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互融合,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用道德涵養法治精神,堅持法德一體性,有效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完善,凸顯中國法治化“標本兼治”的治理效能。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加強法治建設,在促進社會穩定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們在客觀的道德水準上的差異化,會影響道德約束效能的發揮。價值認同多元化和道德標準多元化的挑戰,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依然存在,道德失范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下,加強法治建設和道德教育,雙管齊下,不斷完善法律對德治的保障,實現德法互濟。
關鍵詞 “法德一體性” 治理 路徑
基金項目:2019年吉首大學科研創新項目資助,項目編號:JGY201913。
作者簡介:賈發進,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民族法學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法學。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159
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道德與法治不會同步變化,必然存在先后秩序,但道德的發展沒有及時匹配經濟發展的要求,法律就將指引新的道德價值取向。而法律也是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與融合中逐步完善,這也就是全面依法治國方略下“法德一體性”實現的現實困境。
(一)法律與道德評判標準的沖突
在新時期的中國法律與道德的沖突主要是傳統農業社會背景下法律與道德不分的歷史與現代化市場經濟社會條件下法律與道德相對分離的沖突。現代法治要求的法律一體性應該是以一個國家制定或者統一規范執行,并得到民眾認可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道德體系包含在社會實踐中與法律體系形成相一致的主流道德維度的道德觀念,同時也存在不同于主流道德維度的道德觀念。事實上,人們的實踐活動都是人類意識活動的體現。在某一特殊時期,假如人們不能夠處理法律與道德的沖突,那么也將影響社會的轉型和歷史進程的發展,也必將影響我國的法治進程。
(二)法律規范與道德約束在內容和特征上的沖突
在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總體而言,法律規范與道德體系是一致的,都是一定時期倫理的呈現,而恰恰因為兩種規范的特殊性,使得兩者在內容和特征上具有差異性。具體表現在:
第一,真實性程度引起沖突。道德雖然不是國家制定,不存在強制約束力,在現實中,國家的執政者為了實現其管理意志而倡導和主張其認為主流正確的道德規范,這種強化將會對道德規范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道德的理想性與法律的現實性之間的沖突。道德規范體現民眾對美好生活和良好秩序的愿望,法律約束應該是公民普遍遵守的應然要求,而高尚的道德卻不具有成為民眾普遍遵守的必然。
第三,道德規范的實質性與法律程序性之間的沖突。一般而言,道德只是實體性規范,并不具有程序性規定。道德規范注重社會評價、行為動機和結果,而不關心程序過程,發生沖突就成為必然。通常來講,法律兼具實體性和程序性,違反法律規定的某一行為,不管是實體違法還是程序違法都是違法行為。
(三)隆禮輕法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理念之沖突
“隆禮輕法”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傳統儒家文化的“出禮入刑”“德主刑輔”治國理念導致法律與道德規范的沖突,“禮”是統治階層治理國家的根本方法,以“道德倫理”為重心,以階級等級為本位,德禮為本,刑法為末。現代法治理念則是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保護民眾的合法權利與對違法行為懲戒堅持同一性。
法律與道德是正義實現的兩種途徑,由于兩者對民眾行為調整方式不同是彼此具有相互的獨立性。道德規范的個體性與實質正義的矛盾,道德規范與現代司法公平的正義追求以及實質正義同程序正義的對立都是現代法治體系“法德一體性”實現的現實困境影響因素。
(一)道德規范的個體性與實質正義的矛盾
道德的個體性強調民眾個人行為的內在品格,是個人道德個體性的具體表現。道德規則要求依靠個人主動自覺去遵守,如果個人不能自覺遵守道德規范,那么必然需要外界強制約束規則。“在野蠻民族里,我們很容易找到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一種面貌,卻很難找到個人所特有的一種面貌”,“我們越追溯到原始年代,就越會發現這種同質性的存在”。從理論上來講,民眾之間可以通過協商和溝通實現實質的正義,然而這一要求并非對所有人都適用。當道德規范具體指導某一具體行為時,因為個體的獨立性與自我性,將普遍遵守的道德規范附加自身含義,從而導致個體行為與普遍適用道德共識發生分歧,導致實踐中“法德一體性”實現的現實困境。
(二)法律的形式正義與道德的實質正義的背離
形式正義以達成實質正義為目的,但由于法律的形式正義具有本身的獨立性使得可能與實質正義之間難以保持一致,這就造成兩者無法避免的沖突。法律的形式正義與道德的實質正義的背離并不意味著法律實質上是不正義的,只能說明形式主義同實質正義一樣具有缺陷。實質正義要最大化的實現就需要通過更有形式正義的法律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在嚴格執行法律規定的程序時可能導致實質正義無法實現時,也要確保程序的正義性。盡管法律的形式正義與道德的實質正義的存在不相符的可能性,但也必須要堅持程序的正義性,因為程序的正義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觀臆斷可能。
(三)民眾情感與現代法治正義的矛盾
古往今來,中國就是一個十分注重民眾情感的國度。人情與法律有著密切的關聯性,法律的產生、發展、變化都是與所處在的生活社會條件息息相關。如果法律的制定與民眾情感向脫離,那么就可能使法律成為毫無人情的暴力存在,這也必將導致法律的無效。現代法治正義要求法大于情,現代法律穩定性與確定性要求社會中的人在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時,都要以此為準則,從而樹立法律的權威性,培養民眾的法治信仰。這與中國人強調的在具體按司法案件中實現人情或者與公眾認可的道德恰好相反,他們盡可能將千差萬別的案件統一于嚴格、確定的法律去定分止爭,而不會將法律弄成支離破碎的個人形態去辦理具體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