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徑明
【摘 要】目的:傳染病對社會危害較大,因此,必須提高傳染病預防控制能力,減少傳染病發生,保證人們生活及社會穩定。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對人們基礎性健康水平及生存質量影響較大,但是當前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還存在較多不足之處,必須進行有效改進,重視并加強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傳染病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證人們健康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關鍵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R18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傳染病是一種傳播性疾病,主要為病原體在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傳播,一旦在人群中蔓延,涉及范圍會不斷增大,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并且在影響人們健康的同時對其心理上造成恐慌。人類群體與傳染病斗爭時間較長,在人類醫學的不斷發展下,出現乙肝疾病疫苗、卡介苗等多種類型傳染病預防性疫苗,能預防控制傳染病發生及蔓延,為人們提供穩定的生活環境。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及流通性,可在固定季節及范圍傳播。當前,我國常見傳染病有小兒手足口病、肺結核、病毒性肝炎等。臨床上,對宿主危害程度最大的有鼠疫、霍亂,傳播速度快且范圍廣,均為甲類傳染病;其次是“非典”、艾滋病、狂犬病等乙類傳染病;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危害較小,屬于丙類傳染病。針對以上法定傳染病,必須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本文針對傳染病預防控制的方法及措施展開研究。
一、傳染病基本流行特點
在經濟快速持續穩定深入的發展下,人民群眾基礎物質生活、衛生條件等也有了較大改善,并且當前人們對傳染病疾病知識認識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越來越重視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由于大量抗菌藥物及免疫性生物制劑的廣泛應用,大大減少了傳染病對人們身體健康狀態造成的不利影響,并且降低了常見傳染病報告發病率及病死率,有效控制了各種傳染病。天花已經被人類完全消滅,但是全球范圍內傳染性疾病發生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并且不斷出現傳染病暴發及流行事件。肺結核、病毒性肝炎、瘧疾等“老牌”傳染性疾病依然對人們正常生活及身體健康存在威脅,不僅如此,許多新發傳染病(如人感染H7N9禽流感、寨卡病毒病、中東呼吸綜合征等)不斷出現。近年來,抗菌類藥物使用較多,并且霍亂疾病、瘧疾疾病、結核性疾病病原體不斷變異,進而出現多種具體類型的病原體抗藥性。有研究表明,存在三分之一的人類個體已經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病原體,并且我國各類傳染性疾病報告發病率及病死率較高,嚴重影響人們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1]。
二、傳染病引發原因
(一)生活方式的變化。近年來,我國人民經濟收入及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進而人們更加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由于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的獲取,進而大力開發自然性森林資源,破壞生態平衡,進而導致全球范圍內大氣自然環境變化。有資料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多種昆蟲類生物大量繁殖爆發,其中也包括傳染性及致病性昆蟲類生物,在其不斷的繁殖擴散中,滋生各種各樣的病原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進而在一定范圍中導致傳染病的暴發與蔓延。由于我國人口流動性較大,進而加快傳染病的傳播與擴散[2]。
(二)抗菌、抗感染類藥物不合理應用。傳染性疾病病原體產生耐藥性的主要原因就是抗菌類藥物、抗感染類藥物的長時間大量不合理使用。一旦出現這個問題,就會影響傳染病預防治療工作的進行,還會對普通民眾生存質量造成影響。在患者疾病治療中,有些醫務人員多在意基礎疾病的治療,進而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藥物治療。久而久之,使患者機體內部多種傳染病致病微生物出現耐藥性。由于自身存在的耐藥性,一旦患者出現嚴重疾病,就會加大疾病治療難度,影響患者身體恢復。
(三)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缺陷。人體抵御及防范各類微生物傷害及侵襲時,存在三道基本防線。第一道防線由皮膚器官及附屬粘膜生理組織構成,能避免致病微生物侵襲人體,保證人體生理系統及主要器官處于健康狀態。人體內部免疫性吞噬細胞與體液中的殺菌物質組成第二道防線,能將各種類型的病原微生物快速殺滅。免疫細胞及免疫器官構成第三道防線,有利于體質虛弱及人體免疫生理功能表現狀態異常,進而影響免疫防線發揮其作用,加大了傳染病發生率及蔓延風險。
