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禮相
摘?要:教學中采取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手段,將有機化學的知識點與推斷題型多鞏固練習,查漏補缺!如何讓學生能夠靈活、熟練的解決這類題型是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有機化學?教學?高考
高考改革后,我們很明顯地發現有機化學推斷題年年都會出現在理綜卷中,作為必考內容,這類題的分值占比較高,難度中等,但是考生卻在這部分考試題上得分并不高,是容易失分的環節。作為一名化學老師在教學中有機化學自然而然也要得到重視,應該盡最大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該題涉及的化學知識點,鍛煉學生綜合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一、如何尋找解題突破口
在高中學生在學習化學學科的過程中,對他們來說有機化學是相當令人頭疼的部分,但卻是高中化學學習的重要知識點,是學生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高考試題經常以新穎、轉變角度為出題策略,學生則對此不會轉換思維,導致解題時效率低且經常出錯。高中化學中有機化學的部分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廣泛,所以指導學生對于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和鞏固尤為重要。當學生對于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有了較好的吸收和理解,在解答有機化學推斷題時便不會因為基礎的問題而失分,比如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結構它們的碳碳鍵和碳氫鍵的性質和主要的化學反應。當學生拿到一個有機化學推斷題時,要注意審題和抓住解題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將原本散亂的有機化學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這樣方便學生進行記憶。學生也可以系統的歸納相關知識點,進行分類匯總為自己制作適合自己的思維導圖,這樣有利于學生系統的記憶知識點,提升綜合運用能力。推斷題就像警察破案一樣,要緊抓蛛絲馬跡,并以此為解題的突破口,順藤摸瓜,最終推出答案。學生在解題時需要從題目中找出一些顯性或者隱含的信息,找到題目的現象特征、反應特征及結構特征以此為突破點,最終推導出結論,如果學生沒有十足把握得出的結論為正解也可以逆向驗證,若“路”走得通則證明答案正確。
二、熟悉考試題型,學會靈活解題
根據歷年考題我們不難總結高考化學中有機化學推斷題的出題題型常見的也不過是這幾類:混合考察型,即考察兩種及以上的知識點交叉命題,考察性質題通常是圍繞常見的元素乙醇等物質的轉化進行推斷。條件給予題就是通過提供有機物的性質和相互關系來推斷,也有可能是學生利用化學計算進行推斷。信息給予題則是考驗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的有機化學相關知識點,由提供的新知識,當場進行推斷,一般推導題是最常出現的題型,根據題意推導有機結構并寫出同分異構體和化學方程式。每一道題都有其相應的解題思路,在我們了解出題者的要考察的目的,充分利用題中給到的有用信息尋找解題關鍵并且開動大腦,結合以往所學的有機化學的知識解出正確答案。
高中化學有機題通常都是給大量的已知信息,再給一個看似混亂的結構式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判斷分子式,與幾摩爾溴或者氫氧化鈉反應之類的問題。這一類題歸根結底考的是學生對官能團的理解和熟悉程度。比如考生要注意酯基的水解會不會產生酚類,而是多消耗1摩爾NaOH;亦或是考查溴和酚的取代這一類知識點。
而我們重點關注的高中化學有機推斷題則是從相對分子質量出發,或者從一個簡單的物質經過幾步流程到一些高分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復雜的分子。對于這類題,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培養學生有效的解題思維,我們可知這類題首先應該從這兩種途徑入手:一是通過以官能團為解題出發點;二是通過題目中已知的有效信息為出發點。日常對有機化學推斷題的解題思路有了良好的思維模式,在考試的過程中則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思考時間,還能得出正確答案。多做有機化學推斷題還可以鍛煉考生思維的有序性和嚴密性。有機綜合推斷題中鹵代烷烴能發生消去反應生成烯烴、發生取代反應生成醇、而醇和烯烴也可以成為相互轉化關系,理解這一轉化關系時學生應該注意,理論上講所有的鹵代烷烴和醇都可以發生取代反應,但鹵代烴或醇的消去反應有一定結構要求,例如:一氯甲烷、CLCH2C(CH3)3等不能發生消去反應。鹵代烷烴、單烯烴、一元醇之間的“三角”轉化反應也屬于有機化學的主干知識,翻閱歷年高考試題冊,便會發現這一轉化關系常常出現在有機框圖推斷題當中。
三、總結
總的來說,有機化學推斷題在高考化學試題部分是占很大的分值,也是歷年來的熱門題型。只要學生在有機化學地學習中做了充實的準備,打牢基礎,熟記化學知識點,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不畏難!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學會分析有機化學試題的出題特點,善于總結知識體系,構建有機化學相關知識脈絡。留意細節,了解官能團的形式與特點,尤其是重要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如何確定有機化學式和結構簡式等等一系列知識點。身為老師,在學生高考復習的時候進行相關指導也是非常有必要,幫助學生攻克有機化學推斷題這一難點,加上學生自身的努力,定能在高考中有機化學部分取得滿意分值。
參考文獻
[1]楊有林.高考有機化學試題分析及復習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38):173—174.
[2]胡其翠.高中化學推斷題的解答方法探討[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