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摘要】21世紀的前20年是人類社會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段,以創新理論、創新方法為基礎的創新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許多致力于《古文字學》創新教育的專家學者都深有體會,創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加強對大學生的古文字教育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徑之一。
【關鍵詞】古文字學;創新教育;甲骨文
一、《古文字學》教學理念的創新
21世紀的前20年是人類社會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段,以創新理論、創新方法為基礎的創新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對新資料、新技術與新方法,和由此而帶來的科研新成果,許多致力于《古文字學》創新教育的專家學者都深有體會。創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其中人文素質的教育則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重要保證。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其核心就是讓他們深入認識和感悟到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文字與文化,這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因此,抓好大學生的古文字教育,使其樹立文化自信,堅定文化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推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偉大復興。加強對大學生的古文字教育是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徑之一。
《古文字學》是構架在考古學、歷史學、漢語學、文獻學、文字學等諸學科之間的一門新興學科,其學術特點是充分利用考古發掘的早期各門類古文字資料,結合傳統的文字、音韻、訓詁及文獻典籍知識,通過科學的文字釋讀,以深入了解中國文字源流及華夏民族文化的淵源。該課程要求學生了解古漢字的起源和早期漢字的發展線索,掌握文字的基本構形,并能夠利用所學古文字知識,對出土的各門類早期文字材料進行釋讀。在教學環節方面,也應注重古文字研究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以及地域性特點,構建富有特色的古文字教研體系。
二、《古文字學》教學內容的創新
《古文字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古文字及其所負載的若干重要信息。作為傳授的系統知識,古文字有其特定的內涵。就國內各高校所編撰的一些書籍而言,“其目的不盡相同,或側重于古文字學理論的闡述和體系的構建,或側重于古文字字例的分析和資料的釋讀,或關于古文字學方面的”。《古文字學》把中國漢字字體的演變過程分為古文字與隸、楷兩個階段。前者起自商終于秦,后者起自漢延至今。也就是說,古文字不僅包括甲骨文、金文等,還包括秦為“書同文”而推行的小篆。這是一種非常科學的界定。
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古文字及傳統文化教育,是大學生亟需的知識儲備與精神營養補給,在物質生產高度發達的今天,大學生對于這種營養的滋補,已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當然,《古文字學》并非抽象的取材,其教學理念既關注對古文字相關知識的解讀與闡釋,同時亦融合了思想道德(思政)教育的內涵。在學生接受和學習古文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更加突出在較高層面上的教學與分析、思考與訓練,以便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思維更活躍、感悟更深刻,釋讀更把握要領、認識更富有邏輯,不僅有認識、理解與感悟,同時也能在學術訓練上有所長進、有所提高。
開展《古文字學》教育,可以對漢字性質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漢字既是華夏先民的偉大發明,也是人類文化領域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幾千年來,它作為記錄古今漢語的符號系統,不僅為中華多民族大家庭服務,而且在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漢字作為一種文字體系,其所負載文化內涵的豐富性、歷史的悠久性與影響的廣泛性,是其他文字體系都無法比擬的。漢字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創造,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象征。漢字作為一種古老的自源文字體系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其生命力歷久彌新。世界上其他的古文字,如蘇美爾楔形文字和古埃及圣書字都早已失傳,唯獨漢字恒久不衰,持續使用至今。這一現象已成為文明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和難解之謎,進而也使得古老的漢字更加引人注目。
