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烈 仇玉桃 邵惠敏 任憲田
【摘 要】目的:探究牛肺表面活性劑對ARDS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2例ARDS患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n=46)和對照組(n=46),對照組采納機械持續正壓通氣治療,研究組以對照組為基礎,采納牛肺表面活性劑聯合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動脈血氣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aO2、PaO2、PaCO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SaO2、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牛肺表面活性劑可有效改善ARDS患者的病情,減少并發癥,效果確切,值得借鑒。
【關鍵詞】牛肺表面活性劑;ARDS;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8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一種兒科常見病,多見于出生后4~12 h的新生兒,該病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導致的,吸氣性三凹征、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呻吟是患者主要的臨床特征,病情發展迅速,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死亡率,越早的進行有效治療,患兒預后改善越明顯[1]。本文筆者為了辯論牛肺表面活性劑對ARDS的治療效果,特收集2016年11月-2018年1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2例ARDS患兒進行調查研究,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2例ARDS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滿足《實用新生兒學》中對于ARDS的診斷標準;(2)均存在進行性加重呼吸困難、皮膚青紫癥狀,胸片表現為雙肺透光度低下、有細顆粒狀、網格狀、毛玻璃狀影、支氣管充氣征,氧合指數在200 mm Hg以下[2]。遵循隨機數字表法的分組原則將其分為研究組(n=46)和對照組(n=46)。研究組女21例,男25例,孕周30~36周,平均(33.05±2.29)周,出生時間4~25 h,平均(14.52±2.26)h;體質量為1.8~3.1 kg,平均體質量(2.45±0.61)kg。對照組女20例,男26例,孕周29~36周, 平均(32.52±3.28)周;體質量為1.7~3.3 kg,平均體質量(2.51±0.79)kg,出生時間5~23 h,平均(14.22±2.31)h。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照研究。本研究經過筆者所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均知情,并對《知情同意書》簽字。
1.2 方法
兩組均予以預防出血、保持內環境穩定、抗感染、保暖等對癥治療。
1.2.1 對照組 予以機械持續正壓通氣治療,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鼻塞,氧流量控制位6~8 L/min,根據血氣分析與患兒病情對呼吸肌的參數進行調整。
1.2.2 研究組 機械持續正壓通氣療法與對照組一致,予以牛肺表面活性劑(國藥準字H20052128;生產企業: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70 mg),與0.9%的氯化鈉注射液配置至濃度為50 mg/ml,搖勻之后進行氣管插管,分別采取半臥位、側臥位、平臥位緩慢注入藥物,每天用藥1~2次,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及時對藥物劑量進行調整[4-5]。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aO2、PaO2、PaCO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SaO2、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9%,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ARDS的病理基礎是諸多炎性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肺部炎癥反應導致肺毛細血管受損,肺泡的炎性滲出液中蛋白質的含量豐富,進而會形成透明膜或者引發肺水腫[8-9]。患者普遍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間質纖維化,肺泡的炎性滲出液會降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活性,或者改變其成分,極易引發膿毒癥、重癥肺炎等,導致肺內炎性細胞大量聚集,對肺泡的上皮細胞造成間接或者直接的損傷,干擾PS的合成、代謝,進而改變肺內肺表面活性物質(PS)的功能、組成及含量,降低肺泡表面活性張力。機械持續正壓通氣療法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癥狀,病情易反復發作,效果欠佳,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牛肺表面活性劑主要成分是少量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游離脂肪酸、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等,該藥物使用之后可肺內彌散,附著于肺泡表面,對肺泡的上皮細胞形成一定的保護作用,降低肺泡張力,維持肺泡的穩定性,改善肺的通氣功能,糾正機體酸堿失衡狀態,改善肺部病變癥狀,防止肺泡萎縮,提高氧合功能,提高血氧飽和度,有效減少了單純機械持續正壓通氣療法的并發癥,提高該病的治愈率,與機械持續正壓通氣聯合治療,協同作用,可為患兒的整個呼吸周期提供恒定的正壓,增加彌散面積,防止肺泡塌陷,使得肺內的分流量明顯降低減少呼吸肌的耗能,提高患兒的舒適感,使得肺部受損的概率大大降低,促進患兒機體早日康復,縮短治療時間,進而降低患兒的治療費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家屬、患兒的心理負擔和經濟壓力,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廣大臨床醫護人員應引起重視,加大研究和推廣力度。本文研究示: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SaO2、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ARDS患兒采納牛肺表面活性劑治療,患兒病情可見顯著改善,臨床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安全性、可行性更高,值得臨床信賴并予以推廣。
參考文獻
黃占克,牛玉紅,楊翠芬,等.牛肺表面活性劑聯合布地奈德氣管內滴入防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5):482-483.
婁霞.呼吸機聯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劑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0):1873-1874.
劉大偉.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劑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