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嬌
摘要:山水風景畫既是自然的呈現,也是畫家的心境之物。《踏歌圖》與《孟特芳丹的回憶》倆幅作品都是以景寓情。中西方畫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都講究詩情畫意的浪漫色彩,其中具有許多默契的地方。然而由于生活背景與文化傳統都不同,中西方山水風景畫家在處理方式上也存在著較為明顯思維差異,具體表現在時代背景、繪畫風格和表達方式等方面。相同之處與差異特點都可以從馬遠的《踏歌圖》和柯羅的《孟特芳丹的回憶》中得到印證和啟發。中國的山水畫與西方的風景畫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形成個性的“詩意化”表達特色。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西方風景畫;踏歌圖;巴比松畫派;孟特芳丹的回憶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040-01
一、前言
《踏歌圖》與《孟特芳丹的回憶》是中西方倆位大師的繪畫作品,倆幅作品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具有浪漫主義風格和不同的“詩意化”表達方式。
二、《踏歌圖》與《孟特芳丹的回憶》的創作時間
世稱“馬一角,夏半邊”中的馬遠,他的《踏歌圖》創作于南宋大約1160年左右。楓丹白露畫派的代表畫家柯羅的《孟特芳丹的回憶》創作于1860年前后。在創作時間上《踏歌圖》早于《孟特芳丹的回憶》大約700年。
三、《踏歌圖》與《孟特芳丹的回憶》的創作背景
因為繪畫理念和繪畫材質的不同,東西方繪畫在審美取向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別,但在創作背景上卻有許多相似之處。南宋山水畫相對于北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背后有著很多的原因和背景。南宋時期全面繼承此前院體畫的藝術思想和創作技法,社會氛圍濃厚,創作群體廣泛,產生了具有畫史意義的院體畫新形態、新要素。從總的風格上來講山水畫有稠密走向簡練,由濃重走向平淡。
《孟特芳丹的回憶》是法國19世紀30年代出現的巴比松畫派的代表畫家柯羅的作品。畫面美麗的像一首抒情詩,具有優美不粗俗的浪漫主義色彩。巴比松畫派的藝術家將激情融入到對大自然的描繪中,崇尚“面對自然,對景寫生”,以對自然細致入微地觀察和藝術激情的源泉。
兩者都是對當下的生活狀態的不滿,從而尋求著“新”,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踏歌圖》與《孟特芳丹的回憶》的“詩意化”表達
(一)《踏歌圖》
畫面運用渲染的手法,逐漸淡化為隱約的煙嵐霧雨,并通過特殊筆法把觀賞者的吸引力引向曠遠的空間,勾起人們的無限聯想。
山水畫的繪畫藝術講究“畫中有詩”,就是今天人們經常看到的情況:繪畫作品中常常附以詩歌題跋。這樣做,一方面使書法和繪畫以同樣的線條美來彼此相配合呼應;另一方面也借文字所明確表述的含義,來襯托畫面上的畫情詩意。
馬遠的這幅《踏歌圖》,構圖可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是挺拔的險峰、遠處有隱約可見的城市,中間以雨霧相隔,下半部分是近處的風景,描繪的是村民踏歌回來的景象。作者使用大斧劈皺,用墨大膽,對比強烈。用筆剛健而有力,筆鋒顯露。《踏歌圖》左上題有五言絕句:
宿雨清畿甸,朝陽酒帝城。
豐年人樂業,燒上踏歌行。
(二)《孟特芳丹的回憶》
《孟特芳丹的回憶》是對客觀現實世界進行客觀認識,更有詩意的傾向,這幅作品即是對孟特芳丹的回憶,也是幻想,以時間的詩意超過了空間的結構,引人維系于浮想之中,并帶有裝飾意味。他的銀灰色的抒情風景是從1850年開始,柯羅的風景畫強烈的傾向幻想的詩意氣氛。《孟特芳丹的回憶》是柯羅著名的銀灰色調中的典型作品,畫中草地和樹枝上會閃爍點點銀色,如同一首淡泊的詩一首優美的曲子。對色調的把握離不開畫家多年的繪畫經驗的積累,更離不開我們發現美的眼睛,只有多進行實際操作,深入思考,總結方法,保持對色彩的感覺,才能在畫面中表現出整體而又舒適的色調。畫面中柔和的色彩變幻極為精巧,讓這幅畫看上去散發著淡淡的光暈。畫面中豐富的色彩的銜接有那么柔和,模糊的色彩不盡沒讓人覺得不適,反而給人一種朦朧的愜意。
五、結語
總而言之,兩幅作品的差異來源于中西方的歷史、人文、觀念的不同,從而形成的不同的美學觀念。在繪畫藝術中,一切造型都是作者心境的反映。畫家通過構圖,色彩,塊面和結構等感性符號在畫面上進行表達,體現了他們對待自然的不同感知,以及在畫面中體現構想的精神家園,是對理想中的自然的描繪,賦有詩意化。因此,在當今這個信息發達的年代,中西方藝術信息互通的今天,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不應該閉門造車,也不應該一味地去追捧西化,而應該在中西方山水風景繪畫藝術之間架起新的紐帶。我們不僅要在現代山水風景畫創作中吸收西方風景畫的精華,注重自然逼真的空間和科學的形體構造等寫實表現方法,也要在中國現代油畫風景創作中融入相對抽象的形式,彰顯濃厚強烈的中國情趣和別具一格的中國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