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陽 韓洪強
【摘 要】精神分裂癥是指在心理活動以及行為方面以紊亂為主要表現的系統性疾病,患者的發病原因主要為家庭以及社會環境等外在因素,加上患者自身生理遺傳、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疾病的發生。該疾病的特點主要包含行為、神經系統、心理活動紊亂,其中包含癔癥、焦慮癥、強迫癥、恐怖癥、疑病癥,等等。
【關鍵詞】精神科;護理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0-162-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經診斷及相關檢查,符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該病最新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平均年齡(41.32±3.5)歲。男性103例,女性57例。受試者自愿參加實驗調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實驗旨在全面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并制定相應的對策。
1.2 方法
1.2.1 安全隱患
從患者自身因素看,由于該類疾病患者病情較為特殊,會出現妄想及幻覺等不良癥狀,繼而引發患者的行為無法自控,容易出現自殺、沖動、摔傷等行為。從病患的環境因素看,由于患者入院后,家屬不能精心照料,因此,患者極易發生傷人、打砸等不良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了其他患者以及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
1.2.2 護理措施
(1)增強醫院方面的安全措施。
醫院應不斷完善自身硬件設施建設,分析以往醫院危險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很多事故都與醫院設備有關系,那么在醫院日常管理工作中,應強化醫院相關設備、設施的建設,如:修正不平整地面、提升水池、墻面高度、添加圍墻等一些措施,以便于盡可能地減少院內安全隱患,此外,還需要強化巡視,可以在當前排班基礎上適當增加巡查次數,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巡查過程中的情況進行匯報,以便于在發現問題后能夠第一時間及時處理。
(2)加強醫院方面的管理制度。
強化制度建設,通過建立起完善的護理制度來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完善告知制度,護理人員在開展相關護理操作之前,應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讓其了解各項操作的目的與流程,必要的情況下需要與家屬簽訂知情者同意書,并指導患者家屬相應的護理操作注意事項,這對于患者來說,家屬參與配合護理操作,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率,這也是減少安全隱患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2)強化藥品管理,整個護理工作中務必將藥品放置在安全位置,在用藥之前對藥品信息與患者信息予以仔細核對,所有患者必須在護理人員監督下服藥,這對于患者精神康復及減少不安全事故發生率都是十分有利的;(3)人力資源調配的管理,對于護理質量予以嚴格把控,從而有利于危險事故發生率的降低;(4)單獨護理需嚴格遵循醫囑開展,一些患者病情特殊,需要在安全的病房當中開展單獨護理;(5)嚴格的換班查房制度,尤其是在發生異常時,應及時予以有效地溝通。
(3)提升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
要想保證護理質量與護理安全,首先應確保所有參與護理工作的護理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那么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就應該對于護理人員職業素養的提升予以足夠重視。首要的一點,應強化護理人員關于安全相關知識的學習,如:日常護理教育與訓練,突發事件的模擬與演練等,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來提升護理人員的相關能力,并要提升護理人員對于精神科護理的認知,以便于其工作責任心與耐心的提升。其次,應注重護理人員心理治療能力的培養,以便于其在實際工作中能夠積極主動的與患者開展溝通交流,從而與患者之間建立起良好護患關系,這對于降低不安全事故發生率是有利的;最后,法制教育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提升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有利于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那么醫院管理過程中,就應重視護理人員相關知識的教育,以便于護理人員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患者。
1.3 觀察指標
受試者發生安全隱患的原因;受試者干預前后的護理滿意度。本實驗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受試者干預前后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項。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采用SPSS21.0軟件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受試者對護理安全的滿意度為61.25%,干預后,受試者對護理安全的滿意度為91.25%。與干預前相比較,干預后受試者對護理安全的滿意度更高(P<0.05)。
3 討論
與醫院的其他科室相比,精神科的醫療風險系數較高,存在多方面的護理安全隱患。經過有效分析院內護理安全隱患,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能夠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護理品質,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
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較為復雜,護理人員在對其開展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的難度較高,這對院內護理人員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患者在接受護理時,會出現諸多的護理不良事件,導致很多護理工作無法順利開展。護理人員必須結合當前患者自身存在的安全隱患,制定行之有效的護理計劃。使病患在接受護理過程中享受到良好的護理,全面滿足病患的實際需要。積極優化原有護理方案,改良院內各項護理措施,減少患者出現自殺、跌倒等風險事件的概率。積極維護患者自身的利益,使患者在接受護理過程中將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降到最低,提升病患的護理滿意度。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護理,必須將行之有效的手段應用到臨床上,以此為方式,積極提升病患的護理滿意度,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提升護理效果。
結論
總的來說,由于精神科疾病的特殊性,導致其在護理工作中危險事件發生率較高,而導致危險事件發生的風險因素有多種,這其中很多因素是可以避免或者消除的,那么就在實際工作中就應該強化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嚴格遵循醫院相關護理制度,以建立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夠全面的保證護理工作得以安全、有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75-78.
[2]陳美玲,蘇圓圓.護理風險管理在提高精神科護理安全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2):118-119.
[3]顧益萍.探討精神科護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與護理對策[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6):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