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維耐

【摘 要】目的:探究新醫改前后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群體穩定性變化及其趨勢,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方法:抽取本市醫療改革新方案實施前后的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群體穩定性調查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應用回歸性分析法以及功效系數法作為調查、統計方法,分析其穩定性變化趨勢以及影響因素。結果:本市基層醫療機構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的醫生群體穩定性評分分別是61.23分、90.14分、87.25分、96.65分;影響醫生群體穩定性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工作負荷、個人發展、同事關系、業務能力提升。結論:新醫改方案實施后,醫生群體的穩定性顯著提升,后期趨勢有所下降;其次需調整醫生的收入水平、工作負荷、個人發展等因素以改善其穩定性。
【關鍵詞】新醫改;基層醫療機構;醫生隊伍;穩定性;變化趨勢
【中圖分類號】R1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基層醫療是我國推行社會衛生體系的主要分支,是保障居民的基本醫療權利的重要部門,是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穩步發展的利器。新的醫療改革推行分級診療制度,這使得基層醫療的作用越發重要。現階段,解決醫生群體的流動問題是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業務、醫療服務能力的基礎[1]。為了探究新醫改前后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群體穩定性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報告抽取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本市基層醫療機構的調查數據作分析,敘述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的有效樣本例數是200例,其中年齡范圍是31~51歲,平均年齡為(37.18±5.03)歲,男、女比例是113:87;2016年的有效樣本例數是157例,其中年齡范圍是33~54歲,平均年齡為(41.21±7.11)歲,男、女比例是98:59;2018年的有效樣本例數是171例,其中年齡范圍是34~54歲,平均年齡為(40.14±6.25)歲,男、女比例是101:70;2019年的有效樣本例數是221例,其中年齡范圍是35~57歲,平均年齡為(43.14±6.32)歲,男、女比例是158:63。
以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對納入研究人員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年齡、專業、文化程度、性別、婚姻情況等各項數據均無統計學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數據調查方法:采取文獻查閱調查法,歸納總結醫生群體的穩定性影響因素,并采取計分法計算醫生群體的穩定性綜合功效系數。評分越高則顯示其穩定性越高。
1.2.2 數據分析方法:應用回歸性分析法以及功效系數法作為調查、統計方法,分析其穩定性變化趨勢以及影響因素。
1.3 觀察指標
觀察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本市基層醫療機構醫生群體的穩定性變化趨勢(綜合功效系數)以及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標準軟件SPSS22.0系統對本次試驗醫生人員的專業、年齡、工作年限、性別等試驗數據進行歸類、統計、整理,計量資料的表達應用(均數±方差)的形式,采取T值檢驗分析其統計學顯著性。卡方檢驗應用于計數資料。以P<0.05表示差異存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本市基層醫療機構醫生群體的穩定性綜合功效系數對比: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的醫生群體穩定性評分(綜合功效系數)分別是61.23分、90.14分、87.25分、96.65分,其中2010年~2019年評分顯著上升,整體呈現前階段快速上升,后階段逐漸減緩上升的趨勢。差異存有統計學顯著性,P<0.05。
2.2 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本市基層醫療機構醫生群體的穩定性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如表1。影響醫生群體穩定性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工作負荷、個人發展、同事關系、業務能力提升等方面,差異存有統計學顯著性,P<0.05。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市鄉級、縣級基層醫療機構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的醫生群體穩定性評分醫生群體的穩定性顯著提升,后期趨勢有所下降;影響醫生群體穩定性的因素主要是收入水平、工作負荷、個人發展、同事關系、業務能力提升等方面,由此可見,個人發展、收入水平等是基層醫生群體所共同關注的問題,基層的醫療機構之所以人才流失嚴重,主要的原因在于鄉級、鎮級衛生院人員的編制崗位受事業編制的影響,無法在體制系統內向上以調動的方式自由流動,醫生團體若想到縣級婦幼保健院、縣級醫院、疾控中心等部門工作,必須以新人方式重新考取人事部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而入編,無法繼續享受原先的職級待遇,嚴重降低鄉鎮醫療機構人員的積極性,使得用人單位難以招到理想的人才;其次,基層機構的空間小、晉升空間小、平臺低,醫生的水平、素質難以得到更大地提升,收入水平、職稱晉升受限;除此之外,基層醫生的擇偶、子女成長、居住地域等方面會由于基層環境的原因受到較大的影響,許多骨干醫療人才更傾向于向上流動,形成“虹吸效應”。本次調查中發現,新的醫療改革政策推行,雖然改善了基層醫生的收入水平,但仍然與醫生的心理預期收入有顯著差距,但是許多醫生對于現有的收入不滿,且認為自我價值難以的得到體現,工作熱情、工作積極性低,形成惡性循環[2~3]。
因此,需在推行新的醫療改革措施的同時,加強基層醫療機構醫生群體的教育與培訓,提升其業務水平和醫療技術;與此同時,需繼續加強醫生收入水平的改善,合理分配薪資,提高基層醫生的工作積極性,使付出多、醫療水平高的醫生能實現自我價值,推動醫療改革的深化進行。
參考文獻
丁廳廳.新醫改以來基層醫療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9(34):108-109.
趙黎.新醫改與中國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十年經驗、現實困境及善治推動[J/OL].中國農村經濟:1-22.
周海波,郭曉燕,王貴清等.地市級公立醫院改革與發展創新——廣東省清遠市人民醫院構建“優質高效低耗”醫療服務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院,2019,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