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 焦曦
摘 要:《青花瓷》獲得第19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和最佳作曲人獎三個獎項,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古風音樂”的發展,也為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棵小蔥樂隊在原來的版本上對歌詞、旋律和唱法進行二度創作,加入國粹戲曲元素,將其變成一首獨具江西特色的古風歌曲。文章對一顆小蔥版本的《青花瓷》在B站的傳播進行分析,對互聯網時代古風音樂的傳承與弘揚情況進行概述。
關鍵詞:《青花瓷》;戲腔;二度創作;古風音樂
注: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201912917006Z)研究成果。
一、二度創作后的古風音樂的傳承與弘揚
一棵小蔥樂隊在2019年江西衛視春晚上改編的《青花瓷》,曲風變化的同時,將江西的瓷文化和著名景點作為素材進行二次創作,為江西人民帶來了一首獨具江西特色的歌曲,這首歌曲是一首非常成功的改編作品。
在調式調性上,整首歌的前調加入了戲曲元素“白釉青花,正是此間景如詩畫”,然后加入原版的《青花瓷》曲調,副歌部由三人分工用自己獨特的唱腔演繹,分別是張曉涵的老旦,李宗南的小生和戚琦的花旦。較原版來說,改編之后的《青花瓷》在詞曲的布局上做出了修改,打破了原有的強弱規律,“天青色等煙雨”將原來的重音由“天”改為“青”,將整首歌曲改編得更加婉轉,呼應了戲曲元素。全曲的調式依然是民族五聲調式,展現了民族元素的特點,戲曲的加入點明了主題,使歌曲更加有民族的韻味。
在歌詞方面,整首歌的歌詞在原版的基礎上不僅加入了戲曲的唱詞,還對唱詞方面做出了一點改動,加入江西著名景點“滕王閣”“廬山”“臨川”等。
對于戲曲的傳播來說,不論是在戲曲中添加現代化元素還是在現代化元素中添加戲曲,都更容易被當下的年輕一代所接受,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內涵。改編過的《青花瓷》,婉約的低吟淺唱加上戲腔,極具中國風味,與江西的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改編過的《青花瓷》由90后新銳原創音樂團隊一棵小蔥演唱。一顆小蔥的成員全部來自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京劇系,科班出身。團隊致力于將音樂與傳統戲曲相結合,展示原汁原味的“正宗”民族音樂的同時融合當下流行元素,突顯“傳承與創新”為己任的創作態度。截至2020年2月22日,一棵小蔥團隊自己上傳的《青花瓷》在B站的播放量達到311.5萬。
二、互聯網時代古風音樂的主要傳播途徑
互聯網時代古風音樂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的傳播,在線音樂演唱平臺的傳播,線下演唱會的傳播。
以B站為例,B站早期是一個ACG(動畫、漫畫、游戲)內容創作與分享的視頻網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圍繞用戶、創作者和內容,構建了一個源源不斷產生優質內容的生態系統,是涵蓋7000多個興趣圈層的多元文化社區。在音樂方面,B站聚集了大量音樂創作者。數據顯示,B站音樂創作者規模已超過50萬人,每月誕生的原創及自制音樂作品達1000首以上。在社區互動方面,B站音樂區的視頻互動量截至2020年1月2日已突破22億次,彈幕總數超過3.2億。《普通Disco》《極樂凈土》《大碗寬面》《芒種》等音樂作品,在B站引發大量用戶二次創作。在內容構成上,B站視頻主要由專業用戶自制視頻(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Video)組成,即UP主的原創視頻。B站的所有視頻分為15個區,每個區再細分更小的范圍,其中音樂區又分為原創音樂、翻唱、演奏、音頻、MV、VOCALOID·UTUA、音樂現場、電音、音樂綜合、說唱。在這里我們以一棵小蔥自己上傳的《青花瓷》為例進行詳細講解。
一顆小蔥版本的《青花瓷》上傳的區域為音樂區中的“音樂現場”,截至2020年4月10日,關鍵詞(關鍵詞也是同類視頻頻道的入口)為“中國風”“音樂現場”“國風音樂”“一顆小蔥”“江西春晚”“戲曲流行”和“青花瓷”。B站的搜索機制是點開搜索框,搜索UP主的名字或視頻的名字、關鍵詞,任意一個都可以搜索到一棵小蔥版本的《青花瓷》。如果有UP主選用《青花瓷》作為他們視頻,這時的關鍵詞會在原來的基礎上產生變化,同一個視頻關鍵詞范圍越大,題材越受歡迎,這個視頻就越容易被點擊,實現互聯網時代的“條條大路通羅馬”,觀看的人數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互聯網時代任何信息的傳播都非常便捷、快速,更何況一首原本知名度就很高的歌曲,加上當下流行的戲曲元素,一經推出就廣受好評。
