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包婕
摘要: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的“特色”及其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豐富和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面:通過農業合作化,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農業合作化理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道路,用和平方式消滅了資產階級,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和平贖買理論;通過強調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關于過渡時期的理論。
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造;特色;科學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20)03-0010-05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指出:“在過渡時期中,我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1]對于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鄧小平說:“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這是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2]毛澤東同志對馬列主義的這一個重大貢獻主要是,他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極大豐富與發展。
一、通過合作化,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引導農民通過互助合作走上集體化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思想。1874年,馬克思在《巴枯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摘要》中指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一開始就應當促進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過渡,讓農民自己通過經濟的道路來實現這種過渡;但不能采取得罪農民的措施,……。”[3]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中進一步指出:“當我們掌握了國家權力的時候,我們絕不會用暴力去剝奪小農(不論有無補償,都是一樣),像我們將不得不如此對待大土地所有者那樣。我們對于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過示范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4]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合作化是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也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對小農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唯一正確途徑,并為此提出了不得暴力剝奪小農、堅持自愿、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十月革命后,列寧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小農經濟改造理論,在總結俄國改造小農初步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到合作社在引導農民向新制度過渡方面具有方法論意義。他還進一步指出,在社會主義國有大工業占主導的條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會主義完全一致的”[5]。在列寧看來,“有了完全合作化的條件,我們也就在社會主義基礎上站穩了。”[6]768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違背了列寧制定的合作制基本原則,在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將“全盤集體化”作為農村的基本任務,用集體化替代了列寧的合作化。僅僅用了六年的時間,蘇聯參加集體農莊的戶數就由1928年的1.7%增加到了1935年的83.2%。之后更是形成了土地國有、生產資料集體所有,農民集體勞動、經營、管理和統一分配的高度集中的集體農莊模式。斯大林的農村集體化思想,既完全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認識,也與列寧晚年的思想大相徑庭。蘇聯農業社會主義的實踐也證明了實行集體農莊是不符合蘇聯農業發展實際的,最終結果是嚴重影響了蘇聯農業的發展。
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同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定了正確的階級政策,不失時機地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創造了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的一系列過渡形式,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實現,不僅是對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規律性的揭示,而且也以鮮明的實踐特色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農業合作化理論。
第一,土地改革完成后,針對農民的兩個積極性,“趁熱打鐵”,不失時機地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與蘇聯在十月革命后即實行土地國有化不同,我們黨從1950年冬到1952年底在全國(除西藏等少數地區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的廣大農民,一方面個體經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另一方面在生產生活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困難,面臨著貧富分化的威脅,有著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強烈愿望。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在不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條件下,大力倡導廣大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開展,不僅避免了農村出現兩極分化,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
第二,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方式上,與蘇聯一舉過渡的“全盤農業集體化”不同,我們黨堅持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創造出了由低級到高級的“三步走”過渡形式。第一步是發展建立在個體經濟基礎上以勞動互助為內容的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第二步是發展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三步是發展以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統一經營、按勞分配為特點的具有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踐證明,這樣循序漸進的過渡形式,是適合我國農村特點的,有助于廣大農民化解抵觸情緒,能夠比較自然地實現我國農村從個體私有制到集體公有制的偉大變革。
第三,與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的強制、暴力與造成農業生產力的極大破壞不同,我們黨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以互助合作的優越性來吸引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自愿,就是入社、退社自由。互利,就是在農民入社時要處理好生產資料入社的收益與補償問題,在入社后既要保護貧下中農的利益,又不要損害其他中農的利益,使所有社員都能得到合理的收益。典型示范,就是在合作化運動中,先辦好一批合作社,以具體的榜樣和實際的成效說服農民入社。國家幫助,就是國家有關部門采取各種措施對合作社給予大力支持。由于堅持正確的方針和原則,農業合作化運動得到了健康的發展,不僅避免了農業生產力下降,而且還實現了農業生產力提升。
第四,與蘇聯“先機械化后集體化”不同,我們黨找到了一條“先合作化,后機械化”的農業發展道路。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黨中央從我國農村生產力極其低下,農民幾乎沒有任何積累,國家經濟極其困難的現實出發,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合作化“誰先誰后”的問題上,改變了之前將蘇聯“先機械化后集體化”的農業改造道路當作唯一正確選擇的認識,提出了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機器”[7]的觀點,主張通過合作化,利用集體的力量為實現機械化創造條件,逐步實現機械化,然后再通過機械化鞏固和發展合作化的成果。從我國農村實踐來看,先搞合作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下中農生產經營上的困難,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工業化,也為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上,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兩個轉變”同時并舉的思想[12]。新中國成立后,在馬列主義關于過渡時期理論的指導下,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黨又適時地提出了以“一化三改”為主要內容、旨在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強調建設與改造并舉、三大改造互相促進,依靠工人階級與農民和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兩個聯盟,順利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第一,在國家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的關系上,突破了先工業化、后過渡的框框,建設與改造并舉,以改造推動建設,以建設保證改造,相互促進。“一化三改”是對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簡要概括。“一化”為“三改”提供物質技術基礎,“三改”為“一化”創造必要的條件,毛澤東形象地比喻為鳥的“一體”與“兩翼”。建設與改造并舉,體現了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的辯證統一,反映了經濟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性,也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鮮明特色。
第二,三大改造密切聯系、互相促進,兩大聯盟相互作用。由于中國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同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黨始終注意統籌三大改造,使之互相促進,既通過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割斷民族資產階級同個體農民和個體手工業者的聯系,以利于對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又通過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來鞏固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成果。與此同時,同蘇聯與民族資產階級徹底“決裂”不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始終堅持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從加強工農聯盟和推進農業合作化入手,限制和規范資本主義工商業同農村市場的聯系,最大限度地孤立資產階級,促使它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條件,同時又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保持了同他們的同盟關系,以克服個體經濟的不足。實踐證明,正是由于我們黨將三大改造聯系起來,統籌運作,相互促進,充分發揮兩個聯盟的作用,才使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得以順利實現。
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出發,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沒有引起劇烈的社會震蕩、社會生產力沒有遭到破壞反而有所發展的情況下,使中國順利地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不能不說“是我國幾千年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3]1630。在這場極其深刻而又偉大的社會變革中,我們黨不僅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而且也為“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道路。”[13]1631今天,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不僅有助于加深我們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規律的認識,而且對于當下強調堅持“四個自信”也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9.
[5]列寧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6.
[6]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2.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周恩來選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6.
[11]列寧全集(第四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1.
[12]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13]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母愛英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re mainly in three aspects:through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the peasants are guided to the socialist road,and the theorie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re enriched and developed.Through the road of state capitalism,it eliminated the bourgeoisie by peaceful means,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edemp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By emphasizing the general line of Partys transition period,the theory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has bee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Key words: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scientific soci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