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添泉
摘 要 在茶葉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問題會導致其產量和質量降低,進而使得茶農收益降低。基于此,從組織機制、生態調控、農藝改良、物理生物防治技術等方面,闡述了福建省安溪縣茶園蟲害綠色防控過程中采取的措施,以供茶企及茶農在茶園害蟲防治過程中參考。
關鍵詞 茶園;蟲害;綠色防控;研究進展;福建省安溪縣
中圖分類號:S435.7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05
福建省安溪縣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先后獲得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生態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單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榮譽稱號。安溪鐵觀音連續五年名列全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第一位,榮獲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茶產業是安溪縣最大的支柱產業、民生產業。綠色興茶、質量興茶、品牌興茶、提升茶葉綠色發展水平是安溪縣的茶產業發展路徑。
傳統的茶葉病蟲害防治主要依賴化學農藥,導致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同時殺傷了大量害蟲的天敵,也加大了茶葉農藥殘留,嚴重影響茶葉品質,損害飲茶者的健康。為了減少農藥殘留問題,安溪縣大力推廣茶園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行茶園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茶園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具有安全、零殘留、零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和茶園生態調控、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茶農增產增收等優點,有效促進了茶產業的長遠發展。基于此,從組織機制、生態調控、農藝改良、物理生物防治技術等方面,闡述了安溪縣茶園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究進展,為茶企及茶農進行茶園害蟲防治提供參考。
1 建立多方協作的組織機制體系
安溪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茶產業發展作為重點支持的特色產業、農業增效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民生產業、農村增綠的生態產業、居民養生的健康產業,茶業在安溪縣農業中地位得到大幅提升。
安溪縣在以縣長為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高度重視綠色防控的組織領導工作,多措并舉,統籌整合相關財政資金,加大投入,構建長效機制,為全縣鄉村振興打好扎實的產業基礎。當地緊緊圍繞“品種引領、品質提升、品牌打造”的總體要求,加快優化品種結構,提升茶產業質量安全水平,從綠色發展、轉型升級、人才培育、科技創新、三產融合、品類多元發展、金融支農、品牌強茶、市場拓展、茶企打造等十個維度出臺了扶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建立農資從準入到流通的農資監管與物流追溯平臺,從源頭嚴格管控,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除草劑和假冒偽劣農資產品流入市場,為全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輸入新動能。
2 建立健全生態調控體系
安溪縣不斷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大力建設標準化生態茶園,鋪好“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生態底色,化危為機,配套開展生態調控。當地以“山長制”為抓手,讓石材行業全部退出,抓好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治理修復;對不適宜茶樹生長的區域,持續高強度造林綠化,因地制宜在茶園種植桂花、櫻花、羅漢松、含笑、任豆樹、香樟等防護林和行道樹,防止茶山水土資源流失。同時,當地對修剪的茶樹枝葉,集中堆放在茶園附近空曠地,進行集中處理;結合農業措施保護害蟲天敵,并把人工采除的害蟲卵塊放在有沿的壇子中,壇沿放水,吸引寄生蜂、寄生蠅類害蟲天敵飛回茶園;茶園周圍種植防護林,或采用林茶間作,幼齡茶園間種綠肥;園區做到梯壁留草和茶園行間常年有綠草覆蓋,全面營造有利于草蛉、瓢蟲、寄生蜂等天敵昆蟲及蜘蛛、捕食螨等有益生物的生存環境,給害蟲天敵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從而增加茶園生物多樣性,增強茶園自然生態調控能力。
3 構建五位一體的農藝改良體系
