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樹
摘 要 十九大報告以農村經濟發展為主題,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經濟發展、產業振興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基于此,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作為切入點,探討該戰略背景下農村產業振興的具體實施路徑。
關鍵詞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路徑探討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50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一直是政府所重點關注的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基,因此需要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發展背景,推動農村產業振興,改變農村發展現狀,實現新時代、新農村、新產業的全面發展,改變農村與城市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縮小農村與城市間的差距。
1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
1.1 城鄉關系實現融合發展
隨著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狀況得到了改變,城鄉一體化發展成為現實,打破了一直以來城鄉間存在的代溝,成功進入深度融合發展階段,實現城鄉之間流動自由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優化了城鄉消費需求與結構。
1.2 農業向提質增效方向發展
經濟社會改變了城鄉之間的差距,農村也開始生產中高端且多元化的農產品,以滿足現代發展需求[1]。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想推動產業振興,必然要不斷提升農產品的質量,為特色農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讓農產品從數量優勢向質量優勢的方向轉變,加快農業提質增效速度。
2 農村產業振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對鄉村產業發展規律認知不全面
農村在產業振興過程中需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實現精確規劃,以此作為根據對農村產業發展進行前瞻性指導。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農村產業的發展開始展現出新的特征,農村與旅游、互聯網等實現了密切的聯系,規劃指導工作也需要緊跟時代發展。但就目前來看,部分地區仍未跟隨時代發展對農村進行指導規劃,導致農業發展不符合時代需求與發展規律。其原因是基層部門并未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仍然將其作為普通文件,沒有認識到建設新農村對于當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簡單地將鄉村振興戰略理解為農村規劃。同時,在進行產業發展過程中,僅關注第一產業,并未與第二、第三產業實現有效融合,導致農村產業無法實現全面發展,如此便無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計劃[2]。
2.2 農村優質人力資源體系不健全
農村人才匱乏是影響產業振興、鄉村發展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口開始大面積向城市轉移,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但人才的外出發展導致農村經濟始終處于落后發展階段,農村資源與城市資源更是存在十分不對等的現象,單方向的勢態轉移無法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該種發展局面雖然有效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但農村人才流失、農村老齡化等問題卻愈發凸顯。雖然政府也實施了一系列政策,讓大學生回到農村,但是由于農村配套設施不全面,且不符合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導致留在農村發展的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少,人才流失問題成為當下的重點問題。農村老齡化人口較多,農產品的種植以老年人為主力軍,農村后續發展人才跟不上,必然無法實現產業振興。對于農村人才的管理問題還缺乏經驗,導致農村人才進入農村后并未獲得歸屬感,所以無法讓青年人才安心留在農村工作。
2.3 農村一二三產業未實現深度融合
1)由于農業規模經營水平低下,部分農村多為散戶經營,土地僅用來進行農產品的種植,并未實現高效利用。且農戶的發展意識較差,農產品無法實現產業化發展,導致農產品無法發揮自身的附加價值。由此可見,目前農村的一二三產業鏈的發展銜接緊密性較差,制約了農村產業的發展。2)法律制度不健全導致農村與企業所簽訂的合同經常出現無法履行的情況,且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仍然處于初期階段,還未制定較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無法實現農村產業的深度融合[3]。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實現產業振興的路線
3.1 加強產業振興體系的頂層設計
為確保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產業振興,需要完善頂層設計與制度,并以此作為發展基礎,推動經濟的發展。黨的十九大會議中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基礎背景,明確了發展要求,并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中央為首帶領省市縣制定五年鄉村戰略規劃,為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筆者認為制定計劃為藍圖繪制提供了堅實基礎,讓基層政府能夠遵循上級基礎規定制定可協同發展的產業振興規劃。在該過程中還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鄉村自然發展規律,把握鄉村發展的差異性,實現個性化鄉村發展,改變發展過程中的形式主義,為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
