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公務接待大吃大喝,已經成了主客共同“負擔”。據媒體近日報道,公務接待浪費情況仍較為突出,在江蘇,一些公務接待僅每個客人的客位菜就多達七八道;在河南某縣,公務接待先上涼菜、再上熱菜,最后上主食,幾十道菜形形色色。餐桌上放著節約標語,實際上卻形同虛設。
一直以來,公款大吃大喝現象都飽受民眾詬病,也嚴重敗壞了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近年來,在各項政策措施的約束之下,情況有所好轉,但仍有一些地方執行乏力,治理不力,這也成為杜絕餐飲浪費的堵點和難點。
公務接待“剩宴”難休,首先不排除一些地方“好面子”“講排場”的因素。很多時候,用餐似乎不擺滿一大桌就顯示不出地方的盛情,特別是在接待上級領導、招商引資等“有求于人”的語境下,一些基層單位更是把吃喝推到了極致,食不厭精,酒不厭貴,吃掉是給面子,剩下則體現了東道主的熱情。
此外,公務接待浪費不止,根本還在于財政約束存在一定的彈性。看似嚴密的制度、嚴格的標準,現實中并不能完全封堵公務接待的漏洞。很多時候,形同虛設,并不能把浪費擠掉。
目前,各地均已落實了公務接待審批控制制度、公務接待清單制度等,但這些制度往往很難完全落實到位。比如,接待標準按人頭列支似乎是剛性約束,但只要增加人數就可以規避這一規定;餐飲費報銷有明確規定,那很多單位就以會議費或其他列支……
只要類似的“變通”依然存在,公務接待中的浪費、公款吃喝中的奢靡就不會消失。這也提醒有關各方,杜絕公務接待浪費,不能僅僅靠倡導。貼幾條標語很輕松,但沒有實效。必須細化制度措施,嚴格公務用餐標準,把接待來客與陪餐人員“實名制”貫徹到底,同時,落實抽查審核制度,嚴肅問責,以事后監督倒逼節約行為的形成。
還有,不能把杜絕餐飲浪費孤立起來,就餐飲說餐飲,還要全面推進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建設節約型機關。這就要求,既要精準治理公務接待中的浪費現象,也要把其他公務支出納入治理視野,一體用力,全面治理,形成合力。
政府帶頭過“緊日子”,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體現在相應的體制機制中,要以剛性的全口徑預算約束,強力壓縮不必要的公務支出,簡化和規范各類公務接待活動。類似的話語說了很多年了,也該動動真章了。
當下,“舌尖上的節約”正成為百姓餐飲消費新風尚,這樣的可喜局面來之不易,這也給有關各方一個啟發,只要下定決心,沒有什么事是辦不成的。
當此之時,各級政府更應該主動作為,從治理公務接待等“三公”消費入手,踏實踐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理念,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堅決杜絕公務接待餐飲浪費,管住“嘴”,給民眾一個示范,給社會一個表率。
不要再用杯盤狼藉的公務“剩宴”刺激社會情緒了。