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麗

摘要:流動人口是經濟發展的后備力量軍。在當前社會轉型背景下,流動人口出現的諸如異地就醫難、子女異地就學難、住房和工作不穩定等福利缺失問題,影響著流動人口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繼而也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諧。
關鍵詞:福利缺失;流動人口;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戶籍制度的松動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人口流動的頻率加快、數量增加,主要的流動模式為農村流向城鎮(市)、欠發達的內陸地區流向發達的沿海地區。據資料顯示:1982年我國流動人口僅為657萬人,2014年時我國流動人口達到峰值2.53億人,在2015年時保持在2.4億人以上的規模,即相當于每6個人中就有1個流動人口。這些快速的人口流動加速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的大量輸入為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充當了堅實的后盾。
國家針對流動人口出臺了諸如《關于做好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意見的通知》等政策,但由于流動人口在城市中的“特殊”身份使得其許多方面的福利仍然存在缺失,而流動人口的福利缺失與否和流入地緊密相關。廖愛娣(2018)認為目前中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與福利保障存在著諸如管理主體多元而導致各部門在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方面的職權不清晰、管理方式過于簡單粗暴而沒有切實了解流動人口的真實需要、有關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的法制不夠健全以及對流動人口的福利色彩較薄等問題,表明我國當前流動人口的福利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不斷地修改完善有關政策以保證福利能真正落實到流動人口身上。
二、流動人口福利缺失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流動人口概念
流動人口一般是指戶籍未作變動的臨時性移動人員,其主體是從農村進入城市( 城鎮) 的務工農民及其子女親屬,同時也包括一些具有城鎮等其他戶籍身份的流動人員。主要包括到戶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務工、經商、從事社會服務等各種經濟活動的人口。在社會轉型背景下我國流動人口主要為農民工,因此,本文主談農民工等群體的福利問題。
(二)福利缺失的表現
社會福利是指國家依法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證一定生活水平和盡可能提高生活質量的資金和服務的社會保障制度。福利的缺失是阻礙流動人口有序流動和在城市依然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原因。當前流動人口的社會福利水平雖得到一定改善提升,但總體水平仍然較低,絕大多數流動人口仍被排斥在流入地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普遍存在著住房、就業、醫療異地報銷、子女異地就學等急需解決的問題。
1.工作條件及工作環境差。我國流動人口的顯著特征表現為文化素質較低、且大多數人缺乏相應的職業技能等,這些特征導致流動人口的工作選擇范圍受限,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和工作強度大的建筑業。絕大多數流動人口可選擇的職業都是勞動力市場中最臟、最累、最苦的崗位,有些甚至會出現同時在幾個建筑工地打工的現象,且有限的工資也不時會遭到拖欠。流動人口不僅工作環境相對較差、工作條件艱苦,且向上流動的機會也很少,他們常常沒有雙休日、經常加班、且很少享受帶薪休假的權利。且近年來隨著大量外資的撤走,導致沿海地區制造業也相繼破產,使得這些流動人口陸續下崗失業,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多數流動人口因不堪城市的高消費而返鄉,但仍然有一部分留在城市等待新的就業機會。
2.異地就醫及報銷難。由于流動人口多在高強度且較惡劣的工作環境下工作,因此使得他們更容易患病。且流動人口往往是遠離家鄉親友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工作,因此在生病時身邊可借錢看病的親友也很少,導致流動人口經常為了省下看病或治病的費用而把病情一拖再拖,最終導致小病拖成大病。我國當前因生病住院產生的醫療費用還沒有實現完全的異地報銷,而即使在后期可以報銷一部分醫療費用,但是報銷的前提是需要自己先承擔全部的醫療費用,這對于工資水平本來就不高的流動人口來說更是一項負擔和困難。且我國相對權威的醫院往往需要提前預約,在中國這樣一個處處講關系和人情的社會,流動人口由于其基層和底層身份,社會關系本身就比較薄弱,導致其往往生不起病、不敢生病。
3.子女異地就學難。在流動初期的時候,流動人口子女通常是托付給父母,只身一人或夫妻二人一起外出打工。隨著子女長大需要就學,而父母也逐漸年邁,使得他們不得不把子女接到身邊一起生活,這就出現了一個難題:流動人口子女異地就學。城市的學校每年的生源指標是一定的,且由于城市戶籍的孩子數量本身也多,因而城市的公立學校基本首先是供本城市戶籍的孩子選擇的,而外來人口,尤其是農村戶籍的孩子很少有資格和條件進入公立學校學習。高丙紅(2011)也在她的研究中指出流動人口子女存在年齡相對較大、難以享受到平等的入學機會、受教育環境較差等問題。因此,大多流動人口子女只能進入“農民工子弟學校”就學,其教學質量和校園環境相較于城市的公立學校甚遠。而這些流動人口子女即使有機會在城市就學,但是在中考和高考時也需要返回原籍參加考試。在2014年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稱:在城市落戶的居住證持有人隨遷子女逐步可在當地高考。
4.住房環境差且不穩定。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房價也在不斷增加,包括買房價格和租房價格。流動人口的工資根本不能支付其在城市買房,因此他們多數只能租房。由于流動人口的工作地點多為廠房車間或工地,多數屬于城郊地帶,因此其租的房子也多在工作地點附近,這一地帶混雜了城郊和鄉村的人口,社區環境通常較差且安全系數較低,公共設施等也匱乏。而且由于混雜了來自全國各個地區省份的人,各地不同的方言和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的差異也導致了社區的人際關系淡漠,交往互動較少,許多流動人口的交往對象僅限于同鄉和親友,因此流動人口對社區和城市的歸屬感很低,導致社會融入難。陳丹娜(2019)等人認為住房狀況會影響流動人口的經濟融入、社會融入以及心理融入,因此她認為穩定的住房才能使得流動人口從心理上接受從“鄉里人”變成“城里人”身份轉變并得到階層認可和社區歸屬。
(三)缺失原因
