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亮 楊鑫 鄧文靜 班晴
摘 要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創建的,是連接農民和市場的重要組織,對農業的發展十分重要。山西省以其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環境,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而使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基于此,以山西省為例,闡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概念,探究山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成效、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
關鍵詞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山西省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46
山西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的發展在國家發展中極為重要。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在農民和市場之間起銜接作用的重要組織,對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山西省農業合作社在1951年于長治市進行試點,在長治市附近十個村試辦農業生產合作初級社。幾十年來,合作社發展迅速,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社相比,山西省專業農民合作社在制度建設方面仍有短板,農民和市場之間仍存在矛盾。雖然山西省具有有利的條件,農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但仍存在體制上、管理上的缺陷,制約著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1 農民專業合作社概述
1.1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概念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同類農產品或者同類農產品服務組織的生產者、經營者自愿組織、科學管理而形成的農民互惠互利的聯合經濟組織。其在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民收入、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
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產生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也保障了農民的利益。但是農民在與工商企業交易時,由于信息不對稱,談判能力薄弱,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容易受到工商企業的剝削,而自己又無力承擔全部的市場風險,經常會出現難買難賣的情況。農業合作社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創建農業合作社,可以把家庭生產的積極性與合作經營的優越性有機結合起來,使農業生產結構得到有效調整,生產要素有效組合,極大地促進農業的生產。
2 山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2.1 以龍頭企業和能人領辦為主導模式
山西省為提高農民的熱情,采用了以龍頭企業和能人領辦為主導的模式。龍頭企業是具有一定規模、資金、技術的企業,既能帶動農業發展,又能增加農民收入。“能人”主要是指在產品從生產管理到銷售的過程中能熟練生產的技術農民、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有豐富營銷經驗的高手、有組織能力的村干部以及在外創業見多識廣的返鄉人等。以能人和龍頭企業帶動的合作社,能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優勢資源,幫助農戶合作生產,組織農民協力開拓市場。
2.2 通過多元化經營,實現多方利益共贏
為了激發農民參與農業合作社的積極性,引導合作社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探索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實現多方利益共贏,山西省部分地區堅持農民共同創辦、農民共同管理、農民共同受益的原則,按照統一價格、品牌進行銷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以多元利益分配制度為支撐,達到了農民和單位利益共享的目的,激發了農民加入合作社的熱情。
2.3 以土地流轉為主,集約化生產
農民合作社是連接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橋梁,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山西省利用土地流傳的方式,將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轉變為具有一定規模的集約化生產。其中,山西省昌圖縣玉米生產專業合作社最具規模,加入該合作社的農民500多人,合作社采取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措施,使0.15萬公頃土地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2]。
3 山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成效
3.1 組織化程度加強
發展農業合作社,有效地將山西省分散的農戶整合了起來,發揮了家庭經營的長處,同時利用合作的優勢,為農戶提供了信息咨詢和技術服務,利用價格機制維護了農民的利益。近年來,山西省改變了分散的經營模式,大大增強了農民合作社的組織化程度。
3.2 農民素質提高
提高農民素質是政府的各項政策得以有效發揮的前提,也是各級人民政府的主要任務。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農業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農業合作社的建立,加強了農民科學素質的培養。合作社為了發展生產,通常會聘請專家對社員進行培訓,同時,社員之間也會經常交流經驗,逐漸成為掌握生產和銷售的能手,農民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
3.3 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
山西省在成立合作社之前,農民大都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薄弱,但隨著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農業實行正規化、標準化的生產和科學管理,為產品質量提供了保障,打造出了優質的農產品品牌,提高了農產品的競爭力。
3.4 農民收入增加
農業合作社在采購方面實行統一采購,采購數量巨大,保證了農產品在價格上的優勢,而且比分散采購降低了成本,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業合作社通過技術培訓,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給農民帶來了更多利益。
4 山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 規模普遍較小
從總體上來看,2013年,山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7萬個,入社農民約12萬余戶,加入合作社社農民僅占全省農戶的16%左右,大大低于全國水平。從單體上來看,規模普遍較小,34%的合作社成員在8人左右,成員結構單一,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
4.2 合作社制度不規范,內部松散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省合作社數量逐年遞增,但是多數合作社制度不規范,運行機制不規范。雖然大多數合作社都成立了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等,但合作社的日常運行仍相當隨意,一些章程形同虛設,組織成員對合作社的決策沒有發言權,一般都是領辦人管理,合作社內部缺乏民主管理。
4.3 品牌建設薄弱
山西省雖然涌現出了一些實力較強的農產品合作社,但總體來說數量還是不多,大多數合作社品牌建設薄弱。數據顯示,2013年,在山西省的合作社中,擁有注冊商標的1 920個,占6.95%,由此可見,山西省農產品品牌市場占有率還很低[3]。
4.4 合作社人才匱乏
農業合作社要發展,離不開人才,而且是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而山西省農業合作社成員大多數都是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生產和經營管理的能力。沒有科學的管理,農業合作社就沒法正常運轉。沒有營銷方面的人才,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農民往往處于劣勢的一方。
5 山西省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對策
5.1 規范和完善合作社的運行和管理
各項運營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嚴重制約了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建立完善的運行和管理制度對合作社的發展必不可少。1)完善運行機制。要完善內部的制度建設,政府要加強引導和監督。2)管理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向規范化、制度化轉變,并且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組織效率,完善合作社與市場的充分對接[4]。
5.2 引進和培養合作社專業人才
山西省大多數合作社都是農民組成,而農民的文化素質有限,不能滿足合作社發展的需要。合作社要想發展壯大,必須要有優秀人才注入。現代社會人才十分重要,具有高學歷、懂技術、懂經營、懂管理的人才能夠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生產、銷售、管理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還要為社員定時安排培訓,使合作社健康持續發展。
5.3 提高合作社的融資能力
合作社往往缺乏資金,因此需加強合作社的融資能力。1)建立合理的資金籌集和積累制度。2)政府可以為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3)建立良好的融資渠道[5]。
5.4 提高廣大農民的合作意識
要想擴大農業合作社的規模,就要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合作意識。所以,政府和基層組織要積極宣傳,引導合作社健康發展,具體措施如下。1)在全省范圍內對有關部門人員加強培訓教育。2)大力宣傳帶領農民致富的典型合作社。
參考文獻:
[1] 苑鵬.試論合作社的本質屬性及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基本條件[J].農村經營管理,2006(8):16-21,15.
[2] 薛建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經驗、問題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4):35-37.
[3] 呂洪波,劉佳.制約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因素分析——以遼寧省為例[J].農業經濟,2015(2):91-92.
[4] 周腰華.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農業經濟,2015(2):89-90.
[5] 張滿林.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對策[J].中國國情國力2010(12):41-44.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