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華 黃全孫
摘 要 新時期,隨著我國工業化持續發展,我國工業對資源的需求逐漸升高,與此同時,對自然環境也提出了更多考驗。現階段,如何利用高效的造林技術讓生態脆弱區環境問題得到緩解,已成為當下各地政府的重要任務。基于此,針對生態脆弱區的營造林技術進行分析研究,為有效提升生態脆弱區營造林的成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 生態脆弱區;營造林技術;造林成效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30
當前,我國生態脆弱區分布較為廣泛。受到自然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生態脆弱區遭受嚴重干擾,對于區域的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均帶來了不利影響[1]。基于此,各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視生態脆弱區營造林技術的研究工作,有效改善該類地區的生態環境。
1 生態脆弱區造林樹種的選擇
1.1 樹種篩選工作
在樹種選擇過程當中,要結合造林區域的地理條件、項目區域狀態以及近些年來造林綠化的現實情況,挑選一些耐寒、耐旱、耐貧瘠能力強的樹種。在此過程中,要保證所挑選的樹種具備極強的適應性。通常被使用于生態脆弱區的植物種包括樟子松、山杏、油松、檸條、沙棘、冰草、紫花苜蓿、披堿草、草木樨、楊柴、沙地柏、文冠果、沙柳、沙冬青、八寶景天、沙打旺以及大籽蒿等等。
1.2 生態環境調查以及引種培育工作
在引種工作前期,相關人員要做好相應的信息采集工作,還要進行現場實地考察,并依據現實情況,對引種區域和種植區域的土壤情況、海拔以及氣候特點等各項因素進行深入對比和分析,以此規劃出最為適合植物生長的區域范圍。與此同時,還要對樹種在試驗區域內的生長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其中包括存活情況、適應溫度的極限數值、土壤條件的適應性以及適應氣候的臨界點等[2]。待以上條件完成評估后,才可以進入引種種植。待種植工作結束后,相關人員需要對樹種的適應性和抗性等指標進行及時觀察,以此優選出適合栽種的優良樹種。
2 生態脆弱區營造林技術
2.1 整地技術
生態脆弱區造林進行前期整地工作時,應該采取整地與造林同步進行的模式,以有效保存土壤水分,提升苗種的成活率[3]。整地主要是為了截留和聚集降水,提升天然降雨的使用率,以便苗種吸收充足水分。通常整地方法主要包括反坡穴狀整地、水平溝整地以及魚鱗坑整地。在選擇整地方案的過程當中,需要依據不同區域地形地勢的現實情況,采取不同整地方案,以使整地發揮出最大作用和價值。
2.1.1 反坡穴狀整地
反坡穴狀整地方法更適合用于裸巖相對較多,植被相對較少,且整體坡度低于30°的緩坡地塊。在使用反坡穴狀整地時,需要挖出一個深度在40 cm左右,直徑在50 cm左右的小坑,同時要注意反坡的角度應為15°。
2.1.2 水平溝整地方法
水平溝整地方法比較適合用于坡面較為整齊且坡度不高于30°的地塊。在挖溝的過程當中,要保證溝長在400~600 m,溝的深度和寬度均在80 cm左右。同時,還要注意使用死土進行培梗,并用活土進行還原。而梗的高度及寬度均設定為40 cm,以確保其可以起到保護坡土以及攔截儲蓄雨水的作用。
2.1.3 魚鱗坑整地方法
魚鱗坑整地方法適用于地形較為復雜、坡面破碎且地形不規則、土層略薄、坡度在30°以上的地塊。在進行魚鱗坑整地時,要保證坑的深度在30~40 cm,坑的半圓內徑要確保在60~100 cm。
2.2 裸根苗的蘸根處理
用裸根苗進行造林的前期階段,要用生根粉或者泥漿對裸根苗進行蘸根處理,而后才可進行造林。裸根苗進行蘸根處理的目的是加強植物的長勢。通過蘸根可以有效提升生根數量,在提升成活率的基礎上,確保其保存率。
2.3 深栽造林技術
深栽造林技術是一種抗旱節水技術,被普遍應用在砂土區域。砂土的土壤結構較為疏松,保存水分和肥料的能力相對較差,而采用深栽造林技術,可以將種植坑挖到干土層下或者是接近于地下水位的地方,以此提供充足的水分,有效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2.4 覆蓋地膜,保持土壤濕度
通常,在苗木定植澆水后,需要以樹干為中心,修整樹盤,樹盤應為1 m見方的漏斗式,同時將地膜鋪設在地盤上方,然后在苗木周圍用土進行壓蓋,以便降低水分蒸發。在此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選擇地膜時,需要選用可降解類地膜,以避免污染環境。
2.5 修建蓄水池
