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彤
摘 要:文章通過審視當下舞蹈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出了要在教學中滲透表演意識的思想和提高表演能力的具體方法,主要是加強風格性舞蹈組合的表演性和建立系統的劇目排練體系兩個方面,同時,還分析了傳統的戲曲藝術表演對舞蹈表演的補益作用。
關鍵詞:舞蹈表演;意象空間;人物形象;情感體驗與傳達
各個民族的社會歷史、地域文化和生活風情,都會在舞蹈表演的形體感覺中得到鮮明的揭示與體現。同時,舞蹈表演還存在著重要的心理塑造層面,舞蹈演員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千變萬化,豐富多彩,這就要求他們在角色創造時必須深入到每個角色的內心,把握好每個角色的特點來進行角色創造。因此,舞蹈演員每扮演一個角色,就要在心理層面經歷一次對角色的認識過程。通過這種內心的感受和體驗,最終投射在肢體上呈現出來。這種體驗可能更多地要訴諸想象,演員通過想象進入角色內心,進入情境中心,進入物象內核,從而產生出演員的自我意象,并傳達出來,簡單,卻需要一個舞蹈演員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和完善。作為一個走上教學崗位十數年的教師,筆者在教學之余也總在思考舞蹈表演教學的相關問題。
一、目前舞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從目前國內幾所高等院校舞蹈專業的教學現狀來看,舞蹈教學還是以身體層面的訓練為主,缺少內心感受,于是出現大量的“課堂英雄”,這些學生在教室特定的空間里表現上佳,動作的完成質量無可挑剔,但是一到文藝院團參與真正的劇目表演,就立刻顯得十分稚嫩。出現這些現象,是由于我們以前以組合式的片段教學為主,這些組合本身是建立在訓練性和風格性基礎之上的,訓練性和風格性也就成為學生訓練的主要目的,學生動作之間的細微銜接被忽視,身心難以統一,心理體驗更是無從談起。過于強調動作本身而忽視內心情感的顯現,過于強調規范統一而忽視個性體驗的發揮,這些造成了目前的大學舞蹈教育下學生們舞蹈表演能力和表演意識欠缺的局面。這一問題如何克服呢?筆者結合近年來的教學經驗展開討論。
二、舞蹈表演能力欠缺的解決方式
(一)加強風格性舞蹈組合的表演性
風格性組合訓練是舞蹈教學的一個重要形式,不同動作形式的組合銜接,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動作風格和審美。這一環節在大學舞蹈教學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之高。但是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作為專業主干課程中的核心內容,這些風格性組合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動作風格和審美上,更注重形式而缺少內容。因此,學生們在一遍遍練習時,強化的是習慣性的審美和動作模式,而不是表演能力的提高,學生由于缺乏內心的體驗和想象,也就不可能形成自我意象。戲曲演員在舞臺上的一招一式虛實結合,展示給觀眾的是萬千意象,但戲曲演員同時受行當限制,每個招式都打上了特定人物的特征。盡管舞蹈在戲曲中是伴隨性的身段動作,但這些動作呈現出來的表現力卻是無限的。
1.音樂色彩的感受
音樂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音樂情緒會產生不同的舞蹈形象,這些形象或具體,或抽象,甚至是一種思緒,給舞蹈表演留下了廣闊的表現空間,也使同一套動作體系構建出不同的情感意象。因此,在具體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訓練內容選用不同類型的色彩音樂,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從而引發內心對情感意象的構建,并最終通過肢體傳達出來。舞蹈藝術的本體是動作,而動作本身的含義是模糊的,由此也就形成了舞蹈千變萬化的可能性。一旦這些動作群被某種特定的情感所支配,那么這些動作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情感烙印,語義也不再模糊,從而成為傳達特定情感的有力工具,不同的音樂色彩會賦予這些動作不同的情感色彩。
2.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對于一個合格的舞蹈演員來講是尤為重要的。通過動作展示人物內心,再現人物的氣質神韻,是舞蹈表演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式。在日常的風格性舞蹈組合中,也可以通過特定人物形象的塑造來達成動作語言模式和風格審美的訓練。
