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云 崔華蔚 張寶芹
【摘 要】目的:探究對肝硬化患者護理干預中實施心理護理模式臨床效果。方法:選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76例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38例,實施常規護理)、心理組(38例,實施常規護理+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情緒狀態(SDS、SAS)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前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相近(P>0.05);干預后心理組SDS、SAS評分均較常規組低(P<0.05);心理組護理滿意度為97.37%,較常規組84.21%高(P<0.05)。結論:在肝硬化患者護理中實施心理護理可改善其負性情緒、提升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
【關鍵詞】肝硬化;心理護理;情緒狀態
【中圖分類號】R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肝硬化為臨床常見疾病,為多種因素或單一因素長時間或反復作用產生的彌漫性肝臟損傷,早期代償期癥狀不顯著,隨肝臟損傷程度增加可逐漸出現失代償表現,包括腹水、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進、癌變等[1]。因肝硬化治愈難度高、治療周期長、預后差,且易發生多種并發癥,患者在治療期間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狀態,影響其護理依從性,不利于其生命體征的穩定[2];因此在常規護理中加強心理護理尤為關鍵。為此,本次研究中選我院76例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隨機對照研究,探究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模式對其影響,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76例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38例)、心理組(38例);常規組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齡25~68歲,平均(44.12±3.45)歲;病程2個月~11年,平均(3.43±1.13)年;心理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齡26~71歲,平均(45.58±4.28)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3.52±2.08)年;排除精神異常等理解能力障礙者;組間資料相近(P>0.05);研究經患者、家屬知情同意且符合醫學倫理。
1.2 方法
常規組:包括病情觀察、飲食護理、環境護理等常規護理。
心理組:在常規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
(1)針對性心理護理:評估患者情緒狀態,主動與其溝通,了解其負性情緒來源,并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擔心治療費用者強調保持心態平和可穩定生理機能、延緩病情發展,進而可降低治療費用;擔心治療效果者對其講解治療依從性對治療結果的影響,同時強調醫院專業性,以提升其信任感,緩解不良情緒;負性情緒來源為病癥不適感者,護理時重點介紹緩解不適感方式,保持微笑服務,保證護理動作專業性,提升其安全感,以緩解其緊張情緒、提升其耐受能力;
(2)心理暗示:護理時經常說“您起色看起來好多了”、“檢查指標明顯好轉”等語句,以增強患者積極心理暗示,提升護理治療依從性;
(3)舒緩負性情緒方式:指導患者以深呼吸、增加室外散步等方式舒緩治療期間緊張、焦慮情緒,穩定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情緒狀態,評分標準:SDS(SAS)<53(50)分表示無抑郁(焦慮)情緒,超過此水平分數高表示抑郁(焦慮)情緒嚴重;
(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向其發放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包括護理專業性、護理流程、護理效果3項評價內容,滿分10分,分為3個分值區間,即0~5分、6~8分、9~10分,分別表示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統計分析均以SPSS24.0進行,()表示情緒狀態評分等計量資料用,t檢驗,(%)表示滿意度等計數資料,檢驗;P<0.05提示住家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情緒狀態
護理前心理組SDS、SAS評分分別為(61.35±4.67)分、(59.68±4.23)分,與常規組(61.02±4.58)分、(59.42±4.37)分相近(t=0.311、0.264,P=0.757、0.793>0.05);護理后心理組SDS、SAS評分分別為(47.53±3.41)分、(45.27±3.10)分,均較常規組(53.63±4.26)分、(50.36±4.21)分低(t=6.891、6.001,P=0.000<0.05)。
2.2 護理滿意度
心理組護理滿意度為97.37%(37/38),較常規組84.21%(32/38)高(=3.934,P=0.047<0.05)。
3 討論
肝硬化具有徹底治愈難、治療周期長、易發生相關并發癥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在長時間治療中,受經濟壓力、預后未知性等多種因素影響,極易產生焦慮、易怒、恐懼等負性情緒,可以此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其治療期間實施心理護理尤為關鍵[3]。
在本次研究中對心理組患者重點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即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通過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心理暗示、指導舒緩負性情緒方式等方式,以改善其情緒狀態、提升護理治療依從性。在研究結果中發現,兩組患者護理前SDS、SAS評分相近,但經護理干預后心理組SDS、SAS評分顯著下降,考慮原因為,在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中,可逐一緩解或消除患者負性情緒來源,通過心理暗示可提升患者病癥不適感耐受能力,并在指導負性情緒舒緩方式后,患者可及時調整不良情緒,因此具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的效果;在護理滿意度比較中,心理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較常規組高,考慮原因為,實施心理護理后患者負性情緒改善,對護理治療抗拒情緒緩解或消失,且在護理中不斷與護理人員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可提升其治療期間安全感、信任感,因此具提升護理滿意度的效果。
綜上,對肝硬化患者護理中實施心理護理,可改善其負性情緒、提升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張紅霞, 王莉, 閆雙緩,等. 人性化護理行為干預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價值[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18):2044-2045.
許俊. 優質護理中強化健康教育對肝硬化患者出院后的影響研究[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22(4):576-578.
解琳. 心理護理干預對肝硬化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8):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