《古文字學》的文本解讀,集中反映了對漢字形體嬗變的基本認識與研究體會。事實上,古今漢字字形結構的演變,形成了一條貫穿始終、一脈相承的自然鏈條。古漢字從起源到現在,已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學者們對漢字的起源至今仍處在探索階段,但通過對新石器時代各種刻畫符號,如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等刻畫符號的整理與研究,足以顯示出漢字初創時期的諸多要素。另外,夏文化與商代前期文化遺址出土的若干陶器符號與殷墟甲骨文之間的關系亦可追尋。從殷墟甲骨文直到今天所使用的文字,各時期出土或傳世的資料異常豐富,這些資料系統地反映了漢字發展與演變的歷史進程。據研究,漢字形體形成、發展與演進的主要階段和特征大致是:第一,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和長江下游等地的“刻劃記事”符號,對漢字的發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第二,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迄今所見最早并具有完整體系的文字;第三,西周“金文”緣承于商代文字,在風格上經歷了由“波磔體”向“玉箸體”的轉化;第四,東周時期的秦國文字沿襲了西周晚期金文的書風,世稱之為“籀文”或“大篆”;第五,東周時期的“六國文字”地域性風格突出,秦皇時代被廢除;第六,戰國以來的秦系文字,由于民間的廣泛使用而發展成結體較為草率的“古隸”(如睡虎地秦簡);第七,具有籀文風格的官樣文字經過秦代刻石和《說文解字》的整理規范,演進成為“小篆”;第八,古隸字形經過秦至西漢一二百年的發展,形成布局穩重方整、蠶頭燕尾的風氣,世稱之為“八分隸書”,或曰“漢隸”;第九,漢隸的進一步筆畫提煉,方整楷化,去除波磔八分勢,則演化為漢隸之后的“魏碑體”和“楷書”;第十,古隸的進一步草率和變形則演變為“章草”,章草的率意寫法則促成“行書”和“今草”的產生。因此,漢字從遠古一路走來,每經歷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不僅呈現出承上啟下的特殊作用,同時還記錄和保存了各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厚重的歷史文化信息。
《古文字學》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了漢字作為一種書寫審美對象以及歷代書法藝術風格的傳承,也是展示漢字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方面。漢字的線條美與構形美最能代表與體現中國傳統造型的藝術規律,認真學習《古文字學》可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古文字學》教育也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書法藝術審美、欣賞與創造能力開辟了一條有效的途徑。學生在接受古文字教育的同時,既能感受到它的美,也會思考甲金篆隸這些不同的文字究竟美在何處?為何美?一旦學會了分析美、解讀美,那么,很自然地就能增強學生對古文字的學習興趣,對華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三、《古文字學》的教學指歸
《古文字學》中所選的材料都是各門類古文字的精粹。通過釋讀這些材料,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華夏先民在文明早期階段所創造和使用的字、詞以及與語言之間的關系等。另外,古漢字作為較為成熟的一套符號系統,它記錄和傳播著古漢語及不同時代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譬如,通過釋讀甲骨文,我們可從中了解到殷商時期的國家結構、行政區劃、宗教禮儀、軍事編制、農牧經濟、商貿交通、天文氣象、使令貢納、旬夕紀時、王婦生育以及咎禍疾夢等21項內容。《古文字學》教育不僅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對漢字漢語向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
四、《古文字學》的教法創新
在《古文字學》教學方法的創新上,筆者基于自身學習古文字的體會,重點舉述了循環式認知法、開掘式理解法以及突破式研究法。筆者根據自己講授古文字學課程的經驗,同時,在了解其他一些《古文字學講義》的長處與不足的基礎上,針對考古系、國學系以及中國史系的本科生,在選擇材料時,如“甲骨文”部分:一是力求經典性,不僅考慮甲骨文的全版全辭,也注重一些具有重要信息的殘版殘辭;二是力求廣泛性,既選擇科學發掘的材料,也選擇非科學發掘或流傳的一些材料;三是力求時代性,既考慮共時性的一些內容,也把握歷時性的典型材料;四是體現示范性,在闡釋與說明、講授與分析中,既要通過對個案材料的導讀與講解,闡明其基本內涵與思想要義,也注重對文獻本身語言的表達技巧與表現特色進行分析與解讀;五是體現實踐性,在講完每章內容后,設計一些思考與練習,或要求學生進行摹釋,或要求學生解讀與歸納;六是體現綜合性,即要求學生通過認真反復的練習,以此來提高對古文字的認識、理解、感悟與應用能力。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闡釋解讀具體材料為主,以知識點介紹和導讀提示為輔,利用具體材料來印證知識點,利用導讀內容為學生指明理解材料的方向,并輔以思考與練習。
五、結語
《古文字學》旨在讓大學生更多地了解古文字、喜歡古文字,并在擁有相關知識儲備的前提下,積極投身古文字的整理與研究事業,提高大學生的基本素養。《古文字學》教育也一定會在大學生堅持文化自信、勵志探索求知方面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與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學勤.文字起源研究是科學的重大課題[J].中國書法,2001(02).
[2]李學勤.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M].北京:線裝書局,2010:2.
[3]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4]王蘊智.殷商甲骨文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38.
[5]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24.
[6]黃德寬.古文字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
[7]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8]王建軍.賓組卜辭研究·分類卷(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23.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