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關鍵是要引領學生善于發現語言的美,并注重積累與運用,這樣才能發現祖國語言文字的藝術性。充滿魅力的語言,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創設出教育教學情境,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有興趣的語言,并加以運用,從而改變單一的說教與呆板的知識灌輸,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顯得富有情趣。漢語言魅力來自不同形式,小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穿插技巧,讓兒童的語文學習真正發生。
[關鍵詞]品味; 情境; 課堂; 運用
眾所周知,語文是語言與文學的總稱。小學語文的教學宗旨,就是要幫助學生打好語言文字知識的基礎,并在此前提下提升學生對漢語和漢字的綜合運用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使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提升至新的層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白的是,拼音、字詞的教學屬于基本環節,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則彰顯出更重要的意義,必須更加重視這一內容。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語言學習環境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語言技能的習得與人的生存環境存在必然的聯系。語言學習需要外部環境進行引導和帶動,因此,教師要緊抓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構建出全面而深刻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語言水平。教師應該知道,環境的影響力是極為深遠的,它能夠使學生鼓起學好語文的強烈勁頭,讓學生以積極飽滿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這樣才能夠為語言文字的學習提供一個堅實的外部環境,使學生無時無刻不處于其影響之中,從而不斷刺激著學生的思維,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充分設置課堂情境,增加語文實踐活動
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語言能力的習得是在實驗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實踐出真知”是眾人皆知的道理,而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就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這一點來說,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教師應當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開口說話、下筆寫字,促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增強語言文字的功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課文的一個點,加以適當地拓展與延伸,從而擴大語文學習的范圍。如在進行《亡羊補牢》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告訴學生“亡”字是“丟失”之意,此時一位學生說道:“課文里的羊都被大灰狼吃光了,應該是死了的意思呀!”教師此時應當這樣回答:“的確,羊最后都死了,然而不同的語境中,‘亡字的含義是不一樣的。”而關于“牢”字,不僅存在著不同語境下的不同用法,而且在古今詞義方面也有著差異,教師應當營造出恰當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從而體會到這些詞匯的不同含義與不同用法。也就是說,教師運用適當的方法,構建出巧妙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親身體驗,將學生的學習空間擴展到應有寬度,讓他們參與到更多的語文活動中,能夠起到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效果的作用。
三、設置語言訓練梯度,培養學生語言興趣
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運算階段的兒童語言符號意識已經形成,他們對語言符號的辨別意識在不斷提高。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語言文字練習時,教師要注意有序地設置好難度等級,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參與到練習中,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語言興趣,讓語言練習的過程變得更加有效率。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找準學生的喜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運用深受學生青睞的游戲、競賽等方式,為語言練習增添更多的樂趣,從而顯著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更好地開展練習。如在進行《蟋蟀的住宅》這一課的教學時,學生在學習“蟋蟀”這兩個字的讀音、寫法與含義等方面就存在著不小的難度,教師不妨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以課文中出現的生詞為內容,在黑板上進行書寫比賽,對獲得前幾名的小組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這樣一來就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
四、聯系實際語境教學,提高運用語言能力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說:“語言來自于我們的生活實際,良好的語言環境影響人們的語言表達。”教學實踐證明,提高語言學習效果的關鍵,就是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不同的語境,讓學生懂得同一句話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差別,這樣才能夠準確把握語言的關鍵點。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廣泛結合實際生活,充分聯系生活中的語境,讓學生的語言學習更加貼近生活環境,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掌握水平。如在進行三年級上冊觀察作文的教學時,教師不妨帶來一個魚缸,引導學生一起觀察金魚游泳、吃食等習性特點,然后再嘗試自己組織語言進行表述,這樣能夠取得更加顯著的鍛煉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花鳥蟲魚,讓學生主動親近大自然,將語言的學習融入到自然與社會中,從生活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加深學生對所學詞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五、依托閱讀教學,加強語言積累與運用
從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不難發現,教材中的課文雖然篇幅有限,但是無一不是經典之作,教師嚴格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中的語言內涵,幫助學生構建起完備的語言知識體系,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除了分析課文情節與內容以外,教師還應緊密圍繞課文內容,開展切實有效的語言練習,促使學生不斷積累語言文字知識,掌握正確的運用方法。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從中找出語言知識點較多的地方,帶著學生進行深入的語言練習。在第二自然段中,經過教師的啟發后,學生學會了用“因為……所以……”來解釋海水顏色五彩繽紛的現象;學到了第四自然段時,學生了解了魚有各種各樣的外型,教師引導學生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對其外形特征進行表述。再如學習《丑小鴨》這節課時,教師先向學生闡述“羨慕”一詞的含義,接著啟示學生:“你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羨慕的想法呢?”然后要求學生用“羨慕”這個詞進行幾次造句練習,讓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更加透徹。不難看出,在這樣的練習過程中,教師將課文的學習和語言的訓練有效結合到一起,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結果。
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升學生語言素養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一個人認識素養的集中體現。有研究表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水平,體現出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說,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知識,根本上是為了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基本素養。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在講課的同時,鼓勵和啟發學生展開主動思考,勇于發現新的問題,這樣才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所學內容,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好地理解所學字詞的豐富內涵,從而懂得在不同語境下選擇恰當的用法。換句話說,只有當學生懂得如何思考、如何選擇,才能夠準確地遣詞造句,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如在教學《少年閏土》這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認識到本文的第一段刻畫出一幅生動的閏土刺猹畫面,通過對月夜、瓜地以及銀圈等要素的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閏土年少機智、勇敢矯健的鮮明形象。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魯迅先生的文字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示學生從景色和動作這兩個方面入手,互相之間展開討論研究,最終得出正確結論。這樣一來,學生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中學到寶貴的寫作技巧,汲取到更多的營養,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有效提升,起到活躍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總之,在新的教學背景之下,小學語文新課改提出新的要求,強調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作用,將應用性與人文性完美統一到一起,促使學生掌握好語文學習的精髓,不斷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水平。教師要以重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宗旨,既要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也要提升書面表達,從而起到雙管齊下的作用,讓學生的語言思維和學科素養得到整體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春梅.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語言藝術[J].西部素質教育,2016,(18).
[2]林宏亮.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6,(26).
[3]陳靖.論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語言藝術[J].中國校外教育,2016,(13).
[4]陳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感受漢語言[J].小學教學參考,2016,(08).
[5]張常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08).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