蓄水池的類型應為廣角漏斗式,且材料結構應為鋼筋混凝土,池體應選用紅磚砌造,水池壁與水池底需要粉刷防腐漆,并進行相應防滲透處理。蓄水池的根本作用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即天然雨水,確保植物可以得到充足的水分。
2.6 山地沙化地質的造林技術
山地沙化地質通常出現在海拔在300~1 100 m區域,地形的變化相對較為復雜,存在著沙化與水土流失共存的情況。在這種地域情況下,可采用油松種植,其有著防風固沙的作用,可以固定沙地。在種植過程當中,油松的株行距應設置為2 m×3 m,整地的規格應為60 cm×50 cm×50 cm,且行間應以“品”字形排列。待雨季來臨時,在油松造林區域可以播種紫花苜蓿或者沙打旺。
2.7 高原沙化土壤造林技術
出現高原沙化土壤的區域海拔均在1 500 m左右,氣候相對寒冷且干燥。該類型地域每年的平均氣溫不足7 ℃,無霜期80~140 d。針對高原沙化土壤的樹種選擇,要選用樟子松、檸條以及沙地柏等具有一定防風阻沙作用的樹種。在種植過程當中,樹種的行間距應為3 m,行間應混交,整地規格應該為60 cm×50 cm×50 cm,同樣行間應以“品”字形排列。
2.8 造林模式及混交林技術
造林應采用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結合的方法進行。在對植物進行恢復的過程當中,需要對造林區域的環境條件以及土壤條件進行綜合考量,以使栽植的植物更貼近自然。為保證人工種植與自然植物的統一性、確保人工植物與自然森林演變的進程吻合、進一步推動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可以使用塊狀帶狀混交模式進行營造林。使用混交林造林時,可以將闊葉樹和針葉樹混交種植,或者是灌木混交種植喬木皆可。
3 生態脆弱區營造林的后期維護工作
3.1 加強撫育管理
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加大對林地保護的重視力度,順應國家相關管理政策,積極開展封山禁牧等相關工作。在造林工作結束后,需要進行5次澆水。在造林后的第一年,澆水3次;第二年澆水2次。且在澆水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使用地膜,并確保將樹盤坑覆蓋嚴實,以避免水分流失。當發現造林樹種死亡時,需要及時進行相應補植工作。
3.2 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方法
3.2.1 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每年的6—9月是炭疽病在營造林區的暴發時期。該病的初始階段,苗干上會相繼出現褐色斑點,斑點的大小如同針頭。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斑點會逐漸擴散,直至整棵樹苗死亡。
防治炭疽病的方法主要是對感染該病的植物進行集中燒毀;或者在發病時期對患病植物噴灑多菌靈等化學藥劑防治。
3.2.2 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對于感染立枯病的植物,主要的防治方法是對其噴灑含量為50%的退菌特1 000倍液藥劑進行防治;或者是對患病植物噴灑含量為1%的波爾多液藥劑,進行有效治療[4]。
3.2.3 蟲害的防治方法
針對黑蚱、葉甲類以及蝶蛾類等蟲害,可以剪除其產卵的樹枝,同時進行燒毀。還可以對其使用含量為90%的敵百蟲800倍液藥劑,直接噴灑消除。
4 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自然資源遭受到了掠奪性開發破壞,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嚴重退化。因此,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對生態脆弱區營造林的研究力度,并積極結合造林地的現實情況,利用科學合理的營造林技術方法,最大限度地緩解生態脆弱問題。
參考文獻:
[1] 潘興.生態脆弱區營造林技術[J].吉林農業,2019(21):94.
[2] 李蕊玲.呂梁山生態脆弱區干石質山造林技術[J].山西林業,2019(S1):9-10,35.
[3] 周佳麗.冀北生態脆弱區造林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9(7):211-212.
[4] 范紅榮.生態脆弱區林改經驗之談[J].北京農業,2015(31):87-88.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