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芳
摘 要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規劃與部署,從長遠來看,培養高素質的農民隊伍,不僅有利于農民自身經濟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整個農村生產經營模式的改革與升級。基于此,以培育高素質的農民為目的,探討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高素質農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同時找出現階段我國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加以整治。
關鍵詞 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81
培育高素質的農民能夠保證我國農業實現順利轉型,同時也能促進我國轉向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高素質農民不僅需要具備先進的各項知識與管理技能,適應當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與農業現代化生產需要,同時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與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高素質農民應富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要以建設新型農村為己任。當前,我國開展高素質農民的教育工作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其推進過程中也存在些許問題,對此,我國有關部門應給予高度重視,并積極尋找對策進行補救與整治。
1 高素質農民培養的重要意義
1.1 培養高素質農民能夠幫助鄉村實施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的首要之義是實現人民的振興,即實現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民的振興。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中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農民的主體性地位,充分發揮其在相關工作中的主體性作用。高素質農民的內在涵義包括農民應具備較強的科技素養,能夠主動吸收國家當前引進的各項最新技術,同時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與信息接收能力。因此,培養高素質的農民隊伍,可以推進農村全面深化改革進程,引領綠色農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1.2 培養高素質農民能夠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當前,我國的農業轉型正處于優化經濟結構的攻關期,為了幫助我國從農業大國順利轉型為農業強國,需要高素質的農民作為改革主體,應積極對接農業產業的新業態,踐行最新的產業經營模式。充分利用現有優勢,積極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建設模式。同時,高素質農民應積極利用現代化的農業產業科技,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以推動產業體系實現全方面的轉型,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實際進程[1]。
1.3 培養高素質農民能夠帶動全體農民實現發展
高素質農民來自于農民群體,是農民中的優秀代表,其管理能力與職業技能的熟練程度一定意義上代表了農民這一群體的未來發展方向。當前,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社會資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向農村地區傾斜,農村地區也積極利用這一優勢,大量招商引資,實現農村產業與外部企業的有效接軌。然而,部分龍頭企業對于農業領域并不熟悉,因此在工作開展中,需要一定比例的高素質農民進行配合與引導,要求其具有較高的經營管理能力,具有足夠的熱情與責任心,進而幫助企業在當地能夠完全落地,以幫助當地經濟能夠實現更好的發展。
1.4 培養高素質人才有助于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培養高素質農民,往往會在相關的中等教育學院內加入與就業觀、價值觀、農業新技術、科學理念等方面相關的課程,而這種課程的增加,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幫助農民引入科技理念,進而培養出一大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這些高素質人才的涌現,不僅會促進農業的發展建設,甚至會帶動農村其他產業的發展。這些高素質的人才,在經過科技理念的洗禮之后,會有意識地尋求一些與農業有關的周邊產業進行聯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而這種共同富裕,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縮小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除此之外,在高素質農民的帶動下,農村會變得更加美好,甚至會吸引城市里的高素質人才來參與農村建設,這種城鄉之間的互動發展,有助于逐步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
2 全國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機制尚不完善
農村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要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但當前,我國關于農村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工作尚未形成系統性的發展體系,因此培養出的新型高素質人才的實踐效果不盡如人意。目前,教育部門以職業教育為主,而農業農村部門以職業培訓為主。其中,人事組織部門負責實施農村的實用人才培養工作,科教部門負責實施農業教育與農民的培育工作,結果導致各個部門之間無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不能形成合力推動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2.2 制度性規范約束了農民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進程
農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職業教育尚未被納入國家免費助學的政策體系內,這一現狀直接影響了全國農業院校中等職業教育水平的發展,雖然我國部分地區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予以支持,但各種政策尚未遍及全國且其地方性的意味較為濃厚,進而導致中等職業院校的招生逐年遞減,影響了農村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工作[2]。
2.3 缺乏培養高素質農民有關的各項政策
現階段,我國培養高素質農民的相關政策并不健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1)非全日制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彈性制政策缺乏,農民想要進修,必然要進入相關的職業學校進行學習,而農民目前面臨著學習經費不足和學習時間不夠兩個困境。農民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照顧農田、水利等,也要花費大量的成本費用在相關農業問題上。因此,無法在學習與農業兩方面做到兼顧。2)國家對于中等職業院校的相關政策不足。中等職業院校是農民進行學習進修的主要場所,而目前中等職業院校也面臨著不少困境:①相關經費不足,無法支撐農民免費制、彈性制的需求,這也與國家政策沒有完全覆蓋有關;②相關招生政策不健全,導致中等學院的招生指標逐年遞減,農民失去了進修場所,自然不利于高素質農民的培養[2]。
3 開展高素質農民培養工作的措施
3.1 建立農村人才培養工作的協調機制
農村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工作需要多個部門通力合作,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開展統籌組織工作,將中央的指示精神及時地傳遞給各部門和各單位,農業部門應主動與財政部門、人社部門等相關部門展開合作,推進以農村高素質人才培養為主題的管理文件的通過,同時強化各部門的分工協作,既要明確各部門的相關職責,也要形成工作合力,進而達到推進農村新時期人才隊伍建設的目的[3]。
3.2 積極出臺與培養高素質農民有關的各項政策
現階段,我國農業院校中等職業教育的水平并不高,因此應針對這種現狀,將非全日制中等職業教育納入國家的免學費政策范圍內,積極健全彈性制的非全日制學歷學籍注冊管理制度,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的學習方式,盡快地掌握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規范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各項技能,在提升自身學歷層次的基礎上,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3.3 加大對于培養高素質農民方針政策的宣傳工作
農民是此次培養活動中的主體,因此提高其對于自身職業發展的規劃,提高其積極參與素質培養工作的熱情與進取心,對開展農民高素質培養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相關部門應開展日常宣傳與重點宣傳,多措并舉提高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工作力度;2)相關單位可以采取典型人物宣傳的方式,利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高素質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進而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與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良好氛圍,從而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發展戰略,最終幫助鄉村實現全面振興[4]。
3.4 全面構建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全面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主要以農村職業教育學院為中心,有效統籌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發揮企業社會組織、科研機構、教育學院等的作用,實現教育學院的資源傾斜,從而完善“一主多元”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此外,相關農業教育學院要發揮在教學設施、師資隊伍、專業特色、技術成果等方面的資源優勢,主動承擔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培訓任務,在學員選送、班級管理、后續指導等方面統籌協調,形成農民教育培訓大合力。
4 結語
培養高素質農民對于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國應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的培養工作,出臺相關政策促進高素質農民培養工作順利進行,同時,也要在全社會共同關心與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良好氛圍,助推鄉村人才振興政策的全面落實。
參考文獻:
[1] 齊國.大力推進農民教育培訓 培育高素質農業從業人才[J].農村經營管理,2020(4):12-13.
[2] 姜偉,翟超群,潘玉蘭.昆山市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模式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0(8):259,261.
[3] 齊國.大力推進農民教育培訓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J].中國合作經濟,2020(4):15-16.
[4] 葉君勇.加快高素質農民教育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J].基層農技推廣,2020,8(1):68-69.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