例如,男生古典舞中的穿手組合,除了單一性的動作練習外,可以想想是否能與人物形象相維系。比如從穿手這個動作的性質出發,聯系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的文人雅士,把動作具象化,表現人物的形象和氣質,讓學生一接觸到動作就把這種動作的性質上升到想象層面,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和熱情,在訓練動作之余完成人物塑造。再如古典舞女班的步伐類組合訓練,這些步伐的輕重緩急其實都可以衍生出眾多的人物形象。又如民間舞教學中的大量組合動作其實是和自然物象相聯系的,但目前的民間舞教學大量采用元素教學方法,只注重動作外在形式的提煉,并按照身體部位的訓練將這些動作又逐一歸類,這樣的教學方式從訓練角度來講是有效的,但從風格和審美角度來講其實是有弊端的。尤其對于大學階段的表演專業學生來講,筆者認為是不利于他們表演意識的開發的。
3.情感意象的激發
舞蹈藝術最終傳遞的就是情感,對于舞蹈來說,“情”是舞蹈表演的核心。但我們的教學恰恰忽視了情感意象的營造,忽視了表演者內心意象的開掘,說明現行的舞蹈教學理念是有偏差的。大學教學是中學教學的延續,我們過于強調肢體技能本身而忽視了學生情感體驗能力的培養。作為情感意識的表達方式,舞蹈藝術自古以來其實都是一種表現藝術,而非再現寫實藝術,這種表現性決定了舞蹈著重關注和表現的是情感意象。因此,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就要營造各種情感意象,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感意象狀態下調動豐富的想象力,激發自我情感,最終產生自我意象。
(二)建立系統的劇目排練課程體系
劇目課在大學教學階段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是舞蹈表演專業的學生從課堂走向舞臺的橋梁,也是學生將課堂所學加以運用的過程。表演劇目中的不同情境、不同人物和不同物象都要求學生準確地傳達,這對學生表演意識的培養起著直接的作用。中國舞蹈藝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積累和發展,涌現出眾多的優秀經典作品,加之藝術院校自己的原創劇目,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劇目還是相當豐富的。《春江花月夜》《愛蓮說》的細膩委婉,《扇舞丹青》《風吟》的渾然天成,《醉劍》《秦俑魂》的陽剛威武,《小伙·四弦·馬櫻花》的質樸詼諧,《雀之靈》的純凈空靈,掐指數來,優秀劇目確實非常之多。但與之相悖的是,我們的學生和老師們一到劇目排練課就有些茫然失措,甚至說選不上好的劇目。與其說選不上,還不如說我們的教學缺少系統的劇目排練課程體系。筆者認為,如果對這么多的劇目進行仔細研究,是可以從中找出一些派系的,比如按照節目審美特色來分、按照劇目呈現的情感意象來分等等。系統的劇目教學建設,會使我們在培養學生舞臺表演能力的各個環節和因素方面更加有的放矢,使學生通過實踐學會把握人物形象,用肢體傳達出情感意象,并做到準確地傳情達意。
三、戲曲藝術給舞蹈表演帶來的啟發
戲曲在藝術表現方面非常講究真和美的統一,主張“只講表現則失真,只講體驗則失美”。因此,戲曲藝術主張的是玩味體驗式的、藝術化的情趣美。在處理戲劇內容與表現技巧的關系上,主張“情理為骨,藝術為衣”“戲不離技,技不離戲”;在內在情感和外部動作的關系上,主張“身不違意,意動身隨”;在藝術手法上,主張“省略處不嫌其簡,著重點不嫌其繁”。盡管戲曲受行當所限,每個人物的動作和表演都有鮮明的程式,但演員恰好是在既定模式下塑造出神入化的人物形象,展示豐富的人物內心,因而想象和體驗成為他們表演的關鍵所在。戲曲藝術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表現手法和美學追求,對舞蹈藝術可謂有著極好的借鑒作用。戲曲和舞蹈在表演體系上是相通的,既有體驗也要表現,既有內心也要外形。舞蹈表演藝術是虛中見實、虛實結合的,情是實情,境卻是虛境,是憑肢體表現幻化出來的情境,觀眾要通過對肢體和虛化情境的感受方能最終完成審美過程。在日常舞蹈教學中,我們也需要把這種情感體驗和想象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授課過程中。
參考文獻:
[1]王海英.試論舞蹈教學中形體訓練的文化意識滲透[J].現代教育論叢,2001(4):54.
[2]韋丹.試論舞蹈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11):29-30.
[3]張庚.戲曲美學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