雖然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福利制度一直處于不斷完善和加強,但是由于流動人口特殊的身份和問題的多樣性,導致其仍然存在福利缺失問題,其中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流動人口大多為中小學文化水平,高中或者大學畢業的占極少數,這是我國流動人口比較顯著的一個特點。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也間接表現為他們的法律知識匱乏,其中甚至大部分為法盲,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低,導致他們在自身權益受侵害時,無法利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2.流動性強、多為短期用工。建筑行業的流動人口多為短期用工,這是因為流動人口就業時不希望簽訂長期的勞動合同去約束其人身自由,從而當他發現更高工資的工作時他可以隨時跳槽,或在農忙時其也可以自由往返于家鄉和工作城市。而建筑行業的包工頭用工,其根本就不具備《勞動法》規定的用工主體資格,因此其不能也無需為流動人口購買相應的社會保險。
3.福利落實不到位。社會福利相關政策文件由于其專業性強的特點,因而普通民眾很少有能力和機會去研讀分析,通常只有少部分專業人士才能去解讀,導致福利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同時也不能通過實踐的檢驗而不斷修改完善。這也使得用人單位在用工時會找法律的漏洞,逃避為流動人口繳納相應的保險費用。
三、對策及建議
(一)流動人口層面:提升就業競爭力、培育維權意識
文化程度對農民工群體能否享受到應有的福利有著重要影響。因此,針對我國流動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的特點,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改善。一是針對目前已存在的流動人口群體,可以加強就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使得流動人口擁有一門技術以應對日益現代化和智能化的社會,通過增加其職業技能提升就業競爭力,同時針對想獲得更多知識和更高教育的流動人口,可以幫助其進入夜校等學校繼續充實自己;二是針對將來可能會成為流動人口的群體,可以加強其基礎知識教育和就業技能培訓,鼓勵他們多學習幾門技術或者認真鉆研一門技術以提升其將來的就業競爭力,同時幫助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腳踏實地認真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多學習多實踐,從而更好地應對勞動力市場的用人需求。同時,需要加大對流動人口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普及,并鼓勵流動人口積極主動的建立自己的組織,以便在有需要時可以通過集體的力量爭取自己的利益,從而更好地進行維權和保護自己。
(二)用人單位層面:改善工作環境和條件、規范用工制度
流動人口的福利缺失,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用人單位的不規范用工。因此,首先需要規范用人單位的用工制度并督促改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并加強和規范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樹立平等的就業觀念,根據崗位要求提出適當的招工要求,需要注重能力而不是學歷或身份,使用人單位意識到流動人口才是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其次,督促用人單位認真履行國家關于用工的相關規定,積極落實國家針對流動人口出臺的各項保障性措施和福利制度,并認真落實關于流動人口的合理工資報酬、休息休假權利和衛生安全的工作環境等福利權利。最后,針對出現用工不規范的用人單位,相關部門應該嚴格執行勞動監察權利,對侵犯流動人口權利的行為進行制裁處罰,從而規范勞動力市場的用工制度。同時可以鼓勵用人單位采用激勵機制,如在節假日或員工生日時給予一些福利,使得流動人口對工作更有激情和熱情。
(三)政府層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構建完善的醫療、住房和教育制度
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帶有消極性、補缺性的特征,即只有當家庭和市場的作用失靈而難以提供個人所需的福利待遇時,國家和政府才會承擔相應的責任。流動人口遠離家鄉且家庭經濟拮據的狀況使得家庭無法為其提供所需的社會福利,而市場環境復雜,導致其在就業時常常無法與用人單位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隨之而來的便是福利的缺失,因此急需政府的宏觀干預。首先,從戶籍制度入手,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使得城市與鄉村不再有嚴格的界限,從而享受同等的醫療福利待遇。其次,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緩解教育資源嚴重分配不均現象,使得更多人愿意留在原籍讀書,同時也給予流動人口子女更多在城市學習的機會,給予更多人向上流動的機會,促進教育公平的更好實現。最后,政府應構建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穩定的住房會提升流動人口對城市社區的歸屬感,因此需要針對流動人口的買房或租房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從而推進城鄉一體化。
四、結語
流動人口由于其數量龐大、流動性強的特點,因此若流動人口福利缺失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不僅會阻礙其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會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甚至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社會各界都應該為流動人口的福利保障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紅娟.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水平的區域差異[J].人口與社會,2019,35(02):35-43.
[2]廖愛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與福利保障:現狀、問題與思考[J].未來與發展,2018,42(07):17-21+26.
[3]徐愫.社會福利視野下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問題[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47(04):150-156+160.
[4]高丙紅.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福利問題淺析[J].商品與質量,2011(S7):64.
[5]陳丹娜,卜雨欣,賴芷舒,鐘溦燁,彭仁賢.住房狀況視角下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9):7-9.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