三、古風傳承與弘揚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性
(一)B站“中國風”頻道中的二度創作
點擊“中國風”進入頻道,可以看到這個頻道的訂閱量、播放量和視頻數量。在不選擇時間范圍的情況下,視頻的排布順序為播放量降序排序。一棵小蔥的《青花瓷》位列第五,前四分別是SING女團的舞蹈《寄明月》、黨妹的《寄明月》舞蹈翻跳、《極樂凈土》官方中文版和在法國街頭表演的古箏曲《赤伶》。
SING女團舞蹈為一C多伴,即一個中心位和多個伴舞,受鏡頭切換和“位置”的影響,每個人負責的舞蹈部分不相同,黨妹的個人翻跳要一人撐起整首歌曲的長度,屬于二次創作。圈九在獲得《極樂凈土》的版權后與原公司索尼共同二次改編了這首歌曲,重新編曲作詞,加入中國民族樂器二胡,一經上傳,即成為全站日排行榜第一名。《赤伶》為古風歌手HITA于2018年9月27日發行的歌曲,收錄于同名專輯《赤伶》,值得一提的是歌曲中歌詞和旋律結合了昆曲的元素,歌詞中含有大段昆曲獨白,整首歌曲講述的也是一位昆曲表演者在民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故事。一位在海外留學的UP主,在街頭演奏自己二次創作的古箏版《赤伶》,視頻中的UP主身穿紅色漢服,黑發如瀑,在一群外國友人的注視下,跟著伴奏自信地彈奏歌曲。該作品播放量截至2020年4月10日為323.9萬。
(二)古典樂器的傳承
2019年6月27日播出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插曲《清平樂》,趙亮棋作曲,歌詞采用李白的《清平樂》,該作品隨著電視劇的播出廣為傳播。截至2020年2月22日,由自得琴社、姝影軒和函人堂聯合出品的《長安十二時辰幻想曲》在B站的播放量達131.1萬。視頻中的幾個人一起復原了唐代的服飾造型,坐在中間演奏樂器,像一幅會動的古畫。自得琴社表示:“2015年的時候我們很焦慮,那時候來學琴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一代幾乎不怎么關注古琴一類的民族樂器,家長在報興趣班時,多數會選取鋼琴這樣的樂器,而不是中國古典樂器。時至今日,中西文化交流不斷加深,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共同出現在群眾生活中。中國民族音樂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無論是在大雅之堂,還是在公園、小區,二胡、古箏、竹笛等民族樂器演奏的場面隨處可見,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與互聯網的發展密不可分。
(三)“互聯網+”古風的共贏
近年來,古風音樂逐漸流行,不論是在影視劇,還是在一些游戲中,古風音樂都顯示出獨特的中國式美感。許多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也都通過民族樂器的裝點,成為現代人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選擇之一。
古風音樂具有鮮明的中國本土特色,它的傳承不僅代表中國民族樂器的發展,也影響著其他各個方面,不少年輕人的本土音樂情懷發生變化,這是外在環境影響的結果。古風音樂不同于流行音樂,它由民族樂器、民族調式、緩慢的音樂節奏和各類文人的詞作或典故組成。在21世紀這個物質與文明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更迭迅速,娛樂的形態更加豐富,互聯網的傳播尤為重要,它能影響觀眾的審美,營造古風音樂傳播的氛圍,整個社會都表現出對古風音樂或多或少的喜愛。隨著人們對古風音樂的關注,在大數據時代,會有越來越多新作品出現。
2019年11月,B站上線“音樂星計劃”和“音樂UP主培養計劃”,以六大資源體系扶持優秀音樂內容創作者。2020年1月2日,B站與QQ音樂聯合宣布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共同扶持音樂人及音樂作品,雙方發揮各自優勢,為音樂人打造頂尖的雙平臺流量扶持及成長機制,從而實現“好內容+高收聽+再創作”的良性閉環。
四、結語
總之,古風音樂的傳承任重道遠,也遭遇種種現實問題,我們要基于我國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不斷提升對古風音樂傳承的重要性認識,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選擇觀眾喜愛的音樂表達方式,引發觀眾對古風音樂的興趣,從而實現古風音樂的傳承和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
泰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