二、傳染病預防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人們對傳染病預防控制意識不足。當前,傳染病疾病類型越來越多,但是并沒有組織人們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進而導致人們對傳染病預防工作不夠重視,特別是新型傳染病,有些人感染傳染病后,不能了解具體癥狀及后果,進而不能進行及時治療,影響自身健康,還會導致疾病括但,擴大患病人群。
(二)相關管理體制及法律法規不完善。我國法律法規中對產染病管理的條款相對較少,并且針對傳染病疫情情況,地方政府部門不夠重視監測工作,不能按照相關要求嚴格監督傳染病疫情,一旦出現突發性傳染病,不能立刻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還有些傳染病監督部門形同虛設,管理制度不合理,沒有明確劃分職責,不能將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落到實處,僅存在于形式方面,一旦傳染病蔓延,沒有負責人對此負責[3]。
(三)傳染病管理觀念滯后。由于計劃經濟期間思想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傳染病預防工作重視程度不高,并且在實際工作中,傳染病管理僅是按照上級命令行事,進而相關不能主動進行傳染病管理,而是出于被動狀態,久而久之,這種觀念制約傳染病預防工作的不斷改善。當一區域出現傳染病疫情后,并不能根據其特點及傳播方式進行有效控制,導致傳染病擴散,引起更加嚴重的后果。
三、傳染病預防控制的方法及措施
(一)控制傳染源。傳染病發生的常見原因就是傳染源,出現疫情時,應該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在明確傳染源后,對患有傳染病的患者進行盡早治療,為避免傳染病的傳播,需要對其相關生活用品進行認真消毒,特別是餐具,應引起高度重視,防止傳染源通過介質進行傳播。在沒有確定傳染源的情況下,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協助查找傳染源,一旦確定傳染源,就要進行有效控制,避免其擴散,減少患病人群,避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二)切斷傳播途徑。切斷傳播途徑就是阻斷傳染病傳播介質,常用方式有滅菌、消毒等,其中開窗通風是一種簡單且容易掌握的有效方式。自然通風能使室內微生物數量減少,獲得新鮮的空氣,空氣質量較好,與此同時,還應該對日常用品進行消毒。針對一些蟲媒傳播途徑的傳染性疾病,可以對蒼蠅、老鼠等進行消殺,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針對流感病毒的預防,需要人們注意個人衛生、飲食衛生等,提高預防意識,食物早煮熟后再進食,出門可以帶口罩等。在輸血及注射時,也應該提高安全意識。
(三)保護易感人群。當前,很多傳染病都有相應的疫苗,大多都為免費注射,并且人們對疫苗注射的關注程度也比較高,因此,在傳染病預防中,計劃免疫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方式。兒童是傳染病易感人群,因此,需對兒童疫苗接種免疫提高重視程度,尤其是流動性人口。相比于成年人,兒童各項身體機能處于發育階段,自身對抗力較差,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相關因素的影響,因此具有較大的傳染病感染風險。兒童計劃性預防傳染病是非常重要的,兒童接種情況均進行相應的監督及執行,進而提高了兒童接種率,城市已經完全普及疫苗接種,但是一些偏遠的山區依然沒有教好的開展疫苗接種工作。因此,要重視偏遠山區疫苗接種情況,并且對成人接種的重要性進行宣傳,因為成人比較容易出現乙肝、肺結核等疾病,疫苗接種則能進行有效預防。日常生活中還應加強身體鍛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四)完善傳染病防控機制。作為患者集中、病菌量較多的場所,醫院必須做好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因此,認真對醫療器械、病床等進行消毒,注意飲食衛生,水源需要在消毒后再飲用。分類管處理醫療垃圾,不能隨意丟棄,垃圾桶需進行集中管理。各科室需完善衛生制度,避免病菌傳播擴散。醫院工作人員需要提高醫療操作水平及安全意識。在傳染病診斷中,需要了解患者患病史、疫苗接種史、職業等確定疾病。
(五)做好傳染病健康教育工作。很多人對傳染病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對具體知識的了解程度較低,因此,要加強人們對傳染病的認識,社區、醫院等需要進行傳染病宣傳,通過多種方式人提高人們對傳染病的認識,如社區講解、網絡平臺宣傳等,主要內容有傳染病病因、種類、傳播特點等,提高人們自我防御意識,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降低患病風險。
結束語:
當前,我國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存在人們對傳染病預防控制意識不足、傳染病管理觀念滯后、相關管理體制及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問題,可以通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加強傳染病宣傳,提高人們預防控制意識,及時隔離傳染源,阻斷傳染途徑,完善傳染病防控機制等方面出發,較好的預防控制傳染病,阻礙病菌在人群中進一步擴散。針對每一種傳染病,需要對其臨床表現進行認真觀察,并且研究及分析引起感染的致病病菌,了解其缺陷后進行及時的治療,保證人們安全及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沙莉.新形勢下的傳染病流行特點及預防控制研究[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6,9(5):282-282.
肖人鴻.常見流行傳染病的控制及預防方法[J].醫學信息,2015,37(27):300-300.
高彩蓮,張利.常見傳染病的流行規律分析與控制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8):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