1)合理稀植,綠色種管。茶樹過度密植會導致植株擁擠,茶園通風透氣差,影響土壤翻耕、水分涵養、基肥施用,同時容易造成土壤板結,使茶樹小枝結節增多、發芽瘦小、對夾葉增多,導致茶樹過早轉入衰老狀態,茶青品質差。對過度密植的茶園,應進行茶樹減株或整行挖除,株距要求達到30~40 cm,行距1.0~1.2 m,讓植株之間保持合理間隔,從而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性,同時為秋冬季土壤耕翻、施肥作業提供便利。2)適度留高,形成大茶樹景觀。以往茶樹過度矮化,根系入土較淺且不發達,茶樹不能有效吸收深層的土壤養分,抗旱澇、抗病蟲害等能力較弱,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推行茶樹留高,管理上倡導伏季休茶,夏季停止采摘,暑季視茶樹高度進行適當采摘或輕修剪,確保秋季采摘后茶樹高度(采摘后茶樹蓬面與地面的距離)保持在70 cm左右,這樣茶葉單產可提高15%以上,從而推動茶園管理向“降密度、升高度、深施肥”發展,打造“近看是茶,遠看是林”的茶園風光。3)樹草共生培植,促進生物多樣性。在茶園的路溝邊種植樹木,恢復森林植被;梯壁上的雜草較旺盛,應用割草機或鐮刀定期進行割除,但切忌斬草除根,并將收割的雜草覆蓋在茶園行間,在裸露、光禿的梯壁上,種植護梯綠肥,如百喜草、園葉決明、紅根草、爬地蘭等,可減輕雨季雨水沖刷和人為行走脫土情況,牢固梯壁;在未封行的茶園、幼齡茶樹行間可套種紫云英、三葉草、大豆、格桑花等綠肥植物,以保持水土,為茶園增加有機肥源,保持土壤疏松,改善茶園土壤的水、肥、氣、熱條件。4)及時采摘、科學修剪。按采摘標準(三葉一心),及時分批多次采摘,對有病蟲芽葉進行重采、強采,促進茶樹正常生長,以減輕病蟲害。假眼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蚜等害蟲主要棲集在茶樹表層葉片上,春茶后進行輕修剪對這些害蟲有良好的防效;卷葉蛾和茶細蛾棲集在茶樹冠面的位置,采用深修剪能達到防除效果。5)推行茶園中耕除草,秋冬深翻,同時進一步深化國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創建,大力推廣“有機肥+配方肥”“茶+沼+畜”“水肥一體化”“綠肥+覆蓋”“有機肥+深施”等茶園施肥培肥技術模式,踐行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全面推動茶園土壤改良,改善茶園土壤結構。6)冬季清園。冬季噴施一次45%石硫合劑晶體150倍液,進行冬季清園封園,減少越冬蟲口基數。7)做好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在茶園周圍雨水集中處建設中型或小型蓄水池,中頂部建設橫向排水溝,保證水利設施健全、排灌自如;有條件的應進行茶園道路硬化建設,使茶園道路安全,方便快捷[1-2]。
4 創建多維集成的物理生物防治體系
安溪縣積極采取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措施,大力推廣茶園綠色防控技術。采取的防治措施具體包括以下7點。1)安裝天敵友好型LED殺蟲燈。精確高效的天敵友好型LED殺蟲燈的誘蟲光源主要針對茶園主要害蟲,環境友好,能夠顯著降低天敵昆蟲的誘捕量,保護茶園生態平衡。2)安裝茶尺蠖誘捕器。利用性信息素誘芯誘殺異性茶尺蠖成蟲。3)安裝斜紋夜蛾誘捕器。利用性信息素誘芯誘殺異性斜紋夜蛾。4)數字化黏蟲色板誘殺害蟲。利用RGB模式將色板顏色參數化,再通過正交試驗篩選出目標害蟲的最佳誘捕色,最后通過PP塑料制成針對茶小綠葉蟬、茶棍薊馬等害蟲的數字化黏蟲色板。該成果改變了市場上色板產品顏色混亂的現象,實現了茶園黏蟲色板產品的參數化、規范化和高效化。同時采用玉米淀粉制成色板,可在茶園生物降解。5)安裝生物信息對抗與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安溪縣引進了全國第一個生物信息對抗與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利用聲光電生物干擾技術,抑制小綠葉蟬的取食和交配行為,有效控制茶樹害蟲。這項技術的誕生標志著我國利用軍工技術與現代農業跨域融合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開創了綠色防控工作的新局面。近期,司雷植保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安溪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組織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遙感所等全國行業優勢單位,就茶、果、蔬等主要經濟作物蟲害綠色綜合防控關鍵技術進行集中攻關,并經福建省科技廳推薦,聯合申報了科技部2019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6)人工釋放天敵。采用人工釋放胡瓜鈍綏螨,以螨治螨防治螨類害蟲。7)推廣使用生物農藥。推廣魚藤酮、苦參堿、核型多角體病毒、蘇云菌桿菌、白僵菌制劑等適合在茶園中使用的生物農藥,防治茶假眼小綠葉蟬、茶葉螨類和鱗翅目等多種害蟲,同時可減小對有益天敵的傷害,有效保護天敵。
安溪縣通過大力宣傳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建立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大力推行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2019年,安溪縣成為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
5 結語
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推廣工作是一項持之以恒的植保系統工程。長期抓好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體系集成創新工作,需要農業科研機構做好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茶樹生物農藥研究及其產品的開發新成果推廣應用,需要培養基層技術服務人員。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制定措施加以宣傳和推廣,讓安溪縣茶產業步入健康可持續發展道侶,實現安溪縣茶產業二次騰飛。
參考文獻:
[1] 王超奇.福建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需求與解決途徑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2] 湯宇,肖潤林,張超,等.茶園主要害蟲生態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J].湖南農業科學,2004(6):33-35.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