n=29例),其中對照組為雙腔氣管插管,研究組為單腔氣管插管。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手術情況。結果: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胸部手術時間、氣管插管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而術后引流量、術后住院時間、淋巴結清掃數與對照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研究組的術后并發癥(5.08%)顯著低于對照組(13.56%)((χ2=5.47,P<0.05))。結論:單腔氣管插管用于食管癌微創手術療效更佳,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值得優先選擇。
【關鍵詞】微創手術;食管癌;單腔氣管插管
【中圖分類號】R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0-062-02
食管癌是世界第8位常見惡性腫瘤,常規治療方式為開胸手術,該手術具有恢復慢、并發癥高、創傷大等特點,死亡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微創手術已成為治療食管癌的有效手段,胸腔鏡聯合腹腔鏡應用于手術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臨床治療上,單腔插管比雙腔插管更具安全性,有效降低術中容易出現低氧血癥的可能性、操作更簡單。基于此,筆者對我院58例患者給予單腔氣管插管用于食管癌微創手術的療效進行研究,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診治的食管癌微創手術患者58例,根據不同的插管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n=29例)和研究組(n=29例),其中對照組:年齡49歲~80歲,平均年齡(67.29±2.48)歲;ASAⅠ級15例,Ⅱ級14例;男17例,女12例;研究組為:年齡48歲~76歲,平均年齡(65.09±2.03)歲;ASAⅠ級16例,Ⅱ級13例;男19例,女10例;經檢驗,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雙腔氣管插管,麻醉誘導后,氣管插管對位的準確由纖維支氣管鏡明確,左肺通氣,氧濃度100%,潮氣量8~10 mL/kg,保證右肺充分萎陷。在第7肋間建立觀察孔,進行治療。研究組采用單腔氣管插管,麻醉誘導后,第7肋間腋中線建立觀察孔,給予CO2氣體,壓力在10~13cmH2O,潮氣量4~6mL/kg,呼吸比1∶2,呼吸頻率18~24次/min,保證右肺充分萎陷,進行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在接受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手術情況的比較及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對比分析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手術情況的比較
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胸部手術時間、氣管插管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而術后引流量、淋巴結清掃數、術后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吻合口瘺、乳糜胸、氣管瘺、喉返神經損傷、分別為:1、1、0、1;對照組的分別為:3、2、2、1;研究組的術后并發癥(5.08%)顯著低于對照組(13.56%)((χ2=5.47,P<0.05))。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穩定發展,微創手術已成為治療食管癌的有效手段。該手術具有降低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減少了術后疼痛及呼吸機依賴,為患者帶來了顯著益處[2]。因此,選取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為關鍵。單腔氣管插管難度顯著小于雙腔氣管插管,因其手術操作簡單,管細不易損傷氣管,不需精確定位,且在采用人工氣胸,無導管移位問題,充入CO2,氣體胸腔內壓力在10~13 cmH2O左右,可增寬縱隔內組織間隙,游離食管操作空間充足,有效減少術中損傷和出血,有助于淋巴結清掃。
綜上,研究組為單腔氣管插管,對照組為雙腔氣管插管,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胸部手術時間、氣管插管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而術后引流量、淋巴結清掃數、術后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研究組的術后并發癥(5.08%)顯著低于對照組(13.56%)((χ2=5.47,P<0.05))。因此,單腔氣管插管用于食管癌微創手術能安全高效清掃淋巴結,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恢復,值得優先選擇。
參考文獻
[1]曾敏, 徐利強, 林稱意,等. 單腔氣管插管用于食管癌微創手術的臨床效果分析[J]. 安徽醫藥, 2018, 22(7):1293-1295.
[2]夏文超,許兵,張新華.... 單腔和雙腔氣管插管對胸段食管癌微創McKeown手術預后影響[J]. 臨床研究, 2019, 27(0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