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開輝 邱桂燕
摘 要 農民收入是農民生活、農業生產和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基礎。“三農”問題的核心就是農民增收問題,只有增加農民收入,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民增收一直以來都是廣西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欠發達地區,廣西如何運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促進農民增收,走出獨具廣西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道路,已成為當前擺在廣西地區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工作。基于此,分析廣西農民收入現狀、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提出當地實現農民增收的措施。
關鍵詞 現代農業;農民增收;廣西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43
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廣西,如何運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探索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子,走出獨具廣西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道路,已成為當前擺在廣西地區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工作。2020年,全區農村工作會議更是提出了“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因此,必須把農民增收擺在第一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扎實開局奠定有力基礎。
1 廣西農民收入分析
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黨中央和自治區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全區農業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和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有兩個顯著特點。1)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收入途徑多元。廣西地區農民收入已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林業、養殖業等產業并舉,農民收入構成中非農產業的比重已超過1/3,工資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且保持較快增長趨勢。2)農民增收空間拓展。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成為推動農民增收的主要力量,農業、建筑業、畜牧業、林業、勞務五大支柱產業提供農民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
2 制約廣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雖然近幾年廣西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一直在不斷增長,消費增速也在加快,但與全國平均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廣西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較低的現狀直接抑制了當地農民消費需求的增加。現階段,農民增收難已成為制約廣西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原因。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3方面。
2.1 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近年來,廣西地區財政雖然不斷增加對“三農”的資金投入,但由于歷史原因,當地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仍不足,基本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排灌能力差,農業物資技術裝備水平較低。據水利部門統計,當前全區大小灌區灌溉保證率約為70~80%,全區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數只有0.431,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0%。當地50%以上的耕地無法保證得到正常灌溉,僅有15%的旱地得到灌溉[1]。特別是近年來氣候變化影響加劇,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發,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風險的能力較低,影響了農產品產量提高,制約了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2.2 農資價格上漲,農民利潤空間被“雙向擠壓”
近年來,受市場低迷、需求下滑等因素的制約和生產成本、勞動力持續上漲及土地成本增加影響,廣西地區化肥、種子、幼畜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據市場調查顯示,2018年全區農用種子、化學肥料、農用機油同比分別上漲31.6%、13.2%、11.5%,農業效益受到價格下跌與成本上升“雙向擠壓”,農民收入被部分抵減,削弱了農業擴大再生產的動力。
2.3 農產品結構單一,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廣西地區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產業以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產品結構單一,產業鏈不長,缺乏精深加工產品,產品的技術含量低,農產品深加工附加值不高,農業產業集群進展較慢。
3 實現廣西農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3.1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各級黨委、政府要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千方百計加大財政資金投入,不斷優化投入結構,尤其是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大農田水利、鄉村道路、河流治理、人飲工程等方面資金投入,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農業生產穩定發展,保障農民穩定增收。
3.2 加強市場監管力度,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
各級黨委政府要不斷加大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監管力度,根據實際,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對農資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加強管控、監控,堅決打擊制假、售假和價格欺詐行為,嚴防農資價格過高、過快增長,確保廣大農民能買到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的化肥、種子、農藥、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不受傷害,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民增收。
3.3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農業產業提檔升級
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依靠產業帶動增收是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快廣西地區農業優勢產業發展,不僅是創新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路子的根本途徑,而且是應對國內外市場競爭的迫切需要。廣西地區要搶抓機遇,按照市場化的理念來謀劃農業發展,優化農產品結構和農業區域布局,建設一批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優質產品基地,重點抓好“短、平、快、效益高”的特色種養項目,深挖特色農業產業助增收潛力,加快“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等產業培育速度,全面提升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生態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規模效益、品牌效應和產業集聚力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群,促進農民增收。
3.4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
農業龍頭企業是在農業產業化中與農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享的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利益機制和經營機制,具有科研、生產、加工、服務和開拓市場等綜合功能[2]。因此,要創新發展思路,借助工業化助推農業產業化,始終把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效益化發展的關鍵環節來抓,不斷推動農業產業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按照“科技+企業+市場+農戶”的企業型模式和“公司+農戶+基地”的基地型模式及其他經營模式,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農業主導產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并優先重點扶持那些與農民利益結合緊密的龍頭企業,使農業龍頭企業不斷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促使更多農民群眾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致富,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良性互動雙贏產業發展格局,不斷促進農民增收。
3.5 抓好糧食生產,提高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要始終堅持不懈抓好糧食生產,不斷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要以糧食安全生產為基礎,按照“多播一斤種,增收百斤糧”的要求大力推廣優質稻新品種和以水稻編織袋隔層育秧為主的免耕栽培及“三免”“三避”等農業新技術,進一步優化糧食內部結構,重點推廣超級稻,主抓超級稻高產攻關示范樣板創建,大力推進糧油高產創建活動,組織實施增糧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等項目,推廣間套種技術,促進糧食穩產高產,確保農民增產又增收。
3.6 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農村土地流轉
農業專業合作社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體,“農業合作社+農戶”是真正的一體化組織,交易成本最低,風險最小,彼此可構筑最牢靠最完整的產業鏈條[3]。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農民共同致富的“法寶”,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就抓住了農民增收的“牛鼻子”。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提升農業、致富農民、繁榮農村的重要載體來抓,通過政策扶持、財政支持、強化合作、規范管理、優化服務等舉措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盡可能讓農業產業化方面的優惠政策向規模較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聯社傾斜。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通過土地流轉把農戶的土地有效集中起來,抓發展、擴群體,引導和鼓勵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大戶通過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連片開發經營農民流轉土地,盤活土地存量,實現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桂政辦發〔2014〕112號)[EB/OL].(2015-06-29)[2020-07-11].http://www.gxzf.gov.cn/zwgk/zfgb/2015nzfgb/d11q/zzqrmzfbgtwj/20150629-474069.shtml.
[2] 張志鵬,馬永青,張金良.論農業龍頭企業在技術擴散中的作用[J].經濟論壇,2008(08):127-128.
[3] 張廣文,肇偉霞.論農業合作社與中國農業產業化[J].學術交流,1999(3):29-3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