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鎖

摘 要 近年來,商洛市將馬鈴薯產業作為當地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基于此,主要分析這一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結合種植、加工、儲運和銷售等環節,梳理產業發展脈絡,鞏固優勢,補齊短板,為商洛后續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和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劣勢;陜西省商洛市
中圖分類號:F326.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60
商洛市位于陜南山區,馬鈴薯是全市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結合實際,市委市政府近年來推出了多項產業扶持政策,通過多方宣傳引導種植戶、專業合作社積極投入到馬鈴薯行業,培育招商引進馬鈴薯加工企業,提高馬鈴薯種薯繁育補貼標準,并給予深加工企業相應的補貼[1]。同時,依托各縣區農廣校資源,培育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為商洛馬鈴薯種植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支持。目前,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保持在4.3萬公頃。雖然商洛近年馬鈴薯產業進步明顯,但與國際國內馬鈴薯產業飛速發展及鄰近地區發展相比,商洛馬鈴薯產業發展依舊存在著一定短板,制約了商洛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阻礙了商洛馬鈴薯產業的開發進程。現就商洛市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優劣勢條件進行具體分析。
1 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
1.1 適宜的自然條件
商洛市氣候特點顯著,北部屬暖溫帶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7.8~13.9 ℃,常年氣溫溫和適中,年日照時間為1 860~2 130 h,無霜期為210 d。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晝夜溫差大,雨熱相對充足,與馬鈴薯塊莖膨大期相吻合,氣候環境非常適合馬鈴薯生長。
1.2 完善的種薯繁育體系
商洛市在2005年就開始建立完善的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依托市農科所先進的技術優勢,利用莖尖組織培養并結合病毒檢測薯塊進行脫毒從而生產脫毒種薯。據統計,商洛推廣使用脫毒種薯后,馬鈴薯萌芽性好,出芽率提升20%,可達80%~95%;馬鈴薯結薯早7 d,薯塊膨大;薯塊外觀品質好,無瑕疵斑點,商品薯率高;增產顯著,增產率一般20%~30%;病蟲害減輕,田間發病率明顯降低。
1.3 生產條件優勢
在商洛從事馬鈴薯種植的生產條件得天獨厚。1)擁有天然的生態環境,具有生產優質綠色馬鈴薯食品的天然優勢,工業企業少,工業三廢(廢渣、廢水、廢氣)排放少。2)生態、氣候條件適宜,土壤疏松透氣,腐植質含量高,夏秋氣候涼爽,是馬鈴薯種植適宜地。3)繁育馬鈴薯脫毒種薯的優勢,夏秋氣候涼爽,山大溝深高海拔,病蟲害侵擾少,便于馬鈴薯脫毒種薯基地進行隔離[2]。
1.4 便捷的交通條件
商洛市地理位置優越,地處秦嶺南麓,位于陜西東南方向,與河南、湖北兩省交界,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西南高速、西武高速貫穿各縣區。312國道、西南鐵路、西商高速縱橫交錯,為馬鈴薯銷售到湖北、河南、西安等提供了便利條件,為馬鈴薯種薯、商品薯的外銷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3-4]。
1.5 經濟效益優勢
如表1~3所示,馬鈴薯是商洛市的主要糧食作物。截至2018年底,種植面積達4.3萬公頃,總產量13.59萬噸,每667 m2產量1 579 kg。隨著馬鈴薯產業鏈延伸,市場對馬鈴薯的需求量提升,馬鈴薯種植效益逐年被農戶認可,面積穩步擴大。馬鈴薯在商洛市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從山地到川原、從坡地到平地、從肥沃地到瘠薄地,均有種植,特別是中、高山區播種面積逐年增加,生產水平逐步提高[5-6]。從7縣區分布來看,都可以種植,鎮安、洛南和山陽沿秦嶺南麓一線基本形成馬鈴薯種植產業帶,每667 m2收益一般在1 700元左右。使用脫毒種薯并覆蓋地膜后,平均每667 m2產1 680 kg,比露地每667 m2增產390 kg,產量增幅為45.35%,平均每667 m2收入2 500元,較露地增收800元,增長47.06%,平均每667 m2純收入1 100元。
2 馬鈴薯產業發展劣勢
2.1 深加工品種薯較少
當前,商洛市場上的馬鈴薯以克新一號、克新三號和紫花白為主,而附加值較高的全粉型、菜用型、加工型種植規模小,價格不穩定,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種植戶大規模種植的積極性。
2.2 貯藏設施落后
長期以來,馬鈴薯一直是商洛人民重要的蔬菜,主要的存儲方式為土窖,即在地上或靠崖的土層上挖1.5~2.5 m的圓柱形土坑,每年損失在15%~20%以上。土窖貯藏過程中溫度、濕度變化幅度大,極易造成馬鈴薯凍傷損失。
2.3 周邊地區競爭加劇
2015年以來,在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動下,全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明顯提升,市場供應量增長,促使原本趨于飽和的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同時,商洛周邊地區的安康、延安、榆林等地馬鈴薯產量增速明顯,產品同質化現象使商洛馬鈴薯銷售壓力陡增[3]。
2.4 種植機械化進展緩慢
目前,商洛馬鈴薯產業機械化程度低,人工投入占比大。據調查,在全程機械化種植過程中,每667 m2僅人工成本一項就減少300元,6.67 hm2就可節省3萬元。商洛馬鈴薯機械化程度僅為10%,遠遠低于全國35%的水平。
2.5 精深加工占比少
據調查,商洛市生產的馬鈴薯約45%用于鮮薯食用和留作種薯,25%用于加工,30%用作外銷。據測算,以1 kg馬鈴薯鮮薯初始價值1元為例,加工為粉絲、粉帶等初級加工品可增值3~5倍;加工為面包、薯片、面條等可增值10倍;加工為淀粉并應用于膨化食品可增值15倍;加工為添加劑作為化工、醫療、紡織原料可增值20倍以上。商洛市生產的馬鈴薯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占比少,產品附加值低[6]。
3 建議
針對存在問題,建議如下:1)立足市場需求,擇優推廣新型馬鈴薯;2)按照產業規模新建標準化貯藏窖,提升馬鈴薯貯藏水平;3)借助互聯網,拓寬商品薯銷售渠道;4)加大馬鈴薯農用機械化補貼力度,推廣優質高產種植技術;5)培育鼓勵引進深加工企業,開發馬鈴薯新產品。
參考文獻:
[1] 唐忠仁.西吉縣馬鈴薯產業現狀分析[J].新農業,2019(15):27-28.
[2] 文家富,楊雪竹,鄭小惠,等.商洛市馬鈴薯產業現狀及綠色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2):76-77.
[3] 趙婧,趙貴賓,李星.甘肅省推進馬鈴薯主糧化行動的幾點思考[J].中國馬鈴薯,2015(3):60-63.
[4] 闕怡,唐海艷,李莎.陜南商洛地區野生觀賞蘭屬資源調查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5(7):44-46.
[5] 王效瑜,王彩霞,趙希遠,等.寧南山區馬鈴薯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雜糧作物,2004,25(2):55-56.
[6] 汪金龍.寧夏南部山區馬鈴薯不同栽培模式比較試驗初報[J].農業科技通訊,2016(11):104-106.
[7] 商洛市統計局.2014商洛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8] 商洛市統計局.2015商洛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9] 商洛市統計局.2016商洛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10] 商洛市統計局.2017商洛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11] 商洛市統計局.2018商洛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