3.2 強化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支撐
3.2.1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加快鄉村產業振興的速度首先需要組建專業的團隊,以團隊發展作為改變農村產業發展現狀的重要途徑,實行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計劃,為現代青年提供農村創業發展的職業規劃,鼓勵現代青年進入農村利用自身所學發展地方產業與經濟。
3.2.2 加強高校畢業生基層培訓力度
高校畢業生具有較高的文化認知和專業能力,在產業振興過程中能夠帶來新活力。對此,可以通過“三支一扶”“三下鄉”等計劃,讓高校畢業生產生返鄉發展的意愿。同時,需要為其制定相應的保障機制,完善上升渠道,讓其能夠在農村發展產業過程中完成自身的職業規劃,不斷發揮自身才能,讓農村產業實現有效發展。
3.2.3 加強鄉賢培養力度
產業振興發展離不開村內老干部、老黨員等人的支持,可以通過組織村內鄉賢,讓更多退休的知識分子、工商業人士在鄉村振興、產業振興過程中發揮自身余熱,幫助建設新農村,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
3.3 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
3.3.1 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挖掘農產品的品牌優勢
農產品自身價值有限,僅憑農村種植無法充分展現其自身的附加值,導致農產品始終無法實現經濟上的有效發展。因此,需要根據不同農村生產的農產品特點進行附加值的深度挖掘,提升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帶動農民增收。在該過程中,農村地方需要圍繞自身具有特色的農產品進行產業式發展布局,建立農產品出口示范企業,為農產品的出口建立穩定的基地,引導龍頭企業、小微企業、農村經營主體建設專屬特色農產品的產業聯名,并建設相應的產業基地,讓農戶入股其中,增大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升農產品經濟附加值,還能夠建立高效益的雙創業團隊,將農產品作為構建農業龍頭企業的基礎,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同時,還需要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培育,以地方為品牌,讓周圍農戶皆能享受品牌效應帶來的紅利,推動地方農產品的品牌發展,并以產業優勢作為產業振興的突破口,孵化一批有價值的農產品品牌,讓農產品也擁有文化標簽,給農產品帶來附加價值,實現鄉村產業振興[4]。
3.3.2 加快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針對具有特色文化的農村地區,應當在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關注其第二產業的發展。例如,通過推動旅游經濟的發展,向更多的游客推薦地方特色農產品,實現第一第二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同時,還可對農業的其他功能進行相應的開發,在開發過程中根據現代人的愛好以及生活需求,深度推進農業、旅游、文化、健康養老等相關產業的再次深度融合,實現休閑農業的發展,增加休閑旅游的附加價值。例如,可以讓游客進行農耕體驗。在該過程中,政府也應當積極參與,配合農村進行相應的宣傳,從而快速打開農村的對外知名度,讓更多的人能夠來到農村感受農村的別樣風采,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產業振興。這種發展還能夠吸引更多的青年回鄉發展,為農村增添新的活力與生機,從而不斷擴大農村產業發展,讓農民能夠真正擺脫弱勢的標簽,成為新時期發展的最佳受益者。
3.3.3 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在實行產業振興過程中,農村可積極實施“一村一品一店”建設行動,對各大電商平臺拋出橄欖枝,讓其能夠在農村內打造地方平臺特產經營店鋪,與農村產業企業合力打造村級電商綜合服務系統,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生產、銷售、消費一體化發展,不斷讓農村與現代科技實現深度融合,實現農村物流服務網絡的建設與完善。
4 結語
隨著新時代國家政府對農村產業發展的關注,農村產業振興依然是現代農村發展過程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當下,地方政府開始充分發揮自身號召力,引入各種企業,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忽略農村自身價值的發展,需要以農村特色為基礎發展特色化農村產業,實現農村產業的振興,讓農村經濟也能夠實現特色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曉照.堅持農業優先發展 全力推動鄉村振興[J].農民科技培訓,2020(6):40-42.
[2] 車紅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產業興旺之路探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9(1):34-39.
[3] 周陽敏,桑乾坤.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產業興旺問題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49-54.
[4] 胡紅宇,陳政,盛靜.鄉村振興背景下湖南鄉土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福建茶葉,2020,42(5):232-23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