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董文超
【摘 要】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人日常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為預防疾病而所增加的經濟投入也是與日俱增,人民對于健康的追求越來越積極,但是相較于疾病的醫治,疾病的預防顯得更為苦難,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有時候實在是防不勝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綜合性預防治療是一個非常大的系統工程,必須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相關部門的緊密配合。
【關鍵詞】預防保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中圖分類號】R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2
近些年,國內現代人的疾病譜和死亡譜出現了巨大改變,以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為代表性的慢性非傳染病已變成造成危害現代人身體健康的公共衛生難題。在這種形式下,醫院預防保健科要充分發揮自身價值,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展。
1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原因復雜、且很多還沒全部被認定的疾病的抽象性的統稱。依據2008年國家衛生部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國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發率現已超過20%,可事實上有很多病患者并沒有被發現。有數據調查報告,當前國內年均至少有26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病。
2 預防保健科
預防保健科是醫院重要的職能科室之一,預防保健科醫生將慢性非傳染病的詳細情況記錄在報告單上,然后對其通過記錄、歸類統計分析、上傳給市疾病控制中心[1]。
3 預防保健科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3.1 首先是通過預防保健科的醫生將患者的病情記錄在相關報表上,再通過專業醫生對該癥狀進行初步評估,比如某患者的癥狀可能與某種肺部感染有關,于是醫生便會建議病人前往相關的科室前去體檢,這樣就縮減了病人體檢的時間和金錢了,極大的提高了患者就診的效率。
3.2 怎樣預防與有效控制
慢性非傳染疾病的預防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做到生活衛生以及作息科學。生活中對于一些不衛生的東西一定不要去觸碰,更不能去吃不衛生的食物,不能飲用不衛生的飲料,除此之外,要做到飯前便后吸收,勤換內衣等等;生活作息要規律,這一點對于當今的青年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還記得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晚上八九點鐘就上床睡覺了,那時候白天都生龍活虎的,可是現在的小孩子由于課程作業壓力大,經常晚上熬到半夜,這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來說危害極大,一定要改正這些不健康的作息習慣。
3.3 健康管理
要做到對健康的全面管理,首先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要按照科學的作息以及健康的生活習慣來執行,同時身邊的親友也不能影響到我們,拒絕身邊的深夜噪聲或者是二手煙等對身體有危害的事物。
3.3.1 健康評判 不僅需要對患者進行全身的體檢,還需要患者平時總結生活中的種種表現,有些患者盡管體檢的結果顯示所有的器官都正常,但是平時工作的時候總是感覺上氣不接下氣,或者是頭昏腦漲的,類似的亞健康狀態在我國職場特別常見,因此對于健康的評判一定要注重平時在生活中表現出的跡象來綜合分析。
3.3.2 健康改善 在健康評價的基礎上,我們要積極采取行動,主動糾正不合理生活習慣,有效地控制健康隱患,防控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2]。建立個人健康持續改善的健康方案:營養處方、運動處方、健康改善檢查指導及動態性服務支持等。
3.3.3 健康教育 落實率低、治愈率低、控制率低等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持續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利用健康教育可增加人們疾病防治基礎知識的落實率,從而進一步利用行為干預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4 改進方案
4.1 增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控的經費投入
疾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和它現實需求相距很大,因此各級政府要增加疾病防治經費的投入;增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控的相關經費投入,盡可能的實現以項目的特定目標來定經費資源,并且以需求按需分配來確保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過程中的相關資源的所需,進而推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控的正常運行。
4.2 健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安全管理體系
要按照城鄉、年齡、職業、性別等不同的影響因素來給每一個人選擇一套合適的慢性非傳染防治方案,因此,必須要按照以上的各種分類分別詳細的制定有關防治方案,確保每一個人都能按照健康的方案來生活。
4.3 開創身體健康需求服務領域
該服務領域要開設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腫瘤等疾病預防治療科,構建健康管理咨詢門診等,要重視服務質量管理,改善服務理念,塑造優良服務形象[3]。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管理方面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預防保健科作為醫院重要的職能部門,需要通過與其它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并且與包括每一個潛在的疾病患者在內都要有很好地溝通合作,共同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來生活,將慢性非傳染疾病的發生率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曾慶花. 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的預防控制方法分析[J]. 中國農村衛生,2017(12):79-79.
德吉, 多吉班丹, 萬霞, et al. 西藏自治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及其防控體系管理的實證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2017,14(3):133-137.
劉金變. 預防保健科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J]. 護理研究,2011,25(24):2213-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