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凌
【摘 要】目的:討論研究老年患者腹部手術后胃癱的臨床表現、治療方式及預后情況。方法:選擇我院外科18例腹部手術后胃癱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其臨床癥狀、治療方法及預后情況進行分析與討論,以期為腹部手術術后胃癱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結果:本組均獲得治愈,無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治療后好轉率100.0%。結論:腹部手術后胃癱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非手術的綜合治療不僅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對老年患者來說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老年患者;腹部手術;術后胃癱;臨床癥狀;治療方法;預后
【中圖分類號】R5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術后胃癱綜合征(PGS)主要是指患者接受胃腸道、肝臟、胰腺等上腹部手術后出現的以胃排空障礙為主的胃動力紊亂綜合征[1],但不存在影響胃排空的氣質性病變。一般來說PGS多發生在胃部切除手術后,但腹部非胃切除手術后也可能發生PGS且多見于老年患者,發生原因多于老年患者營養不足、基礎疾病及年齡等因素有關。疾病發生后對患者的飲食、精神等均造成較大影響并使其正常恢復受到阻礙,及時對疾病進行診斷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案進行治療對提高疾病治療效率,促進疾病恢復并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質量均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本文現就我院腹部手術后胃癱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方式及預后情況進行詳細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1月-10月我院外科收治的腹部手術術后胃癱患者18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男10例,女8例;年齡59-71歲,平均(65.3±6.2)歲。腹部手術主要包括膽囊切除術6例,膽總管切開術7例,肝葉切除術3例,腹膜后腫瘤切除術5例。
1.2 臨床癥狀與診斷 均在術后7-12天出現胃癱癥狀,平均(9.3±2.4)天;術后3-5天停止胃腸減壓后出現癥狀患者7例,5-7天進食流質后出現癥狀患者5例,7-12天由流質改為半流質后出現癥狀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表現為上腹飽脹,進食后發生嘔吐,嘔吐為主要以胃內容物及膽汁為主,嘔吐結束后飽脹感得到一定減輕或緩解[2]。進行胃腸減壓可抽出大量液體,約為800-1800ml/d。對患者進行查體示上腹飽滿,未見胃腸型及反跳痛、壓痛,可見振水聲,腸鳴音正常或減弱[3]。所有患者接受胃碘劑造影檢查均提示胃擴張,蠕動欠佳或無蠕動,造影劑排空延緩并排除機械性梗阻因素[4]。
1.3 治療方法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知識宣傳教育,講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及治療方法,積極為其解答關于疾病的各類問題并取得充分的信任,幫助其緩解并消除對疾病治療的恐懼、焦慮心理,幫助其全面正確的認識疾病并樹立配合治療的勇氣與信心,自覺提高治療依從性。可使用濃度為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洗胃,減輕吻合口水腫情況并進行禁食、胃腸減壓。注意及時補液,維持患者機體水液、電解質平衡。提供營養支持,對于能夠耐受胃鏡檢查的患者可通過胃鏡置入空腸營養管至空腸上段進行腸內營養[5],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補充清蛋白或新鮮血漿維持機體對能量的正常需求。促進胃動力,可每日給予患者口服多潘立酮片,10mg/次,3次/d。
2 結果
本組18例患者均獲得治愈,無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治療后好轉率100.0%。5例患者接受空腸置管,胃動力恢復最短6天,最長13天,平均(9.5±3.5)天;未接受置管患者胃動力恢復最短15天,最長41天,平均(28.3±13.3)天。所有患者全部隨訪3個月,無患者發生再次胃癱。
3 討論
本次通過對18例患者的觀察診斷與治療后我們認為腹部手術后胃癱的發生原因較多,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1)患者精神負擔較重、心理素質較差。患者多由于高齡,再加上對治療相關知識匱乏,對手術與后及術后治療等了解較少均會使其精神處于緊張狀態,術后由于疼痛、腹脹等不適可能產生應激反應而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胃腸排空延遲而導致胃癱。(2)基礎疾病 老年患者多存在病程長,治療環境差,治療不及時、治療依從性差等情況,許多患者術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等,治療過程中由于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等均可導致胃腸道水腫、水鈉潴留甚至腹水形成而對胃腸道的正常功能產生影響,誘發PGS。(3)飲食及胃腸激素分泌、功能轉變 本次研究中6例患者在流質飲食轉為半流質飲食后發生胃癱,這可能是由于患者長時間攝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導致胃腸突然間接觸半流質或油脂類食物出現激烈的刺激反應,這一情況下胃腸道產生大量組胺引發平滑肌與血管內皮出現水腫、滲出等而最終導致胃動力受到影響。
治療方面,本研究對所有患者應用非手術的保守治療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包括: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等,幫助其全面、正確的認識疾病,既有助于幫助患者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同時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并緩解胃癱癥狀。其次,對患者進行適當禁食、胃腸減壓及糾正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平衡等,有助于早期幫助胃功能恢復[6]。再次,提供營養支持治療,根據患者病情及恢復情況適當注入全血、血漿及人血白蛋白,既有助于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又有助于改善患者全身營養狀況及增強體質,對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對于身體可耐受的患者提供腸內營養,對預防長時間腸道廢用導致的腸黏膜萎縮及降低二重感染具有一定效果,還可顯著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最后,使用促胃腸動力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胃癱癥狀與體征 ,本次研究中應用的多潘立酮對機體多巴胺生成具有較好的阻滯作用,可使機體D型多巴胺受體生成速度減緩,機體胃腸道也可在藥物作用下加速胃腸運動并協調十二指腸運動從而進一步促進胃腸道排空。
綜上所述,目前臨床對腹部手術后胃癱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多認為是由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臨床在圍手術期應盡可能地避免與糾正可能引發PGS的原因并降低其發生概率。治療PGS的方法較多,但目前尚無一種確切有效的治療方式,應用綜合的保守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尤其對于老年患者來說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法,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馬云飛.老年人上腹部非胃手術后胃癱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11):143-144.
徐仁妹,黃早早,姚弘毅,李媛媛,程凱.1例胃部術后胃癱的老年患者的延續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8):84-85.
魏健體.老年患者腹部非胃手術后胃癱的診治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26):147-148+150.
鄭剛,寸新華,包靖宇,何永欣.老年患者腹部手術術后胃癱臨床探析[J].中外醫療,2014,33(15):130-131.
張紅巖,田偉龍.21例老年腹部大手術后發生胃癱病人的護理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1(05):237-238.
王靜,顧瓊,陳曉琴,姜淑.老年患者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觀察及護理干預[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3,26(0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